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人工智能对国家间关系的冲击及未来选择
    肖晞, 刘坤烨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8): 68-81.  
    摘要470)      PDF(pc) (15366KB)(93)    收藏
    世界动荡变革期,人工智能成为大国竞逐新领域,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力,正使国家间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国家对权力分配、收益偏好和共有观念的选择不同,造成了人工智能时代权力竞争加剧、国际制度稳定性下降、安全文化分歧扩大的互动结果。技术性介入导致国家发展机遇与挑战对冲、全球治理创新与困境共存、国家安全保护与风险交织张力增强。体系单位的稳定性降低致使国家间关系脆弱性增加。为减小人工智能对国家间关系的冲击,未来体系单位互动应当: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加强人工智能均衡发展,弥合“技术鸿沟”;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动专门性国际组织建设和国际制度的落实,完善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体系;在制度、技术与合作方面加强国家自身人工智能建设,实现全方位、全领域的安全保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四重意蕴——兼论对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当代启示
    黄文燕, 宋友文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8): 57-67.  
    摘要426)      PDF(pc) (11732KB)(53)    收藏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主要包括“实践—文明”“历史—文明”“辩证—文明”“革命—文明”四重意蕴。依循“实践—历史—辩证—革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文明研究方法,阐明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演变根植于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以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流变及其社会形态的更替为线索,揭示出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历程;把握历史与文明发展的辩证本性,在批判与扬弃资本主义文明中描绘共产主义文明的未来图景;又从历史与文明发展辩证本性的根源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出发,洞察资本主义文明向共产主义文明跃升的基本手段与组织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不仅具有超越此前西方文明理论的开创性意义,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根基,为新时代新征程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现实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思路创新
    王习胜
    教学与研究    2025, 59 (2): 58-67.  
    摘要385)      PDF(pc) (7630KB)(50)    收藏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大厦中,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居于基础性地位,以其特有的普遍性、根本性和稳定性而发挥着基石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普遍性、根本性和稳定性并不排斥其创新性。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需要吐故纳新以蓬勃其生命活力,需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实现理论形态和原理形象的进阶迭代。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现状看,其未来的创新路向大致有三:一是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近成果,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对原理中的核心概念、基本结构和解释能力等进行完善与提升,使其核心概念更能体现学科特质、基本结构更具逻辑自洽、理论体系更有实践指导力和学理解释力;二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范式,在社会哲学和人学范式的基础上以新范式建构更为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三是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纲领的“硬核”,特别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核心范畴的认识进行自我革命,以“新硬核”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新纲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群众”和“精神”——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的相关论断
    杨科, 李忠军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11): 86-96.  
    摘要382)      PDF(pc) (9872KB)(29)    收藏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和“精神”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精神生活观的集中表达,是新时代推动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基础。他们在《神圣家族》中揭露了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批判了思辨哲学家把“精神”和“群众”相分离、相对立,把群众排除在精神之外、推除在历史之外的颠倒逻辑,进一步阐明了“群众”和“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明确了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彰显了精神对群众的引领力量。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当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和“精神”辩证统一论为指导,正确把握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需要、精神文化事业和精神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不断推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境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党务工作:研究什么、如何研究——文献梳理与经验回顾
    祝灵君, 高梦冉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10): 63-74.  
    摘要352)      PDF(pc) (721KB)(194)    收藏
    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党务工作应该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目前学术界还亟待形成共识。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重要文献、党的领导人关于党务工作的重要论述等,重点分析近300余部出版物(含工作手册)、5000余篇论文,聚焦作为一项具体事务的党务工作、作为一项职业的党务工作、作为一门学科的党务工作,有助于总结党100多年来开展党务工作的历史经验,摸清党务工作(党务管理)研究的基本概况和已有基础。由此,才能更加准确界定党务工作概念、把握党务工作历史、建构党务工作理论体系、确立党务工作研究方法、设置党务工作课程,从而建立党务工作(党务管理)的学科范畴与学科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场”逻辑的辩证分析
    种鹃, 邱耕田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10): 18-26.  
