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专稿: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笔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高校力量
    张东刚, 林尚立
    2023, 57 (10):  5-8. 
    摘要 ( )   PDF(30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三维逻辑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韩庆祥
    2023, 57 (10):  9-12. 
    摘要 ( )   PDF(30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臧峰宇
    2023, 57 (10):  13-21. 
    摘要 ( )   PDF(5310KB) ( )  
    立足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境遇,反思现代新儒家以文化史观解析中国问题的局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到文化深层次变迁从根本上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古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相连接,现代中国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转型,并使之根据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稳健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秉持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叙事方式
    项久雨
    2023, 57 (10):  22-31. 
    摘要 ( )   PDF(7146KB) ( )  
    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叙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界定其发展方位、审视其发展状态、把握其发展要求、追问其发展趋向的历史叙事。系统理解这一叙事的意涵及其方式,可以从时间、空间、主体与规律四个层面切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具有时间性,同社会主义文明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历程相适应,合乎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诉求与思想价值期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展开于特定的空间场域之中,空间具有特定的价值承载、思想承载、文化承载,必须着眼于现代化所牵引的空间变革,形塑具有现代特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现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一方面,其彰显着教育者的历史主动,内在要求形塑全员育人的现代主体格局;另一方面,其规律性面向体现为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的一体化规律,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同规律,知、信、行的发展规律,以及顶层设计与灵活落实的转化规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赋能方式
    杨婷
    2023, 57 (10):  31-39. 
    摘要 ( )   PDF(6954KB) ( )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同构、理论同构和实践同构。中国式现代化主体的多元性、领域的多维性、发展的动态性,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进而发挥促进“万众一心”、实现“贯穿始终”、推动“同频共振”的积极效能。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所具有的政治引领力、社会凝聚力、铸魂育人力、风险防范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何以可能”的问题。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推进,又自我赋能推动自身的现代化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方式
    潘一坡
    2023, 57 (10):  40-47. 
    摘要 ( )   PDF(5426KB) ( )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客观的历史进程,是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呼唤,其基本实现方式在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形态、价值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的现代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现代性”属性。解释性知识与规范性知识、标志性概念与引领性命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知识生产的基本对象,推动面向现代化的知识形态变革,是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主体性的关键所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方式发生深刻演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的现代化,要以实践目的为指向,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育人实践、治理实践、虚拟实践等实践形态。要在现代化的历史架构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位阶与价值实现等问题予以现代性思索与历史性确认,塑造其现代价值形态。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成果上升为制度安排、转化为制度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与国家制度体系进行深层联结,予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以全方位制度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生命的“自否定”与现实历史生活——马克思辩证法之感性内涵及其外显
    王淼, 王淮仟
    2023, 57 (10):  48-54. 
    摘要 ( )   PDF(5441KB) ( )  
    作为通达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一环,辩证法常常囿于“形式方法”的定义和理解之中。在早期著述里,马克思完成了对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和旧形而上学的批判,同时也意味着对这种“头脚倒置”了的辩证法的革命性改造和范式转换,在生存论的路径上重新建构起了辩证法的感性现实性。这使得辩证法突破了精神主体之自我运动所具有的封闭性与抽象性而逐渐使其本真蕴意得以敞显:它并非绝对精神的抽象运动过程或外在的形式方法,而是现实的人及其生命活动的自在展开,并且外显为现实历史生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共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王可心, 邱吉
    2023, 57 (10):  55-67. 
    摘要 ( )   PDF(9273KB) ( )  
    人的现代化离不开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成长与互动。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抵御西方侵略,开启民智、扫除文盲,以文字改革为突破口,艰难探索挽救中华危亡之策。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共文字改革坚定“中国化”路径,贯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原则,转化拉丁化新文字和传统汉字为人民所用,为改变中国人精神面貌、推动人的现代化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文化桥梁。以史鉴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仍需秉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原则,发挥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优势、提供科学的文化供给,才能为人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经济形态理论及其扩展与创新——兼论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
    黄泰岩, 刘宇楷
    2023, 57 (10):  68-84. 
    摘要 ( )   PDF(13708KB) (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第五章考察“劳动过程”时系统阐述了科学的经济形态理论。由于马克思是撇开了劳动过程的社会生产关系阐释经济形态,因而马克思的经济形态理论属于生产力范畴,是揭示经济形态演进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从而成为解释经济形态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演进,以及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演进的理论武器,西方经济学者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的理论和经验分析,再次验证了马克思经济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普遍应用性。在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关键力量的今天,我国要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推进马克思经济形态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数字经济新理论,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我国按劳分配及其实现形式的演变逻辑
    严金强, 胡铖
    2023, 57 (10):  85-94. 
