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现代性的超越——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历史启示
    林钊
    教学与研究    2021, 55 (10): 56-64.  
    摘要3239)      PDF (1214KB)(518)    收藏
    “犹太人问题”的核心是犹太人如何在现代性的框架中获得解放,犹太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犹太人而获得解放。鲍威尔给出了同化主义的解决路径,要求犹太人和基督徒摒除宗教的特殊性而同化为“人”。针对这个启蒙主义的方案,马克思另辟蹊径,他通过对政治解放的剖析改变了问题的提法,指出犹太人无法在现代性中获得解放,要实现真正的解放必须超越现代性。犹太人在经历政治复国主义和文化复国主义的争论后最终重建以色列,但犹太国的重建并不是解放的实现,因为他们没有走出现代性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历史启示在于,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苦难深重的民族的解放与复兴必须同时获取和扬弃现代性。对于正在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国人来说,需要谨记犹太人的教训和马克思的教诲,需要在超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之上谋求中国人的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统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文化自信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
    张传开, 单传友
    教学与研究    2021, 55 (9): 41-47.  
    摘要2836)      PDF (5632KB)(494)    收藏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并不仅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不同,理论自信的内核是意识形态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核是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这既源于文化价值观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选择中,也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上,还源于文化价值观自信的力量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文化自信决非文化决定论,也不意味着走向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全球政党视域中的百年政党
    陈崎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4): 110-118.  
    摘要2162)      PDF (6216KB)(353)    收藏
    党龄超过一百年且至今仍活跃在各国政坛的政党是全球政党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对其进行总体考察和分析,能够为同样身为百年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提供建设和执政等方面的经验和借鉴。本文在学术界多年来积累的理论成果、研究方法和实证材料的基础上,对全球百年政党的基本面貌进行了概括,对它们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经验作了总结,并对它们当前面临的挑战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就、问题与路径选择
    王桂军, 张辉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6): 12-30.  
    摘要1905)      PDF (13267KB)(307)    收藏
    现代化产业体系蕴含于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具体可分为动力体系和保障体系两大部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虽然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诸多领域成就卓著,但仍然在产业结构演进、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等个别领域存在梗阻和挑战。深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引擎,在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确保现代服务业、现代流通业和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同步跟进和深度融合:一是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以数字经济推动技术变革,打造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内部动力体系;二是从产业体系内部的动力机制和外部的保障机制同时入手稳定实体经济规模,打造“以量促质,以质保量”的实体经济发展机制;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流通业和现代基础设施,促成保障体系与动力体系的深度融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当代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历史经验论析
    王续添, 秦汉元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 54-69.  
    摘要1620)      PDF (3499KB)(313)    收藏
    霸权主义是指一个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实力,在整个世界或地区打压和控制其他国家、谋求统治地位和主导国际事务的理念、主张、政策和行为。反对霸权主义则是对这种霸权主义抵制、反击和否定的理念、主张、政策和行为。当代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从纵向上经历了七十多年五个阶段的历史演进,在横向上体现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技等主要维度及相应的实现路径。它是反对殖民主义的继续,本质上是反对近代以来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价值观和国际秩序,是当代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基本战略和基本价值,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也昭示了国霸必衰、反霸必赢的历史定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百年历程及经验
    韩庆祥, 陈远章
    教学与研究    2021, 55 (5): 5-15.  
    摘要1590)      PDF (8049KB)(353)    收藏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一个历史进程,这个过程的起点是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就开始了,它有百年的历程。在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哲学省思中,很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历史脉络及其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并在反思中找寻启示。我们认为,尽管在各个时期,“三化”形式和内容有所侧重,但不宜割裂开来单个地分析,而应坚持精细分析与整体观照相统一。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三化”可划分为七个时期:引入与传播期(1917—1935年);耕耘与收获期(1935—1949年);探索与曲折期(1949—1966年);迷雾与负重期(1966—1977年);反思与涅槃期(1978—1982 年);突破与创新期(1982—2011年);创新与新飞跃期(2012 年至今)。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先驱们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必须坚持“一元指导”与“多元对话”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领导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心心相印;必须坚持基本国情与时代潮流的同频共振;必须坚持文化根基与世界文明的互动融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源流考释与话语演变
    胡国胜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2): 109-117.  
