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杨伟国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2): 28-36.  
    摘要1836)      PDF(pc) (7012KB)(861)    收藏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从保护劳动者就业权利、创造劳动力需求、促进劳动力供给、优化劳动力供求匹配等方面,全面深入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举措,构建综合性就业政策体系与就业政策评估审计制度,并探索建立基于中国就业实践和就业范式演进规律的更具解释力的新劳动经济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概念及其现代发展
    林锋, 王先鹏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 35-44.  
    摘要2279)      PDF(pc) (7272KB)(794)    收藏
    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劳动方式及生活条件的改变,“无产阶级消失论”的论调兴起并对学界产生重要影响。要对这一论调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去,考察、还原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中“无产阶级”概念的本来涵义,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对“无产阶级”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因不占有生产资料而被迫出卖劳动力为生”是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无产阶级”的核心特征。在现代世界,符合该特征的社会群体持续存在,证明了这一概念在当代仍有强大解释力和适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客观上构成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理论的挑战。作为现代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有必要在现代语境下对“无产阶级”概念予以捍卫和发展,在坚持其合理内核的前提下对“无产阶级”作出一些新的诠释。具体地说,应将这一概念的适用领域从狭义的物质生产领域扩展至广义的、具有丰富类型和多样性的劳动领域,将概念的适用群体从绝对贫困人群调整为相对贫困人群,从而使这一经典概念拥有更强大、更广泛的解释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机遇与挑战:AIGC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王少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5): 106-116.  
    摘要1597)      PDF(pc) (7468KB)(752)    收藏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内容生产(AIGC)的迅猛发展,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新契机。AIGC技术基础中内蕴的文图对比预训(CLIP)、可扩散化模型(Diffusion)和反馈强化学习(RLHF)机制,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表里交融、内境与外境多元交互、主体与对象深度交流。与此同时,AIGC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新挑战,受结论预设、泛娱乐化和技术滥用的影响,容易固化青年学生的价值偏见、冲击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并引发青年学生的多重风险。应坚持用系统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审视AIGC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发挥AIGC的正向效能,增加有效话语供给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利用特征关联驱动来形塑青年学生健康品行,重视科技伦理融入并加强青年学生科技伦理教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马克思的资本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王国刚, 罗煜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8): 42-54.  
    摘要1222)      PDF(pc) (8945KB)(742)    收藏
    马克思的资本市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收入资本化机制是生息资本转化为虚拟资本的关键机制;证券交易所有着传递利率信号、推进资本集中、加剧投机交易和倒置因果关系等作用;股份公司既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也是信用机制的产物,有着推进生产力发展、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减缓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强化市场竞争和垄断、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等功能,股票价格波动并不直接影响国民财富的增减。马克思的资本市场理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市场发展机制,深化资本市场体制机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丁峰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8): 118-126.  
    摘要736)      PDF(pc) (7858KB)(67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双重思想主线的当代价值——纪念《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发表100周年
    柴林丽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0): 52-60.  
    摘要560)      PDF(pc) (5244KB)(628)    收藏
    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发表100周年的契机下对其进行再研究,不仅因为它是列宁晚期最著名的哲学著作,还因为它所体现的思想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性。新时代为彰显文本本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我们需要在解读过程中注意几点问题:首先,从相关背景的考察与学术史的清理中看到新的理论价值;其次,突显列宁从哲学和社会实践双重路径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者未来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和坚守的思想标准;最后,结合时代彰显列宁“两个结盟”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趋势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任守双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8): 108-117.  
    摘要687)      PDF(pc) (8203KB)(62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及其创新贡献
    王易, 秦玉娟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2): 5-16.  
    摘要728)      PDF(pc) (10109KB)(590)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从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出发,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科学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定位、基本内涵、现代价值与传承弘扬等内容。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新论断与新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繁荣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在展示中国文明形象的同时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美国新自由主义危机与当前经济“滞胀”风险——以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为视角
    丁晓钦, 罗智红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9): 40-52.  
