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构建维度
    骆郁廷1, 余焰琳2
    2025, 59 (7):  5-15. 
    摘要 ( 35 )   PDF(8193KB) ( 27 )  
    构建和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根本。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贯穿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造、表达、传播、实践的全过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造主导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主导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主导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实践主导权。因此,要着力从话语创造主导权、话语表达主导权、话语传播主导权和话语实践主导权维度,系统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之辩证认识
    戴圣鹏
    2025, 59 (7):  16-24. 
    摘要 ( 39 )   PDF(6227KB) ( 21 )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中,无论是社会革命,还是自我革命,都是其重要内容。在不同的社会革命时期,社会革命的主体、对象、方式或途径,都是不太一样的。同样,对于不同的革命主体而言,在其革命活动中,自我革命的对象、内容、方式、路径,也是有所不同的。正是因为自我革命在革命对象、革命内容、革命方式与革命路径的不同,也决定着自我革命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上,有着不同于社会革命的价值与意义。社会革命的过程,也是革命主体的自我革命不断推进与实现的过程。对于革命阶级或革命政党而言,其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是辩证统一的。在社会革命中生成与实现自我革命,在自我革命中推动与引领社会革命。新时代新征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主要的革命方式,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革命理念,同时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党建基本问题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内容结构与守正创新
    刘红凛
    2025, 59 (7):  25-33. 
    摘要 ( 49 )   PDF(6346KB) ( 37 )  
    “十三个坚持”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其中每一项都有深刻内涵、理论依据与明确要求,体现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问逻辑”。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与其重大理论创新,既需要深刻把握“十三个坚持”的核心要义与根本要求,也需要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基本分析框架、深刻把握“十三个坚持”的内容结构与内在逻辑;还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政党观,正确认识继承性创新、集成性创新、原始性创新、复合性创新之区别,深刻把握“十三个坚持”在理论创新方面的类型特征与守正创新之根本特点;更需要树立整体、系统、全面的“大党建观”,将“十三个坚持”置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进行系统性认识,深刻把握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党的事业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生成逻辑、内涵意蕴及原创性贡献
    杜吾青
    2025, 59 (7):  34-44. 
    摘要 ( 35 )   PDF(8789KB) ( 13 )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迫切需要体系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只有在理论源流、历史脉络和实践需求三重逻辑相统一中,才能完整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生成逻辑的整体脉络和系统思维。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聚焦组织、教育、监管、制度、责任体系的耦合协同,从基本范畴、责任落实和健全方式等方面构建起科学、周延的理论体系。在价值意蕴上,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提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时开辟了深入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境界,并原创性贡献了有益于世界政党治理理念、方式、目标的理论成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价值意义、内在逻辑和实践进路
    冯刚1, 李伟2, 3
    2025, 59 (7):  45-54. 
    摘要 ( 34 )   PDF(7903KB) ( 31 )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立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求。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由目标系统、运行系统、保障系统、监督系统等子系统构成,遵循整体性、协同性、动态性原则运行。科学建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着力破解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问题难点,不断激发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内生动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研究对象“问题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构路向探微
    史宏波, 李尉清
    2025, 59 (7):  55-64. 
    摘要 ( 28 )   PDF(7510KB) ( 11 )  
    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确认,既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定位,又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构与发展路向。学术史上所出现的“规律说”“现象说”“关系说”“活动说”等代表性观点,虽在不同维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某些属性和特征,但却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凸显其自洽性和独特性。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和独立性,我们秉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应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观点,即“问题说”。同时,为适应深化研究和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进一步区分出实质对象与形式对象,以此明晰学科立场和学科边界,阐明其在学科知识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学科身份和学术价值。因而,要以澄明研究对象为基础,在区分实质对象与形式对象中彰显学科思维和学科立场,围绕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促进学科知识生产,推动学科建构从体系范式向实践范式转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新战略:主权货币制度的视角
    贾根良1, 何增平2
    2025, 59 (7):  65-80. 
    摘要 ( 35 )   PDF(11664KB) ( 25 )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我国正处于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期,财政扩张对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是长期必要的。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面临着三难问题,即中央政府财政平衡、地方政府财政平衡和经济增长这三个目标难以兼顾。传统的财政理论和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思路没有认识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主权货币体系中地位和财政政策空间的差别,这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局。按照主权货币制度运动规律的内在要求,破解地方政府债务三难问题的总体思路应是要求中央政府遵循功能财政原则,地方政府遵循平衡财政原则。中央政府应推出大规模的一次性债务置换计划,将地方政府债务转化为中央政府债务,并以此为契机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应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目标相一致,与约束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目标相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国家主权独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张春敏, 李欣茹
    2025, 59 (7):  81-95. 
