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分析
    赵峰1, 季雷2
    2024, 58 (12):  5-17. 
    摘要 ( )   PDF(11074KB) ( )  
    劳动分工体系的深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从马克思的分工范畴出发,全面阐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从市场主体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分工—交换关系,系统研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微观基础和宏观机制,阐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围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阐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系统集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系列重要部署。我们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高质量发展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又一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运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深刻理解“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朱康有
    2024, 58 (12):  18-27. 
    摘要 ( )   PDF(11074KB) ( )  
    “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哲学表述方式。它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新的时代内涵,在“两个结合”中夯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根基,是指导解决新时代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坚持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把发展和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固本培元中开拓进取、聚焦矛盾精准发力、通揽全局谋划长远、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等“六个必须坚持”内蕴的基本观念和方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发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它们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供了锐利武器,是我们提高思维能力、优化思想方法的强大工具;只有坚持实事求是,联系客观实际,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将之转化为实践的力量、使命的担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重思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理论分期
    仰海峰
    2024, 58 (12):  28-45. 
    摘要 ( )   PDF(8060KB) ( )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经历了三次思想转变,即从理性的自我意识转向人本主义逻辑、从人本主义逻辑转向生产逻辑、从生产逻辑转向资本逻辑。自1845年之后,马克思的思想并没有停留于以生产逻辑为基础的理论框架中。经过《哲学的贫困》中的历史性观念、《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并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完成了第三次思想转变,即以资本逻辑为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逻辑。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转变,形成了直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潮提供了理论的辨识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
    论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魏强1, 于鑫雨2
    2024, 58 (12):  38-45. 
    摘要 ( )   PDF(6685KB) ( )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而要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人就要以“攻”的态度学懂弄通、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要以“实”的态度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有的放矢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要以“思”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就要以“活”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精神力量,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这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内在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列宁与苏维埃俄国党的领导制度的形成
    冯梦麒
    2024, 58 (12):  46-57. 
    摘要 ( )   PDF(10090KB) ( )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党的领导制度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深入的过程。在列宁的认识中,布尔什维克党对苏维埃俄国的领导方式从掌握“政权”具象化为行使“治权”,最终上升为一种制度体系;其背后的核心线索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打造的党的领导的早期模式在革命后的应用与演化。列宁在实践中认识到,党的领导早期模式中蕴含的思想教育机制和组织机制决定了党是唯一与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要求相匹配的治理主体,因而自觉地将党的领导早期模式中的核心机制全面引入苏维埃国家的政治实践,进而系统地嵌入国家制度中,创生了苏维埃俄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空间精神交往:本质内涵、生成动因与价值意蕴
    张瑜1, 蒋婷婷2
    2024, 58 (12):  58-68. 
    摘要 ( )   PDF(9446KB) ( )  
    互联网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空间的建构为人类精神交往实践提供了新的活动场域,促使现实社会的精神交往活动向网络空间延伸,催生出网络空间精神交往这一交往实践新形态。网络空间精神交往是以虚拟实践为基础、以数字关系为连接、以意义共享为主导、以网络意识形态为产物的实践活动,网络信息生产方式变革、网络媒介技术革新、网络生存实践演进以及人的精神交往需要共同促进了网络空间精神交往的生成发展。面对人的精神交往实践的深刻变革,应科学把握网络空间精神交往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积极开创网络空间精神交往实践新局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国家统筹治理的中国逻辑——基于国家均衡发展视角的政治学分析
    殷冬水
    2024, 58 (12):  69-81. 
    摘要 ( )   PDF(12287KB) ( )  
    当代中国面临大国非均衡发展难题,实行统筹治理是国家破解非均衡发展难题的有效路径。当代中国国家统筹治理几乎涉及国家治理的所有内容,贯穿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全进程,呈现出政党主导性、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上下贯通性、平衡性等鲜明特征。国家统筹治理的所有活动都指向了国家均衡发展这一共同目标。在实现国家均衡发展过程中,当代中国国家统筹治理降低了国家内部冲突,强化了国家整合,将国家的规模优势转变成了国家的发展优势,提升了国家发展的质量。无论是从历史的视角看,还是从比较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国家统筹治理都是在一种非常独特的政治环境之中运行的。要解释当代中国国家统筹治理的有效性,破解当代中国均衡发展之谜,需要理解这种政治环境的独特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帝国主义”概念的差异逻辑与重塑
    王存刚, 梁岱桐
    2024, 58 (12):  82-94. 
    摘要 ( )   PDF(11054KB) ( )  
    作为资产阶级对外转移矛盾的一种集中表现,帝国主义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走向有着重要影响。既有的各种“帝国主义”概念在时间、层次与道德评价三个维度上存在差异,根源在于帝国主义现象的变化和研究者认识维度的不同。为有效弥合帝国主义研究中存在的分歧,需要在元理论层面对“帝国主义”概念加以重塑。通过将帝国主义放入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变化过程加以考察,可以发现,帝国主义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而通过不同载体对外转移矛盾的现象。帝国主义贯穿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资产阶级主导着帝国主义的演化进程。推动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缩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将加快帝国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衰落,促进世界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关系的去物化
    雷建锋
    2024, 58 (12):  95-103. 
    摘要 ( )   PDF(7497KB) ( )  
    实践生成客观世界,知识建构人的思想行为;人也建构有利于自身的实践与知识。物化即人类活动的产品独立于人类、不受其控制,并制约后者的现象。近现代西方主导的国际制度、秩序和源自西方国际关系实践的国际关系理论(知识)作为“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继续塑造着当代国际关系,规制着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自主选择和对外行为,限制了它们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权和创造性,使其成为既有国际关系实践与理论的被动接受者。本文分析了西方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的本质及相关理论观点的缺陷,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提出指导国际关系未来发展的新构想与新准则,使开启新型国际关系成为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数字繁荣”、数字劳动2.0与资本积累掠夺化——数字资本主义大模型生产初探
    黄再胜
    2024, 58 (12):  104-117. 
    摘要 ( )   PDF(12734KB) ( )  
    当下,生成式AI加速迭代与规模化应用,正在开启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数字资本主义进入大模型生产时代。总体上看,大模型生产“一键式生成”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效率,带来资本主义数字财富极大涌流。与此同时,大模型生产重塑数字劳动的劳动过程、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推动数字资本积累日趋呈现掠夺性,从而使资本的生产界限愈发显现。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剖析大模型生产造就的“数字繁荣”,揭示数字资本主义价值运动的“变”与“不变”,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AI应用的规律性认识;同时,对于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模型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中国智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不无裨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下劳动力再生产问题研究
    马慎萧1, 张袁雪湛2
    2024, 58 (12):  118-129. 
    摘要 ( )   PDF(10259KB) ( )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重塑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劳动过程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劳动力再生产过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再生产理论为基础,运用莱博维奇的资本与雇佣劳动双循环模型,系统考察了数字经济下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新变化。研究发现,劳动者的生活资料范围得到数字化拓展,劳动者所受教育方向发生分化;数字产消活动模糊了生产与消费的边界,劳动关系日趋不稳定化;劳动力再生产金融化、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势加速,数字经济新业态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促进数字经济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各类社会主体应当更好地保障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不断填补数字经济领域的监管空白,引导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