    摘要772)      PDF(pc) (9058KB)(584)    收藏
    根据积累的社会结构(SSA)相关理论,从国内SSA视角看,美国新自由主义主要表现为自由化和金融化,自由化表现在放松对资本家的管制,弱化工会的影响,金融化则表现为经济的“脱实向虚”和不断的金融深化,这在为资本主义带来利润增长的同时也极大加剧了经济的风险和社会的贫富分化;从国际SSA视角看,美国则面临着美元霸权衰弱、军事霸权收缩,以及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挑战等问题,因而美国在疫情爆发之后应对能力有限,这使得美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很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经济“滞胀”。美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滞胀”风险是在疫情冲击下新自由主义SSA长期累积矛盾的一次集中性爆发,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随着美国“滞胀”风险向危机转化的可能性不断上升,美国所主导的新自由主义SSA很可能就此终结,一个新的SSA将会逐渐建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关系”——基于唯物史观经典论述分析
    周丹, 孔祥润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0): 44-51.  
    摘要1356)      PDF(pc) (5433KB)(567)    收藏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追问最终落脚到社会关系上。社会关系是如何生成的?唯物史观从物质生产出发,客观揭示了人的社会性,并呈现出从个人主体到国家主体、从直接生活到全部生活、从意识外的存在到意识界的存在的三重延伸。以生产关系深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的本质。基于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等一系列概念,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从生产力两重性到生产关系两重性——平心和张闻天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贡献
    孟捷, 张雪琴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1): 47-59.  
    摘要467)      PDF(pc) (9622KB)(551)    收藏
    平心和张闻天的理论,是继毛泽东之后中国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原创性贡献。通过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自内部的矛盾,他们分别从两个不同侧面深化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认识。平心提出,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矛盾,是推动生产力自行增殖的动力;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相适合,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张闻天区分了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转化为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平心和张闻天的思想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可以纳入一个更为综合的理论框架,以解释包括改革开放在内的当代中国制度变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赵峰, 谭璇, 周慧珍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0): 61-74.  
    摘要496)      PDF(pc) (8989KB)(544)    收藏
    围绕价值生产和资本积累,财政支出可以通过两方面作用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过程:一是提供公共的物质生产条件,二是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商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学者奥康纳将财政支出划分为社会投资、社会消费和社会费用,其中,社会投资和社会消费能够形成社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助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三类财政支出都可以形成商品需求,从而减缓利润率下降的压力并提升社会的投资意愿,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内涵式和外延式扩张。结合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7—2020年财政支出结构的特征和变化来看,由于各类财政支出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作用于经济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因而三类财政支出的协同增长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项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中欧数字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及含义
    房乐宪, 方婧懿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2): 68-80.  
    摘要947)      PDF(pc) (8220KB)(539)    收藏
    在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数字空间成为全球主要行为体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新冠疫情的暴发更加凸显了数字技术在经济复苏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提升数字竞争力和话语权,中欧相继出台了各自的数字战略,在数字转型和数字主权上提出了各自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2020年9月,中欧决定构建数字合作伙伴关系。某种意义上,这是中欧合作的新亮点和双边关系新的增长点,中欧数字合作初步走向机制化轨道。当然,中欧在全球数字治理规则上的认知分歧仍限制了双方数字合作伙伴关系构建的深度和广度,美国因素也是当前中欧数字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构建中欧数字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双方发展愿景和共同追求,中欧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对话中弥合分歧,加强数字政策协调与数字技术合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沈传亮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1): 15-24.  
    摘要1741)      PDF(pc) (8239KB)(538)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来,经历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件大事,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马克思对蒲鲁东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批判及其意义
    黄学胜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 45-55.  
    摘要985)      PDF(pc) (8381KB)(513)    收藏
    现有对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研究还有深入拓展的必要,宜在无政府主义的语境中定位蒲鲁东及其思想,并在更广阔的启蒙政治哲学和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总体语境中来理解两人的关系。马克思对蒲鲁东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批判体现在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等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和空论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立场与小资产阶级立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人类社会”与自由社会等的区分。这种定位和理解有助于把握蒲鲁东的整个思想及其基本性质,也更有助于反过来证明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从而为21世纪的人类解放道路提供原则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从中国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
    赵锦英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4): 18-28.  