    摘要 ( 30 )   PDF(11265KB) ( 6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不同程度上被纳入资本逻辑,国家主体性被弱化,国家现代化道路受阻。以新自由主义为教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发展逻辑坚持个人至上的价值原则,以市场原教旨主义为内在根据,试图超越国家主权,并通过制造世界范围内不均衡的地理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目的,是典型的新殖民主义霸权之路。而社会主义中国始终强调国家主权界限与国家主体性,并以此规定国家对外交往原则,在政府层面坚持人民至上,着力打造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追求均衡充分的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由中国百年来的斗争经验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主权的独立,是开启并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从禀赋决定到激励能动:后发国家增长理论的范式演进
    栗潇远
    2025, 59 (7):  96-111. 
    摘要 ( 31 )   PDF(12652KB) ( 13 )  
    理解后发国家增长的既有理论尝试大致经历了从要素禀赋、制度环境到国家能力和政治激励的解释递进,总体上呈现出从结构决定到激励能动的演进脉络。具体表现为:(1)从对现象的简单概念描述到结构性要素禀赋的归因;(2)从对单一经济要素的归因到包含制度性因素、政策选择与执行和国家相关属性等非经济因素的尝试;(3)从各类结构性要素禀赋到国家能动性要素再到增长的政治激励的归因路径。在此基础上,基于政治庇护和租金分配的激励动力学已然成为下一个十年重新审视后发增长的重要视角。未来学界应当进一步延续和完善后发增长的能动解释框架,在理论上避免概念化描述和结构决定论,充分挖掘经济增速变化背后的政治激励和动力机制这一潜在的理论增长点和范式突破口;在实践上深化对全球南方国家内部的权力关系认知,推进全球发展倡议落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奈格里、哈特“帝国”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重思
    杨礼银1, 张帆2
    2025, 59 (7):  112-124. 
    摘要 ( 47 )   PDF(9602KB) ( 32 )  
    奈格里、哈特的“帝国”理论突破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民族国家主权框架以及马克思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生产范式,重新诠释了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演变逻辑。“帝国”作为一种新型全球主权形态,其核心在于主导性生产方式的非物质转向和权力机制的去中心化转型,一方面,在生产维度上,“帝国”以非物质劳动和生命政治生产重构了劳动主体与剥削形式,劳动者“诸众”在资本实质吸纳下成为兼具生产性与被剥削性的主体;另一方面,在权力维度上,帝国主权通过资本的解域化和混合政体模式消解了传统地缘政治的界限,代之以权力网络的微观渗透和全面控制,形成了经济权力与超经济权力的共谋。而数字资本主义的隐性剥削与数字控制恰是“帝国”逻辑的现实投射:资本通过数据垄断与算法霸权将用户转化为无偿数字劳工,消解了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界限,从而实现了对人的全方位操控。但“帝国”理论对马克思物质生产范式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偏离和误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解释效力,必须基于历史唯物主义重新审视这一理论的限度,从而敞开马克思主义和“帝国”理论的生命力,推进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下的生产方式变革与帝国主义演进的现实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西方“民主危机”背景下身份政治与自由主义的关系探究
    汪越
    2025, 59 (7):  125-136. 
    摘要 ( 28 )   PDF(9025KB) ( 6 )  
    面对2016年以来欧美社会以右翼民粹主义崛起为突出表现形式的“民主危机”,部分西方自由主义学者提出了“自由主义的二重异化”为中心的解释逻辑,将自由主义民主危机归咎于身份政治造成的“异化”,要求排除身份政治的影响,恢复自由主义的本真面貌。但考察自由主义与身份政治的关系史,身份政治并非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突然“异变”,而是战后西方左翼屈服于冷战期间自由主义者重塑的自由主义主流叙事的结果。身份政治相对于自由主义的从属性决定其不是导致“民主危机”的原因,而是自由主义陷入危机的“病征”,改变现状的根本途径不是如何“恢复”自由主义,而是如何设想并实践一种根本上超越自由主义的制度创新道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