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论新时代的哲学精神
    颜晓峰
    2023, 57 (7):  5-16. 
    摘要 ( )   PDF(9925KB) ( )  
    新时代的哲学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标识。这主要表现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精神,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思想境界,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视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精神品质,发扬斗争精神、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意志,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系统观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层逻辑与时代传承
    何虎生, 张林
    2023, 57 (7):  17-27. 
    摘要 ( )   PDF(8821KB) ( )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深刻回答了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即党是由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人组成的无产阶级政党,要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同时,它宣示了党因何而立、为何而生的根本使命,概括了党敢担当、能作为的根本路径,彰显了党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立场,蕴含着从我是谁到为了谁、从干什么到怎么干的深层逻辑。在长期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生成各具特色的精神形态,在宏观上可以依次概括为伟大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斗争精神。新征程上,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在实处,关键是以此为实践标准,引领全党同志争做思想上的清醒人、政治上的明白人、精神上的带头人、工作上的实干人,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冯颜利, 曾咏辉
    2023, 57 (7):  28-36. 
    摘要 ( )   PDF(6673KB) ( )  
    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哲学基础、理论前提和根本遵循。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育人”的根本价值立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牢牢把握家庭成员做人做事和德才兼备的思想基点,增强做中国人的正气、胆气、底气、志气;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古今家庭家教家风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本质要求,讲好古今家庭家教家风的精彩故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把握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问题,破解影响党员和领导干部家庭健康发展的“疑难杂症”;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牢牢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科学思维,构建“家-校-社”相互配合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牢牢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天下意蕴,厚植融小家于大家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让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文化蔚然成风、成风化人,不断绽放新时代光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初次分配结构影响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动态平衡的机制研究
    周绍东, 张毓颖
    2023, 57 (7):  37-51. 
    摘要 ( )   PDF(11745KB) ( )  
    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供给侧关系“物质资料再生产”,而需求侧关系“劳动力再生产”,在影响两种生产的各种因素中,初次分配环节的劳资分配结构决定了劳动力采取何种方式恢复其劳动能力,由此对“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动态平衡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从劳动者的劳动补偿程度和需求满足程度两个维度出发,本文将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划分为萎缩型、扩大型和发展型三种类型,比较了资本主义按劳动力商品价值分配、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种分配方式,提炼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次分配模式促进两种生产实现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力扩大再生产保障机制”,公有制经济的“混合用工和多样化分配机制”以及公有制经济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初次分配的“待遇标杆机制”。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动态平衡,其深远意义在于为我们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本治理环境污染的局限性分析——三部类再生产模型视角
    贾点点, 刘伟
    2023, 57 (7):  52-59. 
    摘要 ( )   PDF(6457KB) ( )  
    资本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分析资本治理环境污染的作用和局限是规范和引导资本充分发挥改善环境积极作用的必要前提。资本的环境污染治理过程是生产过程,其提供的商品是“污染治理服务”。环境污染治理部类作为特殊生产资料部类,与一般生产资料部类、消费资料部类的交换存在结构性约束。只有三部类在价值和实物上都实现了顺畅交换,经济发展与污染治理的双重目标才能同时实现。但是,资本局限性会破坏三部类交换条件,导致污染治理不足,具体表现为资本利益裹挟政策、资本的逐利性、经济危机引起治污供需严重失衡等情况。为克服资本的环境污染治理局限,我国应坚持以中央环境督察贯彻党和国家治污要求,以系统性设计合理引导资本参与污染治理,以公有制资本和公共机构为主导构建污染治理产业格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欧盟对非能源政策:最新动态、逻辑动因与影响
    匡舒啸, 张锐
    2023, 57 (7):  60-70. 
    摘要 ( )   PDF(8759KB) ( )  
    俄乌冲突加剧了欧盟面临的能源危机,非洲作为替代能源伙伴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欧盟对非政策的最新动态是基于能源安全、市场利益、气候领导力和地缘政治四方面的考虑,采取了加快能源转型为主,维持天然气贸易为辅的对非能源政策。在新地缘形势下,欧盟对非能源政策直接影响欧非双方的能源转型进程,也为重视非洲战略价值的中国带来挑战与机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社会记忆的再生产: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视角
    谷佳媚, 赵姗
    2023, 57 (7):  71-81. 
    摘要 ( )   PDF(8194KB) ( )  
    社会记忆蕴含和承载着意识形态建设的要素,意识形态安全是社会记忆进行再生产的底线和基础,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媒介与技术的迭代更新,社会记忆的再生产成为分析研究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视角。首先,社会记忆的形式再生产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的新向度,但却存在着庸俗化倾向,导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吸引力遭遇稀释,需要依托形式再生产转型以凸显网络主流价值引力。其次,社会记忆的内容再生产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公信力和引领力的新维度,但却存在着随意化倾向,导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公信力面临冲击,需要聚焦内容再生产转型以巩固网络主流话语权威。最后,社会记忆的意义再生产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感染力和凝聚力提升的新领域,但却存在着商业化倾向,导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感染力受到消解,需要推进意义再生产转型以协同网络主流舆论合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意象索隐与创构
    展伟
    2023, 57 (7):  82-92. 
    摘要 ( )   PDF(8637KB) ( )  
    作为一个美学的范畴,意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美”的一致性,现存意象中隐蕴着诸多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意象。思想政治教育意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物”与“情”显隐关联的产物,其形成具有自身的独特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意象具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美感、生成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催化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实践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意象创构中,要坚持创构要则,推动个体的有限性趋向无限性,凝练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发挥现代媒介的塑造作用,通过实践实现体悟、内化、升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设置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二级学科刍议
    储著武
    2023, 57 (7):  93-103. 
    摘要 ( )   PDF(7585KB)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遇到了学科建制复杂、学科属性不明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中共党史党建学的设立,为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建设开辟了另一条通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设置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二级学科,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和中共党史党建学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事情。中共党史党建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发展提供根本的思想方法论指导和重要的学术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较好地夯实了中共党史党建学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研究领域。处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设置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二级学科,要坚持以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为统领,从研究内容和学术建制两个大的方向着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主客观收入不平等与民主满意度关系研究——基于45个国家的实证研究
    程同顺, 肖伟林, 常光耀
    2023, 57 (7):  104-120. 
    摘要 ( )   PDF(13482KB) ( )  
    对45个国家收入不平等与民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考察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收入不平等感知在解释公民个体对民主的支持方面具有优势,客观收入不平等则在国家层面与民主满意度的相关性更高。收入不平等感知通过削弱民众的制度化政治参与,进而影响民主满意度。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满意度同样会受到收入不平等侵蚀,无论是主观收入不平等还是客观收入不平等。该发现为近年来兴起的“民主解固”论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