    摘要344)      PDF(pc) (6691KB)(55)    收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在承认个性的前提下对各民族共性的把握与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准确把握其意涵,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一方面,要看到不同民族间的多样性、差异性即个性;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不同民族间的统一性、共同性即共性。从民族间个性和共性辩证关系原理来看,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基础,共性统摄和支配着个性;个性是客观存在,共性是主流和历史趋势。各民族间的共性又通过共生、共识、共行、共利和共情加以体现和实现。其中,共生促成了共识,共识指向了共行,共行实现着共利,共利产生了共情,共利和共情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维护、巩固着共生、共识和共行。这“五共”的统一,共同支撑和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共”逻辑视阈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性和个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实然和应然、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动因、内涵与路径
    辛向阳, 吕耀龙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11): 5-13.  
    摘要334)      PDF(pc) (8005KB)(124)    收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厘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主要动因、丰富内涵及实践路径,深化对改革与制度之间互动关系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准确领会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提升现代化治理效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利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制度动力和制度保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过时了吗? ——评奈格里和哈特基于“共同性”的剥削理论
    周晓, 王峰明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9): 31-42.  
    摘要332)      PDF(pc) (10034KB)(62)    收藏
    奈格里和哈特以后工业时代劳动范式从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或“生命政治生产”的转换为由,对马克思基于物质生产的剥削理论提出质疑和批评。他们认为,一方面,资本剥削的对象不再是剩余价值,而是所谓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受资本剥削的主体不再是工人阶级,而是所谓的“诸众”。就前一方面而言,他们虽然论述了在新兴的数字技术条件下资本剥削的新变化、新特点,但不仅混淆了原始积累中(对自然资源和公共财产)的“剥夺”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而且混淆了本质层面商品(如城市建筑物)价值的一元决定和现象层面价格的多元决定。就后一方面而言,由于剥削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所以他们所论述的资本剥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新变化、新特点,并未形成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否定和解构;他们所罗列的所谓诸众的具体形象,都不过是对工人阶级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描述,因而并未形成对马克思工人阶级范畴的否定和解构。无论是“诸众”还是“共同性”,由于在内涵上模糊不清、在外延上过于宽泛,所以它们与其说是揭示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概念,毋宁说是流于现象性描述的日常用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四重逻辑
    胡玉玲, 李珂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8): 21-31.  
    摘要323)      PDF(pc) (11900KB)(61)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首次被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在理论逻辑上,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根本遵循,彰显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凸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突出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历史逻辑上,传承中国共产党劳动育人思想,推动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文化逻辑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在实践逻辑上,立足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劳动历练,着力纠正当前一些青少年的不良劳动价值取向,为培养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劳动者作出战略安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思想政治教育贯通的内涵、机理与价值
    徐佳辉, 黄蓉生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9): 54-63.  
    摘要321)      PDF(pc) (8406KB)(68)    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客观地贯通于政治生活、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交往等领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的波澜长卷和壮阔景象。思想政治教育贯通内涵丰富,作为一种必然发生的普遍现象,有着严整稳定的内容结构和贯穿融通的要素图谱,呈现出开放进阶的发展态势。科学理论对贯通基因的激活、多元实践对贯通渠道的创设、过程要素对贯通形态的塑造、功能旨向对贯通动力的提供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何以发生的内在机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对促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知信行统一、发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实践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科学性表述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意蕴
    秦宣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8): 5-12.  
    摘要318)      PDF(pc) (8700KB)(181)    收藏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对于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对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深刻理解“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朱康有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12): 18-27.  
    摘要304)      PDF(pc) (11074KB)(34)    收藏
    “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哲学表述方式。它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新的时代内涵,在“两个结合”中夯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根基,是指导解决新时代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坚持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把发展和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固本培元中开拓进取、聚焦矛盾精准发力、通揽全局谋划长远、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等“六个必须坚持”内蕴的基本观念和方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发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它们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供了锐利武器,是我们提高思维能力、优化思想方法的强大工具;只有坚持实事求是,联系客观实际,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将之转化为实践的力量、使命的担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三重维度
    何虎生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10): 5-17.  
    摘要291)      PDF(pc) (10384KB)(98)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可以从三重维度来把握:从生成逻辑来看,这一重要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从核心内容来看,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需要统一战线、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怎样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价值意蕴来看,这一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了统战工作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变迁与时代价值——以红色人物命名的行政区划为例
    渠长根, 施佳慧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11): 78-85.  
