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致力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
    王轶
    2022, 56 (11):  5-14. 
    摘要 ( )   PDF(6526KB) (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因此确定元法学问题,并从元法学问题出发,致力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元法学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思想资源问题,即塑造法学者取向、前见、偏好的思想资源是什么的问题;一类是分析框架问题,即如何对法学问题进行类型区分、完成体系构建、确定论证方法、提出有效论据的问题。只有从元法学问题出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既能同中国具体法治实际相结合,又能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还能有效借鉴域外有益法治经验,才能完成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的使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沈传亮
    2022, 56 (11):  15-24. 
    摘要 ( )   PDF(8239KB)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来,经历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件大事,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意
    刘同舫
    2022, 56 (11):  25-32. 
    摘要 ( )   PDF(6092KB) ( )  
    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内涵,首先应当确认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马克思主义行”构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底色,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合理创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基于“空间—时间”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历史性社会实践的发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现实根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与中国共产党的“能”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所在,也是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社会整体面貌的主体力量。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充分展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理论力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互动的双向积极意义
    吴忠民
    2022, 56 (11):  33-46. 
    摘要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了“时代良机”,实现了自身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既促成了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跃升,同时也对世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世界现代化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巨大促进作用表现在:助推了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巨大增长;促进了中国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及完善;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的培育及提升。中国现代化的起飞对于世界现代化同样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推动引擎;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增强了世界对共同社会风险的抵御能力;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两者的良性互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面临种种不利的国际因素。对此,中国最有效的应对方式便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将自身的现代化事业做大做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从生产力两重性到生产关系两重性——平心和张闻天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贡献
    孟捷, 张雪琴
    2022, 56 (11):  47-59. 
    摘要 ( )   PDF(9622KB) ( )  
    平心和张闻天的理论,是继毛泽东之后中国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原创性贡献。通过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自内部的矛盾,他们分别从两个不同侧面深化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认识。平心提出,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矛盾,是推动生产力自行增殖的动力;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相适合,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张闻天区分了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转化为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平心和张闻天的思想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可以纳入一个更为综合的理论框架,以解释包括改革开放在内的当代中国制度变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中国共产党“人民”概念的历史政治学考察
    张飞岸, 李海林
    2022, 56 (11):  60-68. 
    摘要 ( )   PDF(6682KB) ( )  
    中国共产党;人民概念;历史政治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确信国家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机制
    潘同人
    2022, 56 (11):  69-77. 
    摘要 ( )   PDF(6835KB) ( )  
    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是一个确信国家治理效能的动态过程。国家治理效能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数字形态、行为形态和对比形态构成了制度优势认同的现实基础。在国家治理效能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制度优势的认同需要国家治理效能具有持续性,即平稳地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国家治理效能的历史必然性逐步显现,社会成员确信国家治理效能的真实存在,进而认同制度优势。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应当将国家治理效能作为立足点,引导社会成员关注国家治理效能的持续性,在国家治理效能叙事中融入历史必然性逻辑,增强社会成员对国家治理效能的理性认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利益教育的论述探析
    李忠军, 张宝元
    2022, 56 (11):  78-88. 
    摘要 ( )   PDF(8382KB) ( )  
    阶级利益教育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文本中,基于资本主义时代利益逐渐成为社会原则和人类纽带的前提,通过大量论述阐释了社会存在的普遍利益对立及其所导致的阶级之间的斗争与冲突;揭示了无产阶级应如何实现自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无产阶级进行了广泛而全面的阶级利益教育。通过综合考察、梳理这些经典论述,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利益教育的历史前提、核心点位及作用意义,从而为结合时代发展进一步分析利益关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理解、把握和谋求自身根本利益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根据和学理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意蕴
    张智
    2022, 56 (11):  89-96. 
    摘要 ( )   PDF(6761KB) (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论断有着深刻的意蕴。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体现了我们党对思政课教学本质的深刻把握、对思政课教育内容的高度自信、对思政课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充分信任,同时也指明了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方向。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就要精耕教材体系、厚实学理研究、融汇社会实践、创新方式方法,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基、中国之理、中国之梦的道理,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青春之问,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中国自信、明辨比较优势、坚守人民立场、涵养理论思维、争做时代新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算法控制、“自我剥削”与数字劳动的时空修复——数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LPT研究
    黄再胜
    2022, 56 (11):  97-112. 
    摘要 ( )   PDF(13065KB) ( )  
    劳动过程理论(LPT)强调,围绕控制、同意与反抗的劳资博弈,始终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如影相随。进入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正在推动劳动过程发生深刻变化。数据驱动的算法控制,成为资本主义劳动控制的新形态;劳动者身陷“老板游戏”的“自我剥削”,演绎资本主义“同意制造”的新机制;而来自数字劳动的时空修复,则开辟了数字化时代劳动主体性重塑和劳动抗争的新路径。深化对数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科学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对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也不无实践启迪与经验镜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继承发展和现实启示
    王新影, 李雪梅
    2022, 56 (11):  113-121. 
    摘要 ( )   PDF(6686KB) ( )  
    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基于当时国际格局深刻变化所作出的科学论断,有力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和中国国际战略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作出了“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其中也蕴含了对“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大变局下深入解读“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时代价值,能够获得重要现实启示:新时代中国外交应深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和平发展统一战线、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携手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列斐伏尔建构都市社会的三维图景及其时代启示
    董慧, 赵航
    2022, 56 (11):  122-131. 
    摘要 ( )   PDF(7900KB) ( )  
    列斐伏尔将都市社会视为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阶样态,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建构了都市社会的三维图景:经济上,摒弃资本逻辑,形成差异空间;政治上,保障城市权利,寻求空间正义;文化上,克服异化状态,走向“总体的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面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如何推进、城市社会如何发展等现实问题,我们可以从列斐伏尔所描绘的都市社会图景中获得批判性的理论借鉴,即以差异空间探索城市空间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以空间正义保障城市居民各方面诉求、以“总体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数字赋能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与资本:列斐伏尔与马克思的空间思想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黎庶乐
    2022, 56 (11):  132-139. 
    摘要 ( )   PDF(6241KB) ( )  
    空间与资本的内在关系一直是学界探讨列斐伏尔与马克思的空间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以往的研究过分侧重于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的空间思想做同质性研究,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两者之间的异质性。从异质性研究视角出发,揭示列斐伏尔与马克思的空间思想的生成逻辑,进而梳理出两者的思想脉络和理论图景,不难发现,马克思思想体系蕴藏了丰富而厚实的现代空间思想资源。然而要界定两者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就必须回到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逻辑前提与特定内涵中,进而阐明空间生产理论与马克思空间思想的界分。由此,依据空间生产理论的特定内涵,揭示两者至少在空间的话语形态、建构形式和权力架构三个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异质性,进而呈现一种不同于同质性研究的异质性空间话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党的二十大精神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发展学术研讨会”述要
    严政
    2022, 56 (11):  140-142. 
    摘要 ( )   PDF(2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