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高扬人民至上的伟大旗帜
    Hold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 “People First”
    2021, 55 (8):  5-13. 
    摘要 ( )   PDF(6462KB) ( )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论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依靠民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人民的认识,新时代实现了人民至上的理论升华。高扬人民至上的伟大旗帜,在理论上要精准把握人民至上的性质和内涵,在实践上要全面落实人民至上的政策和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的银行理论及其实践价值
    王国刚
    2021, 55 (8):  14. 
    摘要 ( )   PDF(10826KB) ( )  
    马克思的银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银行体系的形成需要五个方面的经济社会条件,即生息资本向货币经营资本的转化、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信用机制得到充分发展、货币需求已充分展开、货币流通中的贮藏渠道多元展开且数额持续扩大、簿记机制有了充分拓展。他从银行信用的形成、信用货币的运行和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等三个方面系统阐发了银行体系的运行机理,既充分肯定了银行信用机制的积极作用,又指出了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负面效应。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马克思的银行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进一步完善金融统计、弥补金融数据短板,推进商业信用发展、夯实银行信用基础,以健全支付机制为抓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研究
    伊壁鸠鲁与近代启蒙传统
    鲁克俭
    2021, 55 (8):  29-40. 
    摘要 ( )   PDF(9010KB) ( )  
    伊壁鸠鲁与近代启蒙传统关系密切。《伊壁鸠鲁在英格兰》和《启蒙运动中的伊壁鸠鲁》两本专著较为系统地勾勒了16—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中的伊壁鸠鲁因素。前者揭示了伊壁鸠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史和效果史,后者则按国别考察了18世纪前后启蒙运动中的伊壁鸠鲁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布斯对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批评,正是传承了伊壁鸠鲁传统。通过“伊壁鸠鲁”这一中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与近代启蒙传统之间的思想关系,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发展初期的启蒙背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生成论”与“历史决定论”之辨
    卞伟伟, 张文喜
    2021, 55 (8):  41-49. 
    摘要 ( )   PDF(6647KB) ( )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都是对“历史”进行的前提预设。不同的“历史规律观”塑造了人们不同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表明,它的“历史本体观”不应该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理性规律观”,而属于“实践规律观”。“历史生成论”是基于“唯物辩证思维”所理解的唯物史观的“历史观”,是对历史就是人类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过程的马克思唯物辩证思维的理解。“历史决定论”是基于“知性思维”所理解的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历史观”,是对历史就是理性过程的黑格尔唯心辩证思维的扬弃。“历史决定论”的局限性在于其遮蔽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意义。“历史生成论”的合理性在于,它准确地界说了“历史”的本质是对“实践历史规律”的哲学表征,而不是试图抽象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历史哲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的内在机制与创新方向
    陆益龙, 孟根达来
    2021, 55 (8):  50-59. 
    摘要 ( )   PDF(7282KB) ( )  
    对治理概念有多种理解和界定,但核心的议题是发展和秩序问题,对于乡村治理来说,乡村发展和秩序构建就是其两项要务。进入新时代,乡村治理在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发展方式以及秩序治理机制等方面皆已发生重要转型,实现了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任务。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主要是通过矛盾倒逼机制、制度变迁机制和技术促进机制实现的,推进新发展阶段乡村治理创新,需要把握合理的、正确的创新方向。在乡村发展方面,需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创新体制机制;在乡村秩序治理方面,需要朝着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的大方向开展基层治理实践创新,不断改善和完善乡村治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论中国道路的新现代性逻辑
    唐爱军
    2021, 55 (8):  60-67. 
    摘要 ( )   PDF(6091KB) ( )  
    经典现代性、资本现代性、多元现代性以及反思性现代性等都无法有效阐释中国道路,它是一条不同于以往现代化模式的新现代性道路。其一,中国道路超越了资本现代性逻辑,呈现出“社会主义制度逻辑”。其二,中国道路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逻辑,吸纳了“市场经济逻辑”。其三,中国道路超越了西方“串联式发展逻辑”,表现为以新型工业化为特征的“并联式发展逻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数据要素的双重属性及其交互效应
    管星淼, 秦兴方
    2021, 55 (8):  68-76. 
    摘要 ( )   PDF(5925KB) ( )  
    本文认为,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是历史发展到大数据时代,从而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挖掘和处理的产物,是一种具有再派生性质的特殊劳动产品。数据要素既具有自然属性或技术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或社会性,其中,数据要素的技术性都要借助社会性得以实现并对技术性产生放大效应,即对其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倍增效应;数据要素的社会性又以技术性为介质而催生,纯粹从技术性角度看,这一介质具有极强的被黏合性且在被黏合后只会产生物理反应,即不会改变其他生产要素的性质。但是,一旦技术性与社会性相互作用,尤其是与市场经济下最具有黏合力的资本要素相结合,则依托这一介质将会催生出一系列新型社会关系,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调整,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因此,科学认识数据要素的双重属性及其交互效应,必须以促进公共数据共享和提升商业数据开发利用价值为重点推进放大正外部性的制度设计,以强化数据要素分类分级监管和数据法治为重点推进防控负外部性的制度安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政治认同的圈层结构——兼论新形势下政治认同的建构
    王伟男
    2021, 55 (8):  77-86. 
    摘要 ( )   PDF(7507KB) ( )  
    认同可区分为集体身份和价值两个维度,分别回答“我是谁”及“我好恶什么”这两个问题。政治认同是带有政治意涵的认同现象,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制度认同、政府认同、政党认同、社会认同等元素,它们共同构成政治认同的谱系。这个谱系以国家认同为核心,根据政治意涵的不同程度而呈现为一种圈层结构。文化认同弥散于各层次的政治认同之中。在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新形势下,主权国家加强公众政治认同既面临新的契机,也面临新的挑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视角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再考察——基于西方“民主失灵”现状的理论分析
    葛浩阳
    2021, 55 (8):  87-96. 
    摘要 ( )   PDF(7414KB) ( )  
    近年来,一直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以为制度优越的民主政治屡屡陷入“失灵”的状况,这促使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并认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功能及局限。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固然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但是从根本上,它却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最佳政治外壳,而从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来看,民主政治不过是服务于资本积累的特定社会结构当中的一种制度。自新自由主义积累模式实施以来,资本为了恢复其利润,借助民主政治的形式绑架了国家的政策,使得民主政治的功能不断被削弱,因此才出现了西方国家近些年来政治领域的种种乱局,而这些乱局不过是新自由主义积累模式在经济领域宣告失败之后又进一步在政治领域陷入困境的表现,其未来的演化方向则取决于新的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具体形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生态观
    张瑜
    2021, 55 (8):  97-104. 
    摘要 ( )   PDF(6095KB) ( )  
    以生态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方法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对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人与网络环境的关系、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内在机制以及持续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人和网络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网络文明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虚拟与现实构成的整体环境拓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网络交往生态涵养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基于生态类型理论,建构基于不同类型媒介生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探索——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刘季平, 苏长和
    2021, 55 (8):  105-112. 
    摘要 ( )   PDF(6095KB) ( )  
    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育中的一种新教育理念,倡导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价值观、历史观、国家观等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培养青年人的“四个自信”意识,增强年轻人的政治和国家认同。复旦大学政治学学科是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单位,政治学专业(含国际政治与公共行政)于2017年作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专业。我们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课程思政设计、实施和推进方式方法、课程思政探索方面的一些经验体会,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国内高校政治学以及其他人文社科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