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机遇与挑战:AIGC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王少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5): 106-116.  
    摘要587)      PDF (7468KB)(375)    收藏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内容生产(AIGC)的迅猛发展,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新契机。AIGC技术基础中内蕴的文图对比预训(CLIP)、可扩散化模型(Diffusion)和反馈强化学习(RLHF)机制,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表里交融、内境与外境多元交互、主体与对象深度交流。与此同时,AIGC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新挑战,受结论预设、泛娱乐化和技术滥用的影响,容易固化青年学生的价值偏见、冲击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并引发青年学生的多重风险。应坚持用系统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审视AIGC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发挥AIGC的正向效能,增加有效话语供给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利用特征关联驱动来形塑青年学生健康品行,重视科技伦理融入并加强青年学生科技伦理教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从中国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
    赵锦英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4): 18-28.  
    摘要840)      PDF (8969KB)(344)    收藏
    从一般的现代化到具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一系列的转变、提升和优化,孕育着一系列的创新、融合和发明。现代化在中国首先是在外部冲击—中国回应模式影响下被迫奋起的现代化,是一般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只有把普遍、一般诉求与中国独特的条件、路径、模式相结合,开创了现代化的“中国范式”后,中国式现代化才逐渐摆脱现代化与西方化等同的发展主义与发展决定论,告别西方启蒙话语制造的落后的“中国”形象,在现代化的普遍要求、回归中华文明发展大道和社会主义新文明的三者融合创新中型塑新的中国形象。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更多的“流转”“往来”开拓一种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文明格局和逻辑,即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的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取代了掠夺宰制、你死我活式的零和思维模式,呈现新文明的崭新世界格局和视野。防止资本逻辑的盲目扩张、遏制全球性问题的外推、保证发展成果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资本和精英,需要一个成熟的社会主义政党和政府来保障。唯有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的新理念、思路、政策才能更好地获得实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数字经济时代虚拟偶像产业的资本逻辑及其超越
    韩文龙, 李艳春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4): 41-54.  
    摘要342)      PDF (10813KB)(302)    收藏
    以虚拟偶像代替真人偶像成为资本主义偶像工业降低风险、生产虚拟空间的重要方式,虚拟偶像产业由此受到资本逻辑的支配与控制,成为资本缓解过度积累与生产过剩矛盾的新领域。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阶级不断扩大剥削范围,提高剥削程度,从粉丝的免费劳动到雇佣工人的付费劳动均被纳入资本主义增殖体系,由此完成剩余价值的最大化生产。与此同时,为将这些剩余价值最大化实现,资本家阶级将消费主义应用到虚拟偶像产业,使虚拟偶像符号化,实施符号消费主义,利用数字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编织和构建虚幻意义,使消费动机超越使用价值,转而追求符号价值。按照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从虚拟偶像产业生产与消费现象抽象出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资本逻辑,以及数字劳动剥削与符号消费主义的必然性,最后回归到中国虚拟偶像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就、问题与路径选择
    王桂军, 张辉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6): 12-30.  
    摘要1822)      PDF (13267KB)(297)    收藏
    现代化产业体系蕴含于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具体可分为动力体系和保障体系两大部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虽然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诸多领域成就卓著,但仍然在产业结构演进、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等个别领域存在梗阻和挑战。深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引擎,在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确保现代服务业、现代流通业和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同步跟进和深度融合:一是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以数字经济推动技术变革,打造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内部动力体系;二是从产业体系内部的动力机制和外部的保障机制同时入手稳定实体经济规模,打造“以量促质,以质保量”的实体经济发展机制;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流通业和现代基础设施,促成保障体系与动力体系的深度融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杨凤城, 肖政军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4): 5-17.  
    摘要422)      PDF (8800KB)(241)    收藏
    从中共党史看,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砺炼,无论是在历史经验、治国理政能力方面,还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方面、开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方面,均达到一种新高度、进入一种新境界;从新中国历史看,发展是国家的主题,历经新时代十年发展,我国无论就综合国力、经济总量、科技实力等而言,还是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教育普及等而言,均处在并跑甚至领跑世界现代化的国家队列里,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历经新时代十年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更加成熟,从而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最根本最稳定的保证;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蓬勃发展的昂扬姿态向世界表明: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未像今天这样清晰可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方法
    刘建军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2): 25-32.  
    摘要173)      PDF (6046KB)(207)    收藏
    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运用抽象思维、借助理论语言而进行的旨在把握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学术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方法,要求对本学科重要概念进行学理锤炼,辨析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对本学科重要命题进行学理阐述,既系统阐释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相关重要命题,又根据学术研究而概括形成新的理论命题;对本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学理建构,形成和完善本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对本学科研究成果进行学理叙述,以分层叙述方式达到环环相扣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臧峰宇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0): 13-21.  
    摘要176)      PDF (5310KB)(200)    收藏
    立足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境遇,反思现代新儒家以文化史观解析中国问题的局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到文化深层次变迁从根本上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古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相连接,现代中国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转型,并使之根据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稳健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秉持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从三维逻辑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韩庆祥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0): 9-12.  
    摘要140)      PDF (3016KB)(19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从“改变世界”的维度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贾丽民, 郭潞蓉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2): 5-15.  
