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1999年, 第3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1999-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府再造:基本战略的选择
    张成福
    1999, (7):  5-11,80.  DOI:
    摘要 ( )   PDF(738KB) ( )  
    本文认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府再造的基本战略选择是: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政府;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从机械式的官僚组织到有机式的适应型组织;从人治到法治;经过政府再造,一个民主的、法治的、公正的、廉洁的、高绩效的政府能够得到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法与伦理的特性
    龚群
    1999, (7):  12-17,80.  DOI:
    摘要 ( )   PDF(758KB) ( )  
    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其法的特性及伦理特性都深蕴于市场经济的交互主体及其体现的等价交换原则之中,因而必然出现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世界和对诚信(契约)经济起保护作用的市场经济的法;对于个体主体权利的尊重是等价交换原则的伦理基石,而同样是这一点,奠定了现代法的意识的基点;同时,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在于对普遍主体的尊重以及对特殊利益(自我利益)的合理性的社会承认,这构成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基本伦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过渡的理论分析及其启示
    张群群, 陈尊厚
    1999, (7):  18-23,80.  DOI:
    摘要 ( )   PDF(585KB) ( )  
    本文通过对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中有关研究成果的比较,认为市场过渡理论着力于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取向改革对利益关系、社会分层系统和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它包括市场权力、市场激励和市场机会三个核心论题。该理论为研究组织变动问题提供了几点启示:研究市场过渡背景下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必须准确把握现实中的经济整合原则及其变化状况;研究与市场发育有关的制度创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改革的初始条件以及市场过渡进程中特定的制度环境性质的重要性;市场过渡理论的三个论题及其在特定的制度变革方式下和处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中的表现形态,不仅关乎个人收入分配状况和一般性的社会不平等问题,而且直接地与组织的变动和重组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6~1966年党的文化政策及其演变
    杨凤城
    1999, (7):  24-29.  DOI:
    摘要 ( )   PDF(877KB) ( )  
    本文认为:在1956~1966年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间,党的文化政策的发展演变,走了一条由正确到失误,由失误到调整,又由调整复归失误的曲折之路,呈现出正确与失误并存的复杂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没有划清政治问题、世界观问题与学术艺术问题的界限,忽视了文化的共性与阶级性的区别;研究这一时期党的文化政策,对于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原因辨析
    房宁
    1999, (7):  30-35,80.  DOI:
    摘要 ( )   PDF(804KB) ( )  
    本文认为,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促成的: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促进了西方资本世界性的大规模跨国运动;新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财政与金融扩张,为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力源泉并使其生产关系得到了相应的调整。这些因素的综合,有力地促进了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趋势,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
    杨瑞龙
    1999, (7):  36-41.  DOI:
    摘要 ( )   PDF(385KB) ( )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块重要基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表现出的各种具体形式,从而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讲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章
    刘青建
    1999, (7):  42-46.  DOI:
    摘要 ( )   PDF(294KB) (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章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本章涉及的国家最多,从问题的角度来分析,本章包括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方方面面。为避免教学枯燥、呆板,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本文试图对这一章的教学思路、教学要点和难点提出拙见,供各位同仁在教学中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章
    刘建军
    1999, (7):  47-51.  DOI:
    摘要 ( )   PDF(410KB) ( )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章是“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这一章主要是讲关系中国革命胜利的三个基本问题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本章内容很重要,“三大法宝”的说法本身就说明这一点。“法宝”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来源于道教和佛教,指的是特别重要、非常关键、也很灵验有效的东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贸易条件恶化论述评
    陈雪梅, 郭熙保
    1999, (7):  52-57.  DOI:
    摘要 ( )   PDF(649KB) ( )  
    本文认为:普雷维什和辛格所提出的贸易条件恶化论是对正统的新古典贸易学说的巨大挑战,许多学者对普雷维什-辛格假说进行了多次验证,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在长期呈下降趋势;用普雷维什-辛格假说来反对发展中国家积极地参与国际贸易和实行进口替代政策是不妥当的,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支持者虽然反对传统贸易理论的静态性质,但他们只看到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遭受的损失,没看到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很多动态的利益,这些利益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大大超过因贸易条件下降所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由来及其特征
    李少军
    1999, (7):  58-61.  DOI:
    摘要 ( )   PDF(386KB) ( )  
    后现代主义于60年代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后,迅速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景观。后现代主义把现代性问题作为其批判反思的对象;讨论的话题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建筑学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后现代主义在其演进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泛文化思潮,它在不同领域有不同表现,在不同文化传统国家中也有不同的表现。这一思潮流派纷呈、观点相异,是当代思想领域极为复杂的思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90年代关于西安事变研究综述
    杨青
    1999, (7):  62-67.  DOI:
    摘要 ( )   PDF(612KB) ( )  
    西安事变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进入90年代后,研究领域更加拓宽,成果显着。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其中既有对以往问题的深入研究,又有对新的方面、新的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的方法论比较(续)
    黄少安
    1999, (7):  68-72.  DOI:
    摘要 ( )   PDF(450KB) ( )  
    构建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主要是指构建《资本论》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可操作的方法论,或者说,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马克思自己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对此都有较多的系统的研究,而且,他们对方法论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矛盾
    陈红儿, 赵降英
    1999, (7):  73-75.  DOI:
    摘要 ( )   PDF(262KB) ( )  
    商品生产产生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马克思曾指出:“产品要表现为商品,需要社会内部的分工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开始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分离已经完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进,温和,还是僭越?——当代欧洲左翼政治现象审视
    林玉
    1999, (7):  76-79.  DOI:
    摘要 ( )   PDF(325KB) ( )  
    一篇好的书评,是基于原作又高于原作的臧否品评,是对原作的画龙点睛,而对读者则是一种艺术享受,是一种高效率获取知识的捷径。因此,写好书评并非易事,而适当刊发一些高质量的书评也一直是我们所渴望的。本期发表的林玉同志的文章就不失为一篇较好的书评,值得一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