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专稿
    执政规律的新总结 治国理政的新方略——学习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
    李捷
    2004, (10):  5-11.  DOI:
    摘要 ( 1104 )   PDF(1759KB) ( 1741 )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新方略,也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执政党建设的决议。《决定》总结了中共长期执政的六条基本经验,提出了新世纪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系统阐述了加强五种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改革措施。这些新论断、新举措归结到一点,为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指明了方向。思想理论界要认真学习贯彻《决定》,回顾执政历程,总结执政经验,研究执政规律,深化执政理论,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邓小平理论研究
    邓小平“领导就是服务”思想论析——兼论“领导”与“服务”、“代表”的关系
    马俊杰
    2004, (10):  12-18.  DOI:
    摘要 ( 1152 )   PDF(2714KB) ( 1609 )  
    “领导就是服务”是邓小平领导观的典型表述,是马克思主义领导观的新概括。“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深刻揭示了新时期领导工作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我国领导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领导就是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领导就是服务”的新境界。“领导”、“服务”、“代表”三者相互贯通,具有内在统一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问题——中西哲学发展的比较研究
    安启念
    2004, (10):  19-23.  DOI:
    摘要 ( )   PDF(2502KB) ( 1634 )  
    我们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史阶段,能够看到比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更多的东西,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发展规律性,获得这样的认识对我们很有益处,它使我们的哲学研究更加自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萨特《方法问题》解读
    张立波, 王辉
    2004, (10):  24-30.  DOI:
    摘要 ( )   PDF(2770KB) ( )  
    萨特的《方法问题》标志着他从意识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思想历程中,萨特重思了哲学、历史等基本概念,并对马克思主义做出高度评价。最近一些年来,国内诸多学者致力于从马克思主义走向哲学,其成就值得我们重视,但萨特从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黑格尔时代以及现今时代在历史中的意义,并隐约指向一种未来的超越,其他的种种思潮或主义则只不过是存在的意识形态而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中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
    谈志林
    2004, (10):  31-36.  DOI:
    摘要 ( )   PDF(2615KB) ( )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非政府组织实质上是市场经济中一种内在的制度安排。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构成现代社会基本的制度框架。除民主政治的刚性约束外,市场经济和非政府组织表现为更具张力的制度安排而相互支撑。市场经济的制度需求成为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促使公民社会的成长与发展;而在市场经济中,非政府组织又发挥着内在的制度功能,共同构建市场运行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对“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阐释
    程又中
    2004, (10):  37-42.  DOI:
    摘要 ( )   PDF(2594KB) ( )  
    “国际社会”在国际关系学的学理上具有特定的含义。中国加入其中的国际社会,并不是世界各国在价值观和制度上都获得了一致认同的“同质性国际社会”,而只是全球化深入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念和制度仍呈多元且力量严重不对称的国际社会。中国所加入的国际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和集合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行为的制约者
    霍淑红
    2004, (10):  43-48.  DOI:
    摘要 ( )   PDF(2622KB) ( )  
    随着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世界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我们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困扰。作为全球经济主体的跨国公司既带来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全球性环境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性环境问题改变着国际关系的内容,影响着国际事务的发展。传统的以强制力为基础的国家权威在对待全球性环境问题时显得有些无力。非政府组织以其所拥有的权威,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它们和国家一道合作增强了对跨国公司的制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研究
    1949-1956: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的政策和策略
    沙健孙
    2004, (10):  49-56.  DOI:
    摘要 ( )   PDF(2967KB) ( )  
    1949-1956年新中国在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时,既采取了明确而坚定的方针,同时又区别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问题的具体情况,实行灵活的政策和策略。主要包括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及争取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注意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宋俭, 丁俊萍
    2004, (10):  57-64.  DOI:
    摘要 ( )   PDF(2800KB) ( )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和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这一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有一部好的宪法,更要实现宪法从法律理论形态向政治实践形态的转化;必须确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最高权威地位,从根本大法上为实现法治创造条件;必须建立稳定有效的宪法实施机制,切实保障宪法的全面实施;必须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难点解析
    资本一般与公有资本
    荣兆梓
    2004, (10):  65-69.  DOI:
    摘要 ( )   PDF(1438KB) ( )  
    资本能够迫使劳动者提供剩余劳动并且无偿占有之,再通过资本的流通过程使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得以实现。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区别在于所有制。公有资本克服了资本关系中两大阶级的对立,消灭了资本对劳动的阶级剥削,但却不可能同时消灭由现代生产力特征所决定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不可能避免社会利益以外在强制方式迫使劳动者个人把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外。恰恰相反,公有资本不过是这种强制性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形式和特殊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关于世界多极化的战略判断:演化轨迹及其特征
    房乐宪
    2004, (10):  70-76.  DOI:
    摘要 ( )   PDF(2688KB) ( )  
    本文通过对中国官方文献的回顾梳理,阐述了中国关于世界多极化的基本理念及战略判断的演化进程,认为该进程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初步宣示、90年代中后期的进一步明确化和新世纪之初的充实发展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战略判断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外交的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经济学新发展研究
    关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争论
    杨远根
    2004, (10):  77-82.  DOI:
    摘要 ( )   PDF(2604KB) ( )  
    李嘉图等价定理涉及到税收与公债的基本关系、财政收入形式的选择、个人与企业在税收与公债面前的经济行为,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工具选择的必要性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所以李嘉图等价定理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重视,并引出理论上的许多争论,目前这种争论仍有继续下去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西方政治象征理论研究述评
    张晓峰, 吕艳君
    2004, (10):  83-90.  DOI:
    摘要 ( )   PDF(2852KB) ( )  
    政治象征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是传播学主流理论之一,其价值被政治学广泛关注则是在1980年以后。政治象征理论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对现代社会政治象征这一特殊的政治现象进行了多视角分析。格雷厄姆·沃拉斯、C.梅里亚姆、H.拉斯韦尔、艾德尔曼等学者对该理论的形成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对政治象征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脉络和代表人物作一评介,以期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备课札记
    略论理论认识和应用认识
    胡敏中
    2004, (10):  91-94.  DOI:
    摘要 ( )   PDF(887KB) ( )  
    理论认识和应用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两个不同领域和不同向度,理论认识是指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试图建立某种理论学说的认识活动;应用认识是指探索客观事物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的作用机理和作用程序,并试图建立某种实践观念和实践模型的认识活动。理论认识和应用认识的认识动因、认识过程、认识成果、认识价值及思维方式等都是不尽相同的,但它们又都服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评介
    马学亮
    2004, (10):  95-96.  DOI:
    摘要 ( )   PDF(501KB) (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新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所阐述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科学发展观,其中的深刻内涵无疑为我们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