    摘要 ( )   PDF(8238KB) ( )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否定,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按劳分配及其实现形式也在变化。与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转向市场相适应,按劳分配及其实现形式从产品型向市场型转变,尽管不同于按劳分配的经典观点,但没有脱离按劳分配的本质规定,且有利于发挥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与此同时,所有制关系从单一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使按劳分配的实现范围逐渐缩小,并且在理论逻辑上难以与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的原则相兼容。共享型按劳分配拓展了按劳分配的理论内涵,能够有效发挥公有资本和劳动要素的作用,与市场经济高度融合,是按劳分配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性转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当代中国“群防群治”历史经验论析
    钟金燕
    2023, 57 (10):  95-107. 
    摘要 ( )   PDF(9274KB) ( )  
    “群防群治”是当代中国治安治理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专有名词之一,它既是治安指导理念,也是治安工作制度。“群防群治”先后经历了探索、改革、确立、巩固、完善等不同发展阶段,制度效能不断优化与提升;在打击、改造、防范、宣传教育等犯罪预防与治理环节中与专门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形成互补。当代中国“群防群治”在兼具“工具性”和“目的性”两重价值统一的进程中不断巩固与发展;并受政府、市场、科技三种力量的影响,显示了在动员式参与基础上持续提升自主参与度的趋向,彰显了当代中国国家治安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增强“群防群治”发展的内驱力、外动力及助推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中国特色政党协商的情感逻辑、理性逻辑和法理逻辑
    闫飞飞
    2023, 57 (10):  108-116. 
    摘要 ( )   PDF(6619KB) ( )  
    政党协商在西方各国处理政党关系上是一种稀缺的政治实践,同时,西方学术界也很少关注政党协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党协商在中国则有着丰富且制度化的实践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运行逻辑:基于政党间友谊之上“以心交心”的情感逻辑,它是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有序开展的情感基础;基于根本政治共识、围绕公共利益进行协商的理性逻辑,它是中国特色政党协商能够做出明智决策的认识论保证;党政体制下以宪法和党章为最高依据的法理逻辑,它超越了国家法中心主义的法治观,是中国特色政党协商可持续开展的制度化保证。中国特色政党协商的成功实践对于拓宽协商民主的理论视野、对于世界各国处理政党间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欧洲民粹主义政党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林红
    2023, 57 (10):  117-126. 
    摘要 ( )   PDF(7256KB) ( )  
    欧洲民粹主义政党的长期活跃,为观察民粹主义如何影响国家治理提供了最佳视角。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民粹主义政党大量涌现,并在经济和文化的分歧线上形成左右分野,各自追求着在议会或政府中的政治目标。欧洲民粹主义的政党经验极具反差性,一方面,政党因擅长议题政治、认同政治和激情政治而表现出极强的选举与动员能力,另一方面,因无法凝聚社会共识、难以兑现选举承诺和困于单一议题而无法展现可信的领导与治理能力。欧洲民粹主义政党真正上台执政的机会甚少,但是对国家治理影响深远,尤其反映在国家治理的再政治化、对抗思维盛行以及追求短期政治效应等方面。当前,民粹主义已成为对国家治理有独特影响的新变量,如何与民粹主义共存是欧洲主流政党正在面对的新考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齐泽克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困境
    张蝶
    2023, 57 (10):  127-136. 
    摘要 ( )   PDF(7277KB) ( )  
    齐泽克宣称后马克思时代意识形态的主导模式已经变成了犬儒主义意识形态。他围绕“幻象与现实”的关系,通过将精神分析理论中幻象和现实的含义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中虚假与现实的含义交织在一起,并刻意不加区分地混用,以此建构了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并进一步通过商品交换活动中人们误将商品和货币的抽象普遍性认成了真正实体,从而倒置了抽象普遍与具体特殊,以此说明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运作原理。最后用“律令就是律令”这一命题的自我阐明过程和将意识形态幻象与信仰类比,去解说意识形态幻象的运作方式。齐氏的论断看似是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颠覆,实则并没有越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框架。当今社会日益增强的符号性网络的权威性作为齐泽克理论的现实依据,在本质上也并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根本差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