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从“改变世界”的维度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贾丽民, 郭潞蓉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2): 5-15.  
    摘要962)      PDF(pc) (8402KB)(400)    收藏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彻底的理论”立足实践基础、遵循人的根本、回应现实关切,内蕴“改变世界”的价值旨归与现实指向。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群众掌握理论的工作实践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由此,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有效发挥人民群众和物质实践的作用,进一步触及现实世界,在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中改变了中国和世界,显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迸发出的真理力量、强大生机与无限活力。实践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方法
    刘建军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2): 25-32.  
    摘要677)      PDF(pc) (6046KB)(393)    收藏
    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运用抽象思维、借助理论语言而进行的旨在把握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学术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方法,要求对本学科重要概念进行学理锤炼,辨析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对本学科重要命题进行学理阐述,既系统阐释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相关重要命题,又根据学术研究而概括形成新的理论命题;对本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学理建构,形成和完善本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对本学科研究成果进行学理叙述,以分层叙述方式达到环环相扣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论我国按劳分配及其实现形式的演变逻辑
    严金强, 胡铖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0): 85-94.  
    摘要728)      PDF(pc) (8238KB)(392)    收藏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否定,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按劳分配及其实现形式也在变化。与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转向市场相适应,按劳分配及其实现形式从产品型向市场型转变,尽管不同于按劳分配的经典观点,但没有脱离按劳分配的本质规定,且有利于发挥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与此同时,所有制关系从单一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使按劳分配的实现范围逐渐缩小,并且在理论逻辑上难以与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的原则相兼容。共享型按劳分配拓展了按劳分配的理论内涵,能够有效发挥公有资本和劳动要素的作用,与市场经济高度融合,是按劳分配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性转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臧峰宇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0): 13-21.  
    摘要459)      PDF(pc) (5310KB)(381)    收藏
    立足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境遇,反思现代新儒家以文化史观解析中国问题的局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到文化深层次变迁从根本上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古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相连接,现代中国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转型,并使之根据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稳健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秉持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曹东勃, 蔡煜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4): 50-62.  
    摘要1030)      PDF(pc) (13578KB)(354)    收藏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的要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新质生产力是通过充分整合科技创新和现有产业基础,推动提升要素治理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先进生产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既要从根脉与魂脉的“注解”中理解其理论内涵,又要从时代与使命的“召唤”中透视发展的价值指向,还要从“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之问的现实回应中明晰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更要把握走向公平与效率高度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面临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启发,也为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指明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
    陶文昭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1): 5-16.  
    摘要690)      PDF(pc) (8092KB)(353)    收藏
    经过新时代十多年的形成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概括正当其时。这一理论体系包括时代背景、重大时代课题、主要内容、根本途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地位等基本要素。建构这一理论体系,选取哪些基本要素,要素之间如何贯通,具体要素如何阐释,有哪些共识,还存在哪些难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既要遵循政治上的权威论断,又要从学理上周密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这一理论体系的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方法论基础的阐释及其当代价值
    竭长光, 张贝可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2): 16-24.  
    摘要511)      PDF(pc) (6341KB)(350)    收藏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理论内容”方面,更表现在“方法论”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自身所具有的“历史他因论”和“历史外因论”性质,是其之所以带有“空想”性质的方法论根源。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其在方法论上具有“历史自因论”和“历史内因论”的性质是分不开的。深入把握二者在方法论上的差异,对于思考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从三维逻辑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韩庆祥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0): 9-12.  
    摘要269)      PDF(pc) (3016KB)(32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底蕴
    刘刚, 马姗子, 黄苏萍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3): 19-31.  
    摘要251)      PDF(pc) (10339KB)(323)    收藏
    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思想的梳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共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研究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共性在于“革故鼎新”思想,而传统文化中“既庶何加”“民为邦本”“富而教之”“天人合一”“亲仁善邻”等思想则充分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备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特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围绕“既庶何加”这一核心问题,选择“富之”与“教之”两手齐抓的发展路径,以“天人合一”“亲仁善邻”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革故鼎新”的理念让改革成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大历史视域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左玉河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1): 17-27.  
    摘要371)      PDF(pc) (8024KB)(311)    收藏
    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要完成近代以来未竟的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任务和中华文明现代复兴使命,实现中华文明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并在这种现代转型过程中,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中华民族”突出特性的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发展形态,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度发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保持健全的文化心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创造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
    周文, 白佶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9): 26-39.  
