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占有式个体”生存困境的反思与超越——兼论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当代意义
    贺来, 彭双贞
    2021, 55 (2):  5-15. 
    摘要 ( )   PDF(7647KB) ( )  
    “占有式个体”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因而是理解现代社会秘密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人被塑造为“占有式个体”而常处于“自我丧失”和“失范”状况之中。思想家们基于“关系性主体”的视角,从伦理—政治层面进行了反思与超越,但他们的方案未能真正触及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与之不同,马克思从所有制关系的独特视角出发,对现代个体特性和生存境况进行了考察,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通过建立新的占有方式来塑造新的个体生活方式,从而为反思和超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占有式个体”的生存困境提供了独特的路径。“重建个体性”构成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独特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旨趣。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当代意义得以彰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产主义和社会革命的不同审视——重新探究马克思与蒲鲁东主义的思想交锋
    杨洪源
    2021, 55 (2):  16-26. 
    摘要 ( )   PDF(8514KB) ( )  
    批判与建构是马克思思想的典型特质。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原貌及其超越性,从中得到方法论意义的启示,须通过对他的批判对象的理论或思想参照系的理解。面对共产主义和社会革命这一重大时代问题,围绕共产主义的起源和基本原则、共产主义学说史的梳理考察、共产主义的可行性与实现途径、共产主义评判社会革命的标准,马克思与蒲鲁东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并在这个过程中证实和丰富了自己的观点。以此为镜鉴,在同错误思潮的论战中应当诉诸理论的深邃性和彻底性,唯此才能使理论真正掌握群众而成为社会革命的物质力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国家再分配能力现代化:制度意蕴与中国语境
    庞庆明
    2021, 55 (2):  27-36. 
    摘要 ( )   PDF(7858KB) ( )  
    国家再分配能力作为国家再分配制度及其执行能力,只是历史地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新时代中国国家再分配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途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中国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坚持依法分配,注重在间接分配过程中有效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协调与平衡,才能逐步实现国家再分配能力现代化的预期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技治主义的三个理论维度及其当代发展
    兰立山, 刘永谋
    2021, 55 (2):  37-45. 
    摘要 ( )   PDF(6848KB) ( )  
    技治主义运动失败之后,技治主义理论由激进转向温和,在当今社会发展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人们对技治主义仍持普遍批判态度,对它的当代形式和现实价值存在认识偏差。因此,本文将对技治主义的三个主要理论维度,即经济理论、政治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当代发展进行分析,以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当代技治主义的内涵、作用及其局限,为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和重新建构它的理论提供基础和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论国际移民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转向
    孙志伟, 郭树勇
    2021, 55 (2):  46-55. 
    摘要 ( )   PDF(7945KB) ( )  
    国际间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壮大促使国际移民正从一个边缘性政策领域转变为一个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密切相关的主流议题。由于观念认知陈旧化、族群议题政治化、移民问题安全化等因素,当前治理领域面临一系列困境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实践转向。为推动全球移民治理趋于善治,国际社会应以改革为导向,完善全球移民治理,构建一个参与国双边治理、地区多边治理、全球多边治理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有机多边治理机制,平衡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不断适应国际移民跨境迁徙格局的新变化,支持完善多边体系、促进共同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福利风险:表现、原因与应对
    冉昊
    2021, 55 (2):  56-67. 
    摘要 ( )   PDF(9527KB) ( )  
    当今资本主义的福利风险正在发生变异,从原有的“新社会风险”转变为“新福利风险”:包括难民潮催生的新社会保障风险、不平等加剧和民粹主义情绪引发的新社会政策风险、互联网时代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新劳动力风险和工作家庭不平衡促发的新家庭政策风险。资本主义国家福利风险变异的根源,是基于剩余价值攫取与私有制存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克服生产系统市场化和分配系统非商品化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政府所能够实现的福利供给愈加无法容纳日益窘迫的中下阶层对福利的需求。对此,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加大政府二次分配干预力度、实施一系列更为积极的福利政策加以应对,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它始终无法根绝福利风险的螺旋式变异与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周期性福利危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美国收入分化的新特点及其多维驱动因素
    王阳, 姬虹
    2021, 55 (2):  68-81. 
    摘要 ( )   PDF(10819KB) ( )  
    美国社会中的收入分化出现了新的特点,突出体现在整体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各族裔内部的收入分化也在加剧。这种现象是由诸多因素所驱动的:工会组织的萎缩和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加重了白人中下层的贫困现象;美国政府奉行的减税政策和资本性收入的增加以及技术创新使得富裕阶层的实际收入大幅度增加;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等教育领域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得美国高收入人群的族裔更为多元化。收入分化和种族矛盾等其他因素一起构成了对于美国国内治理的挑战,而美国收入分化较大的现状短期内恐怕难以消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价值
    温静
    2021, 55 (2):  82-89. 
    摘要 ( )   PDF(6613KB) ( )  
    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价值研究旨在消弭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误解,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从起点、过程、评价三个维度阐明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价值,有利于确证爱国主义教育合理性、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人本性。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道、导之以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升华情感境界、建构身份认同、形塑价值观念、引导成长实践四个方面推动个体成长发展。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价值要刺激需求侧以提升个体的内驱力,改革供给侧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英国学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动态与评析
    耿化敏, 罗健男
    2021, 55 (2):  90-99. 
    摘要 ( )   PDF(7782KB) ( )  
    作为海外中国研究的传统重镇,新近英国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当关注。本文利用英国数据库,借助数据统计法,展示这一研究依托英国学术平台呈现的面相;重点分析关于“新思想”的界定阐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大国外交等主要议题的讨论,并概括其研究特点、存在问题与价值限度,以为科学建构“新思想”的学理阐释体系提供他山之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为新兴右翼保守派量身定做的民粹主义概念——对米勒民粹主义理论的批评
    丛日云
    2021, 55 (2):  100-108. 
    摘要 ( )   PDF(6936KB) ( )  
    米勒将学界通常认定的欧美左翼民粹排除在民粹主义之外,为新兴的右翼保守派量身定做了民粹主义标签,而新兴的右翼保守派恰是主流(左翼)民粹的对立面,这使米勒的定义充满了混乱。他通过排除法否定了学界通常认定的若干民粹主义的标准特征,力图找到判定民粹主义的统一的和独一的标准,但他通过这个方法得到的高度窄化了的民粹主义定义仍然是与其他政治思潮交叉的,而他对这个定义的经验证明则是脱靶的和混乱的。他对左翼民粹的同情和支持说明他本人正是一个民粹主义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20年年会”综述
    陈漠, 马涛
    2021, 55 (2):  109-112. 
    摘要 ( )   PDF(3190KB) ( )  

