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和平发展与新型国际关系构建
    方长平
    2022, 56 (12):  5-13. 
    摘要 ( )   PDF(6595KB) ( )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与发展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是作为时代主题的和平与发展,21世纪初作为发展道路的和平发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和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和实践鲜明体现了和平、发展的共同价值观,特别是在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和实践中彰显了和平、发展的共同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平正义引领全球治理变革
    袁正清
    2022, 56 (12):  14-23. 
    摘要 ( )   PDF(7008KB) ( )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中国外交为民族复兴尽责、为人类谋进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全人类共同价值契合时代要求,反映了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心声。中国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全球治理改革,在国际社会中积极践行公平正义。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一道,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国全球治理之路,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坚实的理念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中国实践
    戴长征
    2022, 56 (12):  24-34. 
    摘要 ( )   PDF(7670KB) ( )  
    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中国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挑战。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西方概念、中华传统和时代内涵的民主、自由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哲学基底,以主权平等、合理化、公正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形式,反对霸权主义、筑牢社会基础、推动多领域外交实践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举措。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市场理性”和“社会理性”关系的重构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贺来, 郑琳琳
    2022, 56 (12):  35-43. 
    摘要 ( )  
    要深入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一个重要前提是深入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重大困境和矛盾,“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正体现在对这些重大困境和矛盾的反思和扬弃之中。在这些重大困境和矛盾中,“市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地位。深入探究并回应“市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矛盾,构成马克思哲学反思现代文明并探求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哲学自觉意识到了“市场理性”对“社会理性”的僭越是现代文明的重大矛盾,并对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社会理性”为支点,重构“市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关系,构成马克思哲学反思现代文明,寻求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重大突破口。这启示我们:以合理的方式协调和平衡“市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矛盾关系,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课题和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生长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的危机与社会关系的生成逻辑
    魏博
    2022, 56 (12):  44-53. 
    摘要 ( )   PDF(7540KB) ( )  
    社会关系概念的确立被视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超越费尔巴哈类哲学的标志。要想把握社会关系概念的形成过程和逻辑机制,需要在“类”的危机的大背景下重新考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内涵。费尔巴哈在其成名作《基督教的本质》中试图将自我异化和主体间性两个不同的要素结合在类本质概念之中,以完成将现实的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任务。不久,费尔巴哈的类哲学就遭到施蒂纳和赫斯等人的批判而陷入危机之中。为了克服“类”的危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对象性活动-社会关系”的相互关系机制,从而提出了超越费尔巴哈的类哲学的新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数据所有权结构探析
    刘震, 张立榕
    2022, 56 (12):  54-65. 
    摘要 ( )   PDF(9183KB) ( )  
    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特殊性质及其在数字经济中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社会各界关注,但其所有权问题尚不清晰。当前互联网空间中的数据被默认归属于相应企业所有,这一现状导致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数据的独特属性与部分数据私有的社会现状,提出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数据所有权结构设计:原始数据进行分类保护、数据基础设施作为生产资料实行公有、数据产品作为劳动产品归属全体劳动者。数据所有权的变革路径可以借鉴土地所有权所经历的不同阶段,最终实现全体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我国在所有权问题上已有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探索一个更为合理的数据所有权结构,并为全球范围内的数据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性探源
    刘建军
    2022, 56 (12):  66-73. 
    摘要 ( )   PDF(6073KB) (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来,一直存在着某种或隐或现的对该学科独立性及其价值的疑惑甚至质疑。这既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自我认同,也关系到社会公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评价。从学理上解答这种疑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存在和独特性价值,它的学科对象、学科基础、学科地位、学科体系、学科价值,都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律性探索与遵循
    张耀灿, 孙清华
    2022, 56 (12):  74-82. 
    摘要 ( )   PDF(6950KB) ( )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独立性的学科,自1984创立以来不断发展和壮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获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注重探索并遵循规律的优良传统。回顾近40年的学科建设史,理应将宝贵的学科建设规律性认识加以提炼和阐发。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准确把握学科性质、坚持正确的学科定位,遵循方向保障律、明确定位律、二重服务律;要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创新学科研究范式,遵循全面建构律、交叉融合律和范式发展律;要加强优质队伍建设、协同推进人才培养,遵循梯队完善律、协同共进律、系统建设律。并在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赓续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面向时代、面向实践、面向群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性探析
    李辉
    2022, 56 (12):  83-92. 
    摘要 ( )   PDF(7575KB) (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性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性是一个反思性命题,核心概念是发展,关键是明确学科的时空边界。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客观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史,增强学科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状况之间的矛盾,外因是学科发展条件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战略性发展、整体性发展、引领型发展成为新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美国财富分配差距扩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市场、政府、家庭三维一体的视角
    陈波, 张权
    2022, 56 (12):  93-108. 
    摘要 ( )   PDF(12686KB) ( )  
    皮凯蒂为财富分配的度量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其解释财富分配差距的理论工具实质上是一种简化的异质性拉姆齐模型。异质性拉姆齐模型将财富分配归因于个体的最优化决策,却忽视了长期内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熊彼特派在技术与制度演化的框架下分析财富分配,然而该理论忽略了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分配的影响。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市场、政府、家庭三维一体的框架中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财富分配差距的持续扩大:在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与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框架下,资本偏倚型制度体系进一步助长了资本无序过度扩张,加速了收入分配差距和财富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经济极化趋势愈益凸显;经济极化加剧了政治极化,而政治极化又使得垄断资本集团不断强化资本偏倚型制度体系,构成正反馈闭环;巨大的分配差距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因素在代际传递,形成承袭制资本主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源流考释与话语演变
    胡国胜
    2022, 56 (12):  109-117. 
    摘要 ( )   PDF(6732KB) (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拓宽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走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初探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境遇,孕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实践,生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形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发展演变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历史轨迹,清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层面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