    摘要290)      PDF(pc) (7122KB)(42)    收藏
    以红色人物命名行政区划是中国共产党为追念革命先驱,表彰、缅怀英模人物而创造的红色资源,同时作为中国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见证党的历史、承载红色基因的特殊价值。生发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废减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之后渐趋稳定,最繁荣的时候曾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尤其是革命根据地和老区。百年的置撤之变,都有时代背景、形势所需和具象内质、地位影响等诸多方面相因相连。新时代整理、研究、开发这份珍贵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进一步继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传播探析
    金伟, 张钰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10): 107-116.  
    摘要287)      PDF(pc) (8136KB)(46)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道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世界现代化格局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传播,对于改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消除西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解、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通过对外政策与国际合作、贸易合作与经济援助、媒体与信息传播、文化与教育交流等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传播打破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话语垄断的局面,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促进了海外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客观理解,并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的深刻认同。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传播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偏见、西方现代化叙事固有的优势地位难以撼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化表达能力不强、中国式现代化议题设置水平有待提高等挑战。因此,需要通过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基础、突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逻辑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表达的效力、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议题设置的有效性等方面综合施策,从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的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袁玉梅, 陈答才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8): 92-101.  
    摘要284)      PDF(pc) (10748KB)(71)    收藏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主要任务,适时把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心从阶级斗争转向民族斗争。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一切敌对思想进行坚决斗争,从而筑牢了党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最后胜利的共同思想基础,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推动意识形态建设进入新阶段。尽管在不同历史阶段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延安时期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一些方法借鉴,对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分析
    赵峰1, 季雷2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12): 5-17.  
    摘要278)      PDF(pc) (11074KB)(46)    收藏
    劳动分工体系的深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从马克思的分工范畴出发,全面阐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从市场主体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分工—交换关系,系统研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微观基础和宏观机制,阐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围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阐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系统集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系列重要部署。我们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高质量发展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又一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运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帝国主义”概念的差异逻辑与重塑
    王存刚, 梁岱桐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12): 82-94.  
    摘要278)      PDF(pc) (11054KB)(18)    收藏
    作为资产阶级对外转移矛盾的一种集中表现,帝国主义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走向有着重要影响。既有的各种“帝国主义”概念在时间、层次与道德评价三个维度上存在差异,根源在于帝国主义现象的变化和研究者认识维度的不同。为有效弥合帝国主义研究中存在的分歧,需要在元理论层面对“帝国主义”概念加以重塑。通过将帝国主义放入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变化过程加以考察,可以发现,帝国主义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而通过不同载体对外转移矛盾的现象。帝国主义贯穿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资产阶级主导着帝国主义的演化进程。推动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缩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将加快帝国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衰落,促进世界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目标旨归、面临难题与推进路径
    燕连福, 何佳琪
    教学与研究    2025, 59 (2): 15-27.  
    摘要268)      PDF(pc) (11178KB)(90)    收藏
    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呈现为巩固文化领导主体性、文化发展主体性、文化创新主体性和文化交流主体性,重点回答的是“谁来巩固”“巩固内容”“巩固方式”和“巩固效果”的系统性问题。在此过程中面临着“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双重挑战、“唯文化主义”和“唯科技主义”的双面冲击、“古今之争”和“中西之争”的双重争论、“话语难题”和“接受难题”的双重障碍。面向未来,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要明确巩固重点,聚焦文化“凝聚力”“塑造力”“引领力”“辐射力”,加强领导权与自主权有机结合、增强文化性与科技性有机融合、秉持守正性与创新性有机统一、推动话语力与传播力协同构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夯实文化根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概念内涵的多维审视
    王衡, 黄诗竣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10): 117-128.  
    摘要267)      PDF(pc) (9171KB)(51)    收藏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中国式政治现代化开创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范畴,科学审视“全过程”的概念内涵,既是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走向深化的逻辑前提,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空间的认知基础。基于“微观—中观—宏观”的单元层次维度和“规范性—经验性”的内容结构维度构成的立体式分析框架的考察表明,微观层面公民基本权利的程序规定与实质保障过程、中观层面政治制度体系的科学构建与有效运行过程、宏观层面新型政治文明的价值整合与道路拓展过程,共同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概念的丰富内涵,充分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