    2020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列宁诞辰150周年的重要年份,也是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启的一个全新历史起点。2020年10月16—18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构建”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20年年会在贵阳孔学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众多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此次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恩格斯、列宁思想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经过百年的中国化历程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当代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也取得了非凡的建设成就,实践的积累亟需形成新的理论总结。时代的主题从战争、革命和对抗演变为今天的和平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历史的发展必定要催生新的哲学理论。因此,构建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总结实践经验、回应时代关切正是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目前的当务之急。

    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讨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立论基础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与特定的时间、空间有密切的联系。如今,世界局势的转变和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设计都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历史使命背景下构建属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提供了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落后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并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后发赶超。总结中国经验是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最后,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评价逻辑,这个新逻辑就是用“强不强”解决“好不好”,它必然要求和呼唤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这种理论形态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

    黑龙江大学丁立群教授以“文化与实践的沟通”为主题探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他指出,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文化实践问题正在学界引起广泛讨论,并且文化交流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把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作为主要的理论任务,这都说明了提出文化实践理论的现实意义。丁立群教授还对文化实践的科学的和规范的两种含义进行了区分,认为科学的文化实践旨在对文化结构进行证实,而规范的文化实践则是从应然的角度来理解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实践使科学的和规范的要素相结合,是一种新的文化实践理论。最后,文化实践的目标是实现一种新的伦理体系,是实现文化维度向文明维度的上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单继刚研究员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勾勒,并就唯物史观提出了独到见解。他梳理、概述并评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五种知识体系:社会进化论知识体系、唯物史观知识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知识体系、人道主义知识体系和实践唯物主义知识体系。关于唯物史观,单继刚研究员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要接着唯物史观讲,重点是要理清它与中国道路的探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以中国的道路探索为背景,返本开新,重新理解唯物史观;另一方面则要回应在中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守正创新,发展唯物史观。

    中央民族大学王海锋教授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术史,对如何打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识性概念进行了思考。当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在于打破“概念短缺”的困局,提升概念供给能力,打造标识性的哲学概念。华东师范大学陈立新教授从学理上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所形成的中国经验并将其提炼为一般性的理论成果。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西南大学倪志安教授则对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中的“两个不能否定”和“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统一”的方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宝库,它能够给我们提供的思想和理论资源直到今天也仍然没有穷尽。因此,继续深入挖掘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这一方面是为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立足于现实,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结合,从而解决现实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以“追求经济的政治和哲学实现”为主题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进行了阐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实践变革力,其独特优势在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始终坚持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三者之间的互动,偏重考察经济活动所关涉的思想维度、政治维度和历史价值维度,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系统分析取代单一的经济学分析,从而使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在考量物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运动的同时,对追求历史进步和人类解放亦给予高度关注。