    摘要1589)      PDF (6732KB)(271)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拓宽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走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初探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境遇,孕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实践,生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形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发展演变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历史轨迹,清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层面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
    王炳林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0): 10-14.  
    摘要1483)      PDF (3311KB)(323)    收藏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既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又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发展理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原则和理论遵循。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价值目标和科学指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沈传亮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1): 15-24.  
    摘要1468)      PDF (8239KB)(389)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来,经历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件大事,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概念及其现代发展
    林锋, 王先鹏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1): 35-44.  
    摘要1394)      PDF (7272KB)(327)    收藏
    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劳动方式及生活条件的改变,“无产阶级消失论”的论调兴起并对学界产生重要影响。要对这一论调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去,考察、还原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中“无产阶级”概念的本来涵义,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对“无产阶级”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因不占有生产资料而被迫出卖劳动力为生”是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无产阶级”的核心特征。在现代世界,符合该特征的社会群体持续存在,证明了这一概念在当代仍有强大解释力和适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客观上构成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理论的挑战。作为现代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有必要在现代语境下对“无产阶级”概念予以捍卫和发展,在坚持其合理内核的前提下对“无产阶级”作出一些新的诠释。具体地说,应将这一概念的适用领域从狭义的物质生产领域扩展至广义的、具有丰富类型和多样性的劳动领域,将概念的适用群体从绝对贫困人群调整为相对贫困人群,从而使这一经典概念拥有更强大、更广泛的解释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历史生成论”与“历史决定论”之辨
    卞伟伟, 张文喜
    教学与研究    2021, 55 (8): 41-49.  
    摘要1363)      PDF (6647KB)(274)    收藏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都是对“历史”进行的前提预设。不同的“历史规律观”塑造了人们不同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表明,它的“历史本体观”不应该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理性规律观”,而属于“实践规律观”。“历史生成论”是基于“唯物辩证思维”所理解的唯物史观的“历史观”,是对历史就是人类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过程的马克思唯物辩证思维的理解。“历史决定论”是基于“知性思维”所理解的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历史观”,是对历史就是理性过程的黑格尔唯心辩证思维的扬弃。“历史决定论”的局限性在于其遮蔽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意义。“历史生成论”的合理性在于,它准确地界说了“历史”的本质是对“实践历史规律”的哲学表征,而不是试图抽象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历史哲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数据要素的双重属性及其交互效应
    管星淼, 秦兴方
    教学与研究    2021, 55 (8): 68-76.  
    摘要1321)      PDF (5925KB)(193)    收藏
    本文认为,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是历史发展到大数据时代,从而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挖掘和处理的产物,是一种具有再派生性质的特殊劳动产品。数据要素既具有自然属性或技术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或社会性,其中,数据要素的技术性都要借助社会性得以实现并对技术性产生放大效应,即对其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倍增效应;数据要素的社会性又以技术性为介质而催生,纯粹从技术性角度看,这一介质具有极强的被黏合性且在被黏合后只会产生物理反应,即不会改变其他生产要素的性质。但是,一旦技术性与社会性相互作用,尤其是与市场经济下最具有黏合力的资本要素相结合,则依托这一介质将会催生出一系列新型社会关系,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调整,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因此,科学认识数据要素的双重属性及其交互效应,必须以促进公共数据共享和提升商业数据开发利用价值为重点推进放大正外部性的制度设计,以强化数据要素分类分级监管和数据法治为重点推进防控负外部性的制度安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及实现路径
    石岩, 王学俭
    教学与研究    2021, 55 (9): 91-99.  
