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问题探究
    安昊楠
    2024, 58 (2):  5-16. 
    摘要 ( )   PDF(2102KB) ( )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论断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实践指向。丰富的人民精神世界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推动着人民精神世界的发展和丰富,丰富的人民精神世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建成提供着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引。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还面临着意识形态指引与社会心理不协调、人的依赖性文化与物的依赖性文化叠加发展以及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交错发展等问题。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文化建设新挑战,铸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科学真理的力量、历史文化的力量、社会革命的力量、实践发展的力量铸就文化新辉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
    冯刚, 曹鹤鸣
    2024, 58 (2):  17-26. 
    摘要 ( )   PDF(1699KB) ( )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原发现代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性,并以其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提供出场语境、锚定建构方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是基于当前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的一个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的自觉过程,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现代性的自我确证、明确现代性建构的构成要件及主要向度。最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深厚的文化滋养和持续的精神力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问题探索
    马克思的文化观及其方法论意涵
    贾丽艳
    2024, 58 (2):  27-34. 
    摘要 ( )   PDF(1420KB) ( )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议题中,文化理论的构建问题首当其冲。马克思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完整的文化理论,只是留下一些关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会意识、精神生产、精神交往、文化斗争等问题的论述。尽管马克思没有对“文化”下过明确的定义,但是在其相关的论断中还是可以发现一个文化观的雏形,而且其中所蕴含的社会认识论原则是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完善的。面对当代社会变革所发生的“文化转向”及其文化矛盾,需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回应时代的议题,而马克思的文化观为达成这一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原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真正的民主制”思想及其价值
    殷紫丹蓝, 梁燕晓
    2024, 58 (2):  35-44. 
    摘要 ( )   PDF(1832KB) ( )  
    作为马克思提出的第一个政治构想,“真正的民主制”是马克思1843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与黑格尔思想交锋的成果。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共同问题域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他们都以克服现代社会的原子化为目标,分歧则在于能否经由中介机制实现这一目标。黑格尔认为人民是无知的原子式个体,因此制定了以等级为中介的调和方案,马克思则认为,人自身具有普遍性,因此中介机制既不彻底也无必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这是马克思突破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框架的一次尝试,尽管存在局限性,但其中蕴含的个体与国家关系的积极视角不仅是马克思日后探索未来社会理论的基础,也为他下一步转向市民社会批判提供了契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数字资本的运行规律与中国特色作用机制分析
    王琳, 李云鹏
    2024, 58 (2):  45-57. 
    摘要 ( )   PDF(2369KB) ( )  
    数字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类型,其形成立足于新的技术条件、要素条件和组织条件,为此具有特殊的增殖方式和运行规律,这使得其一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伴随着更快速、更隐匿的加剧社会财富分化的负面效应。但数字资本的运行规律也会与不同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呈现出不同的具体作用特征和作用趋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数字资本的运行还会受到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外部制度的约束作用,以及公有资本的引导、统筹和联通作用,继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资本运行机制和正向作用收敛趋势。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更好促进我国数字资本的良性有序运行,应进一步完善对数字资本负面效应的约束和监管机制,同时持续创新数字资本正面效应的统筹和放大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
    忧患意识:党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思想变量
    连文妹, 沈成飞
    2024, 58 (2):  58-69. 
    摘要 ( )   PDF(2215KB) ( )  
    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思想意识。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就具备明确的集体忧患,并一以贯之地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史研究务必关注中国共产党集体忧患意识这一思想变量。其中,建党史研究应明晰党与生俱来的时代忧患,新中国史研究应突出党身份变换的执政忧患,改革开放史研究应重视国内外挑战的生存忧患,民族复兴史研究应关注党实现伟大梦想的使命忧患,党的建设史研究应明确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自我革命忧患。而对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时期的研究上,应自觉考察忧患意识对党决策的影响、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对党自身建设的影响。唯其如此,方能使党史研究回归党史事件发生现场、党史人物决策域场,通过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共情,达至“不隔”的“理解”界域,真正为党史研究从求真到求解作出实践性学术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百年大变局下世界权力的转移与国际秩序的复合型转向
    陈明琨
    2024, 58 (2):  70-84. 