    摘要382)      PDF (8402KB)(184)    收藏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彻底的理论”立足实践基础、遵循人的根本、回应现实关切,内蕴“改变世界”的价值旨归与现实指向。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群众掌握理论的工作实践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由此,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有效发挥人民群众和物质实践的作用,进一步触及现实世界,在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中改变了中国和世界,显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迸发出的真理力量、强大生机与无限活力。实践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高校力量
    张东刚, 林尚立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0): 5-8.  
    摘要212)      PDF (3028KB)(17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发展历程、形势研判与提升方略
    张铤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5): 90-96.  
    摘要495)      PDF (5261KB)(167)    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际话语权大致经历了初步创建、逐渐提升再到有效增强的发展历程。当前,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面临西方国际话语霸权的压制、现行国际规则体系的制约以及自身国际话语能力的不足等多重挑战的同时,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趋向成熟以及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机遇。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辩证分析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形势基础上,统筹兼顾,多维并举,采取有效方略着力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主要包括:加强国家顶层设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变革;提高话语内容质量,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创新话语传播方式,促进中国话语国际认同;完善话语传播机制,增强中国话语传播合力;培育话语传播人才,壮大中国国际传播队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指引与实践伟力
    吴志成, 徐菁忆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5): 5-12.  
    摘要221)      PDF (5205KB)(164)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创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新境界,也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科学指南。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外交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跨越,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二十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描绘了宏伟蓝图,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必将不断创造新的历史荣光,为推动构建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
    陶文昭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1): 5-16.  
    摘要208)      PDF (8092KB)(159)    收藏
    经过新时代十多年的形成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概括正当其时。这一理论体系包括时代背景、重大时代课题、主要内容、根本途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地位等基本要素。建构这一理论体系,选取哪些基本要素,要素之间如何贯通,具体要素如何阐释,有哪些共识,还存在哪些难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既要遵循政治上的权威论断,又要从学理上周密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这一理论体系的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论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层逻辑与时代传承
    何虎生, 张林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7): 17-27.  
    摘要178)      PDF (8821KB)(157)    收藏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深刻回答了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即党是由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人组成的无产阶级政党,要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同时,它宣示了党因何而立、为何而生的根本使命,概括了党敢担当、能作为的根本路径,彰显了党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立场,蕴含着从我是谁到为了谁、从干什么到怎么干的深层逻辑。在长期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生成各具特色的精神形态,在宏观上可以依次概括为伟大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斗争精神。新征程上,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在实处,关键是以此为实践标准,引领全党同志争做思想上的清醒人、政治上的明白人、精神上的带头人、工作上的实干人,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
    周文, 白佶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9): 26-39.  
    摘要253)      PDF (10489KB)(155)    收藏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模式中的一种,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具备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价值追求,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以其人本逻辑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以其全面性和整体性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理念,以和平发展和交流互鉴为主旋律的现代化,以其和谐性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掠夺性,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以及自主性、“并联式”的发展特点,决定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当代中国地方人大常委会党组:历史演进、结构特征及其运行机制
    黄小钫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5): 38-49.  
    摘要317)      PDF (8361KB)(145)    收藏
    地方人大常委会党组是地方党委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设立的领导机构,发端于1979年地方人大设立人大常委会作为常设机关之际。设立地方人大常委会党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和社会中心力量的内在要求,破解了党既要领导国家政权机关但又不能代替国家政权机关的困境,实现了党的领导与执政的有机统一。地方人大常委会党组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党组会议机制、请示报告机制、沟通协调机制以及团结联系机制的有效运行。新时代提高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要全面认识并把握人大常委会党组的价值及意义,不断推进人大常委会党组制度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大历史视域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左玉河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1): 17-27.  
    摘要138)      PDF (8024KB)(142)    收藏
    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要完成近代以来未竟的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任务和中华文明现代复兴使命,实现中华文明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并在这种现代转型过程中,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中华民族”突出特性的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发展形态,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度发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保持健全的文化心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创造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研究方法
    王树荫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2): 33-41.  
    摘要114)      PDF (7414KB)(139)    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本文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运用大历史观,在古今中外历史视野中,侧重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及其方法论相关问题,深化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历史视野,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提供学理依据、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拓展
    欧阳奇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6): 31-42.  
    摘要287)      PDF (8855KB)(132)    收藏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现代化建设是在具体社会形态中进行的变革性实践。社会主要矛盾与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关联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客观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具体映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中,明晰发展目标、路径、原则、格局,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并联规划、协调自主、人民中心、合作共赢型特征进一步凸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纵向和横向上成功拓展并日益呈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特征。以生产方式创新性发展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上具有典型性,其追求生产力平衡充分发展与生产关系协同优化的科学路径,致力社会美好生活与人类美好世界同构的中国方案,诠释出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的内在本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拓展中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肩负着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界历史使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
    王晓东, 谢莉娟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5): 24-37.  
    摘要213)      PDF (10016KB)(131)    收藏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探索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开始,以市场经济改革中系列、连贯的认识和部署为基础,逐步形成立足新发展格局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基础在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市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既要紧扣大内需、大循环、大国经济的发展思路,也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体系、优化政府经济行为与政府间关系等方面具体发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