    摘要1284)      PDF (6832KB)(368)    收藏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在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深化其价值意蕴、核心问题和建设路径研究。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认识差异较大、课程体系欠缺、方法选择困难、协同运行不畅、教师主体缺位、管理权责不晰等问题。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需要在树牢育人理念、建构育人格局、优化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打通协同渠道、锻造教师队伍、健全管理体系等方面系统推进,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马克思的银行理论及其实践价值
    王国刚
    教学与研究    2021, 55 (8): 14-.  
    摘要1202)      PDF (10826KB)(284)    收藏
    马克思的银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银行体系的形成需要五个方面的经济社会条件,即生息资本向货币经营资本的转化、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信用机制得到充分发展、货币需求已充分展开、货币流通中的贮藏渠道多元展开且数额持续扩大、簿记机制有了充分拓展。他从银行信用的形成、信用货币的运行和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等三个方面系统阐发了银行体系的运行机理,既充分肯定了银行信用机制的积极作用,又指出了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负面效应。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马克思的银行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进一步完善金融统计、弥补金融数据短板,推进商业信用发展、夯实银行信用基础,以健全支付机制为抓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方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
    辛向阳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0): 20-24.  
    摘要1196)      PDF (3213KB)(293)    收藏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路径是多方面的。从文明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特质生机盎然,使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变得无比强大;从民主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能够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从法治的角度看,我们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跳出了一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陷阱,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现代化顺利推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数字经济的价值来源与价值决定的理论解析
    严金强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3): 33-42.  
    摘要1193)      PDF (7287KB)(288)    收藏
    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形态数字经济,在变革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重塑了社会生产关系和商品价值关系,对数字经济的价值来源和价值决定问题的解析需要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框架下进行。本文结合数字经济的特征,将劳动价值区分为实体劳动价值和数字劳动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解析。文章认为,数字经济产品具有非劳动性、无载体性和高溢出性等虚拟性特征,使其产品价值既包括实体劳动价值成分,也包括数字劳动价值成分。其中数字劳动价值主要通过价值转移的方式从其他部门和劳动者的收入中转移而来,其大小与数字经济规模成正相关。数字经济价值的高溢出性,正是通过规模性体现出来的,而规模性又与数字经济的虚拟性特征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探索
    李坤睿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6): 97-105.  
    摘要1162)      PDF (6423KB)(238)    收藏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驱,提出并发展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坚持统一战线政策,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在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上留下伟大遗产。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探索道路提供历史启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必须团结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必须在长期奋斗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的起点是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派首次自觉地把握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推动民族复兴的道路探索进程。辛亥革命是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宋友文
    教学与研究    2021, 55 (10): 76-83.  
    摘要1125)      PDF (1116KB)(391)    收藏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始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讨论。回顾梳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和学科化的发展轨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得以清晰地呈现。新时代要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朝着更高层次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要紧紧围绕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和接受规律的基本范畴,如引领与塑造、选择与认同、差异与共识、活力与秩序等构建起体现新时代实践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原创性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新型政党关系的理论渊源、基本内涵与当代价值
    朱旭, 金迪
    教学与研究    2021, 55 (7): 46-54.  
    摘要1061)      PDF (6803KB)(223)    收藏
    新型政党关系源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党际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其中,求同存异是前提,相互尊重是关键,互学互鉴是目的,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型政党关系的主要内容。新型政党关系主动因应中国和世界的变化,为世界政党交往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为新时代中国处理对外党际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为世界各国政党妥善处理党际关系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大国大党的责任与担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之深刻意蕴
    丁俊萍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 14-23.  
    摘要1039)      PDF (1919KB)(102)    收藏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就是基于对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极端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一如既往勇于自我革命,驰而不息全面从严治党,紧紧扣住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这一主题,牢牢把握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正确理解“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之深刻意蕴,有助于提高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自觉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