    摘要1257)      PDF(pc) (8969KB)(480)    收藏
    从一般的现代化到具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一系列的转变、提升和优化,孕育着一系列的创新、融合和发明。现代化在中国首先是在外部冲击—中国回应模式影响下被迫奋起的现代化,是一般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只有把普遍、一般诉求与中国独特的条件、路径、模式相结合,开创了现代化的“中国范式”后,中国式现代化才逐渐摆脱现代化与西方化等同的发展主义与发展决定论,告别西方启蒙话语制造的落后的“中国”形象,在现代化的普遍要求、回归中华文明发展大道和社会主义新文明的三者融合创新中型塑新的中国形象。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更多的“流转”“往来”开拓一种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文明格局和逻辑,即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的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取代了掠夺宰制、你死我活式的零和思维模式,呈现新文明的崭新世界格局和视野。防止资本逻辑的盲目扩张、遏制全球性问题的外推、保证发展成果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资本和精英,需要一个成熟的社会主义政党和政府来保障。唯有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的新理念、思路、政策才能更好地获得实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背叛者还是创新者:透过鲍尔斯看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高岭, 唐昱茵, 卢荻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0): 106-121.  
    摘要576)      PDF(pc) (9114KB)(465)    收藏
    激进政治经济学已经走过了50余年的历程,鲍尔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创新能力在激进政治经济学者中脱颖而出,他所开辟的“没有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代表了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主流范式。基于鲍尔斯从1975到2020年间发表的所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关的论文,可以将鲍尔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75至1981年的转型期”“1982至1989年的理论成型期”和“1990年至今的理论拓展期”,勾勒了鲍尔斯的学术思想轨迹。本文的研究发现:鲍尔斯对劳动价值论的“放弃”与其在20世纪90年代的行为科学转向在研究路径上并没有发生断裂,而是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把鲍尔斯的学术历程看作是一个连续谱系,是理解鲍尔斯及其代表的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理论进展的关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算法控制、“自我剥削”与数字劳动的时空修复——数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LPT研究
    黄再胜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1): 97-112.  
    摘要778)      PDF(pc) (13065KB)(459)    收藏
    劳动过程理论(LPT)强调,围绕控制、同意与反抗的劳资博弈,始终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如影相随。进入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正在推动劳动过程发生深刻变化。数据驱动的算法控制,成为资本主义劳动控制的新形态;劳动者身陷“老板游戏”的“自我剥削”,演绎资本主义“同意制造”的新机制;而来自数字劳动的时空修复,则开辟了数字化时代劳动主体性重塑和劳动抗争的新路径。深化对数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科学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对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也不无实践启迪与经验镜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数字经济时代虚拟偶像产业的资本逻辑及其超越
    韩文龙, 李艳春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4): 41-54.  
    摘要741)      PDF(pc) (10813KB)(456)    收藏
    以虚拟偶像代替真人偶像成为资本主义偶像工业降低风险、生产虚拟空间的重要方式,虚拟偶像产业由此受到资本逻辑的支配与控制,成为资本缓解过度积累与生产过剩矛盾的新领域。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阶级不断扩大剥削范围,提高剥削程度,从粉丝的免费劳动到雇佣工人的付费劳动均被纳入资本主义增殖体系,由此完成剩余价值的最大化生产。与此同时,为将这些剩余价值最大化实现,资本家阶级将消费主义应用到虚拟偶像产业,使虚拟偶像符号化,实施符号消费主义,利用数字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编织和构建虚幻意义,使消费动机超越使用价值,转而追求符号价值。按照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从虚拟偶像产业生产与消费现象抽象出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资本逻辑,以及数字劳动剥削与符号消费主义的必然性,最后回归到中国虚拟偶像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杨凤城, 肖政军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4): 5-17.  
    摘要692)      PDF(pc) (8800KB)(422)    收藏
    从中共党史看,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砺炼,无论是在历史经验、治国理政能力方面,还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方面、开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方面,均达到一种新高度、进入一种新境界;从新中国历史看,发展是国家的主题,历经新时代十年发展,我国无论就综合国力、经济总量、科技实力等而言,还是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教育普及等而言,均处在并跑甚至领跑世界现代化的国家队列里,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历经新时代十年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更加成熟,从而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最根本最稳定的保证;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蓬勃发展的昂扬姿态向世界表明: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未像今天这样清晰可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