    海南大学隽鸿飞教授从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认为马克思主义既是资本批判理论,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理论,其形成、发展和传播始终是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开创的世界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引发的无产阶级革命又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正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拓展其发展的空间,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同时也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复旦大学张双利教授以“黑格尔—马克思问题”为线索诠释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这一问题的核心是黑格尔所谓的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问题,即市民社会的反伦理倾向。马克思首先通过分析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明确断定市民社会并不同时具有伦理功能,随后又通过对市民社会内部权力关系的分析,在阶级统治的理论框架之下对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阐释。在将市民社会概念转化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概念之后,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政治”的发展模式注定无法持存。

    中共中央党校孙要良教授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对象考察了马克思的自然力异化与批判资本逻辑的理论。从生产逻辑与自然力、资本逻辑与自然力利用、自然力异化三个角度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资本主义借助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开启了对自然力的大规模应用,但也导致了自然力的普遍异化。分析资本对自然力的利用和异化,对于深刻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西南大学胡刘教授认为我们可以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展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哲学观及其独特的理论道路。他认为《资本论》实现了对政治哲学“问题”的倒转,完成了对政治哲学形态的重构。中国人民大学罗骞教授从研究对象、实践性、历史性和批判性几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理论的基本特征,并在社会历史存在论的意义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从构成社会历史现实、倒逼资本主义的自我改革、影响当代国外左翼思潮和塑造当代世界观四个方面对当代社会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黑龙江大学李昕桐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思想原则进行了深刻解析。通过考察“现实性”思想包含的三个原则(辩证总体性原则、经济本质性原则和劳动实践性原则),理清了它们在逻辑上彼此关联、相互隐含的内在关系,从不同侧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现实性”思想的内涵。

    三、恩格斯、列宁思想研究

    2020年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列宁诞辰150周年的重要年份。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贡献了许多重要的原创思想。列宁则是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继承者之一,正是他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使得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了现实。梳理和研究他们二人的思想既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环节,也是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侯衍社教授总结了青年恩格斯对创立唯物史观的贡献。青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中工人的生活条件、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的细致考察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恩格斯对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为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理论提供了宝贵思想;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从学科的角度探讨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则为马克思思考现实的生产方式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恩格斯还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必然性,从而对唯物史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人民大学张新教授指出,恩格斯与马克思一道创立了唯物史观并使之系统化和体系化,这是恩格斯对唯物史观作出杰出贡献的主要表现。在唯物史观的创立中,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四篇文章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等著作则体现了他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系统化和完善,恩格斯晚年更是通过阐述两种生产理论,揭示了史前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阐释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最终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河北大学宫敬才教授从问题出发,对恩格斯唯物主义体系的形成、基本内容和思想资源进行了考察,从哲学分析框架、哲学本体及其辩证性质、知识分类与哲学定义等五个维度对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核心进行了归纳。把恩格斯自己的哲学体系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符合恩格斯哲学思想实际,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这是完善恩格斯哲学体系的必由之路。

    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考察了恩格斯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批判和对人的解放之路的探索紧密联系的。恩格斯亲身感受过资本主义时代广大人民的疾苦,在对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现实运动的研究中清理了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历史环节和现实效应,并通过整理《资本论》手稿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逻辑和结构的体系化建构,更借助工人运动有效地探索了超越资本主义的实践方式。

    云南大学蒋红教授考察了晚年恩格斯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批判,认为恩格斯从哲学和政治学层面对民主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从而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首都师范大学黄志军教授通过对《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和三篇《英国状况》的深入研究发现,恩格斯对法国通过政治革命、德国通过哲学革命和英国通过社会革命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做了深刻的分析,认为这三场革命根本旨趣在于真正按照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而这恰恰是他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主题。安徽大学吴家华教授对恩格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路径进行了梳理,指出当前学界低估了恩格斯思想的独创性和科学性,也低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萍研究员通过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经济改革的具体比较,论述了从资本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转型问题。这两种经济政策都发生在从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向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历史性转变之后,并且都面临着由此带来的经济停滞问题。当代中国所面对的新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没遇到或思考过的,因此面对新的历史境况和问题,更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思考和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廖和平教授从列宁党建制度理论的主要构成、理论变迁、具体作用和当代价值四个方面对列宁的党建制度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党的建设问题是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需要充分关注与重视的关乎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列宁在党建方面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列宁的党建理论对我们有重大的理论参考价值。

    结语

    此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年会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构建”这一主题,既关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又探讨了重大现实问题,彰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优秀品质,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人的深厚学养和时代担当。本次会议主题明确,讨论热烈,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