    摘要 ( )   PDF(2875KB) ( )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理解和认识大变局需要探寻“权力”和“秩序”两把钥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场源发于包括世界权力波动在内的深层次变革,世界权力波动带来的国际秩序的松动,又构成百年大变局的突出特征。从历时态看,世界权力的结构性变革是诸多因素累积的结果,其中的内外张力、反向拉力、正向推力等导致权力结构变换、主导性价值转变、规则制定权流转,推动世界权力和国际秩序发生深刻变化。从共时态看,“东升西降”愈发明显,但“西强东弱”仍是事实,西方国家内部裂痕有扩大之势,而新兴国家也缺少足够的内聚力,中国与美国的战略性竞争加剧,大国博弈的图景错综复杂,现实世界多个地区相互重叠、相互矛盾、相互交织,演绎出复杂多样但相互关联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权力、秩序和流动网络,呈现出混合交错的复合型态势。从未来时态看,世界权力将发生从“单边权力结构”向“多边权力结构”的游动转移,世界权力分布和国际秩序景象必然是一个新型的多元世界格局。中国要在大变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网络威慑政策的演进与分析
    丁迪
    2024, 58 (2):  85-99. 
    摘要 ( )   PDF(2636KB) ( )  
    网络威慑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工具。既有理论研究认为网络威慑难以奏效,但美国政府却坚持强调网络威慑的重要性并不断完善其网络威慑能力,这一矛盾的做法必然存在重要战略考量。本文通过梳理美国网络威慑政策的演进过程,按照其网络安全战略目标的变化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通过对不同阶段网络威慑政策特征的分析,本文发现,随着安全战略目标的不断变化,美国网络威慑战略已由单纯的被动防御策略演变为一种主动进攻的扩张性安全战略,在覆盖领域、依托手段和威慑力量三个主要维度上完全突破了传统威慑理论框架。通过“持续交战”与“前出防御”等进攻性网络安全策略相互呼应,美国的网络威慑已经成为维护网络霸权、参与网络空间大国竞争的重要手段。这种转变并没有实现网络安全的目标,却严重破坏网络空间稳定,并不断外溢构成“跨域”安全风险,并对全球战略稳定构成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从金融资本到金融化资本积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袁辉
    2024, 58 (2):  100-112. 
    摘要 ( )   PDF(2582KB) (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金融资本在资本与资本关系、金融资本与雇佣劳动、金融资本与主权国家、金融资本与世界市场四个维度的变化,使其在理论上转变为金融化资本。金融化资本意味着虚拟资本主导、其与借贷资本的融合生长,以及二者对产业资本乃至经济社会各环节的控制,它们在追求增殖性的同时,还产生保持流动性的要求,将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的狂想病发展成资本积累的结构性病症。金融化资本以利息、创业利润、资本利得、佣金和手续费等形式占有剩余价值、一切阶级的收入,甚至现实资本,在自我循环和高度自治的背后,隐藏着惊人的不稳定性,并必然通过危机重建社会生产的货币基础和价值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葛兰西哲学的“启蒙主体性”思路及其问题
    郑伟
    2024, 58 (2):  113-120. 
    摘要 ( )   PDF(1561KB) ( )  
    在弱化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解读框架的情况下,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走入了欧洲近代启蒙哲学的“主体性”思路。葛兰西哲学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部几乎完全重塑了所有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的“启蒙主体性”思路。由于在社会历史观领域突出意识形态革命的阶段独立性,市民社会被提升至马克思主义革命序列的基础性地位,市民社会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实际上被置于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经济分析之上。生产实践维度的缺失,造成了葛兰西哲学在模糊定义“有机知识分子”的同时,淡化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合法性,最终形成了文化领导权优先于或高于无产阶级现实革命的理论倾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