    摘要664)      PDF(pc) (10489KB)(311)    收藏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模式中的一种,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具备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价值追求,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以其人本逻辑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以其全面性和整体性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理念,以和平发展和交流互鉴为主旋律的现代化,以其和谐性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掠夺性,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以及自主性、“并联式”的发展特点,决定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范式的多维探究——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本分析
    王海军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2): 49-59.  
    摘要400)      PDF(pc) (8557KB)(301)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是一部内涵丰富、逻辑缜密、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理论文献,又是一部续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科学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文本和话语呈现,其话语表达清新质朴,用鲜活话语生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宏伟战略目标。话语是理论的载体,报告是由具有系列浓厚时代气息的新概念新语汇构成的科学理论话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极具典范意义的话语创新和理论创造。推进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话语体系塑造,是党的理论话语创新的重要使命,应在学理研究和传播实践中不断推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研究方法
    王树荫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2): 33-41.  
    摘要496)      PDF(pc) (7414KB)(289)    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本文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运用大历史观,在古今中外历史视野中,侧重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及其方法论相关问题,深化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历史视野,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提供学理依据、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高校力量
    张东刚, 林尚立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0): 5-8.  
    摘要327)      PDF(pc) (3028KB)(27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
    特邀主持人王易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6): 13-13.  
    摘要203)      PDF(pc) (533KB)(26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三条路径
    孙颖, 韩秋红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2): 109-119.  
    摘要696)      PDF(pc) (8887KB)(255)    收藏
    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是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的主题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现代性价值体系及其内在发展逻辑主要形成三条批判理路:一是哲学维度的理性主义批判。针对启蒙理性这一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精神内核,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让现代性的理性理念以完整形态得以正确应用的发展方案和主张“瓦解的逻辑”的否定方案,在关于启蒙“再启蒙”的思辨中走向重建与解构的分野。二是经济学维度的普遍异化批判。从“物化”到“新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时代社会关系异化普遍化的进程,以价值批判立场要求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复归。三是政治学维度的极权主义批判。从“新控制形式”到“生命政治”,西方马克思主义揭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假性及现代官僚政治体制的极权主义危机,对现代政治持怀疑与否定态度,将建基于主体间包容性的参与式民主与新社会运动视为个体与共同体“和解”之路与期许。总的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百年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社会本土化中的批判特色,但其马克思主义底色的缺失和对马克思主义本色的销蚀则需引以为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论“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
    孙秀玲, 郭倩倩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9): 113-120.  
    摘要639)      PDF(pc) (6773KB)(253)    收藏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有助于打破“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壁垒,拓展育人场域,促进学生知信行的统一,实现内修与外化的双向发力。全面提升“大思政课”建设质量,要加强顶层设计,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组织维度上协同发力,促进“两个课堂”的有效衔接,提高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叙事方式
    项久雨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0): 22-31.  
    摘要264)      PDF(pc) (7146KB)(247)    收藏
    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叙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界定其发展方位、审视其发展状态、把握其发展要求、追问其发展趋向的历史叙事。系统理解这一叙事的意涵及其方式,可以从时间、空间、主体与规律四个层面切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具有时间性,同社会主义文明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历程相适应,合乎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诉求与思想价值期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展开于特定的空间场域之中,空间具有特定的价值承载、思想承载、文化承载,必须着眼于现代化所牵引的空间变革,形塑具有现代特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现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一方面,其彰显着教育者的历史主动,内在要求形塑全员育人的现代主体格局;另一方面,其规律性面向体现为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的一体化规律,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同规律,知、信、行的发展规律,以及顶层设计与灵活落实的转化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王增福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6): 36-45.  
    摘要461)      PDF(pc) (8256KB)(244)    收藏
    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要求,应在“两个结合”视域中系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立德树人职责导向下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分众化原则下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链,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载体,在效果导向中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以此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并持续迸发时代活力,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式提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世界历史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生成与叙事建构
    张永刚, 喻志荣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9): 93-102.  
    摘要306)      PDF(pc) (7672KB)(227)    收藏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生成,必须将其置于世界历史视域之中,在世界场域与中国实践互构中理解其叙事构成与价值意蕴。中国式现代化在反思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把握中国发展道路,实现了“西方语境”转向“中国语境”的话语生成。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叙事起点,聚焦世界历史普遍交往及其人类生存论向度,形成“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辩证统一的叙事特点。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型文明叙事,构建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叙事方案,并为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叙事引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