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的创议、设想、经验、信息
    在国家教委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研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一日)
    彭珮云
    1986, (4):  1-6.  DOI:
    摘要 ( )   PDF(934KB) ( )  
    这次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研讨会开得是好的,有收获的。我代表国家教育委员会,向同志们表示感谢,并且诚恳地希望大家今后同我们加强联系,加强合作,共同为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而努力。首先向同志们介绍一下去年8月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即18号文件)以后,这方面改革的大致情况:小学:是从1982年起开设思想品德课。原教育部颁发过一个试行大纲,现在已经根据18号文件的精神,总结了几年来开设思想品德课的经验,制定了一个新的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很快就要颁布了。全国小学今年暑假以后就可以按照新的大纲来组织这门课的教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体系的构想
    许征帆
    1986, (4):  6-10.  DOI:
    摘要 ( )   PDF(850KB) ( )  
    这个试制品,是我在一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建设研讨会上,深受与会者求索热情感染的产物。把这样的“急就篇”发表出来,目的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向读者、专家求教,以进一步修改和充实这个教学体系的构想。设想中的教学体系由以下四讲组成:第一讲:《代绪论·马克思主义的“童话”与马克思主义的真实》。这是具有引言性质的讲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工科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内容的初步考虑
    叶敦平
    1986, (4):  10-11.  DOI:
    摘要 ( )   PDF(416KB) ( )  
    根据工科院校的特点,我曾就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程的目的、要求及其教学内容安排的问题,与一些同行多次交换过意见,现将取得的初步成果整理如下:《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是系统、完整而又重点突出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这门共同理论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对青年学生着重进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教育。通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体说来,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观点的历史源流、主要内容和现代发展;明确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开设“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一课的设想(二则)
    冯特君, 崔矗, 张继坤
    1986, (4):  11-14.  DOI:
    摘要 ( )   PDF(598KB) ( )  
    根据中央18号文件的精神,经过讨论研究和调查,我们形成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一课的构想,并在两个课堂进行了试点。我们认为,开设这门课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形势的需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开设达门课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获得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他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觉悟,提高认识国际形势的能力,从而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部分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陈秀山
    1986, (4):  14-17.  DOI:
    摘要 ( )   PDF(712KB) ( )  
    今天,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中,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这是进行改革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应当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继承和发展;对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是批判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批判的经济学,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简单地认为这种批判的经济学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学研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是没有道理的。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带有阶级性的科学。对同一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由于阶级地位不同,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必然要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这样广义的政治经济学尚有待于创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本论》与当代社会主义研究
    胡钧
    1986, (4):  18-23.  DOI:
    摘要 ( )   PDF(900KB) ( )  
    为了在《资本论》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运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考察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与当前我国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为全校研究生开设了两门选修课:《〈资本论〉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资本论〉与当代社会主义》,受到同学们的好评。我们请他们在本刊介绍他们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体会。孟氧同志的文章已于第三期发表,现再发表胡钧同志的文章,供正在进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教师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动经济学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刘晓西
    1986, (4):  24-29.  DOI:
    摘要 ( )   PDF(1200KB) ( )  
    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涵义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发展一直是经济学界所关心的问题之一。六十年代以后,在西方,科学史学和科学哲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对经济学发展问题的研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概念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按照伯明翰大学教授 T·W·哈奇森的说法,推动经济学发展的“内部因素”,是指“自动地起源于这一学科内部及其自身问题的发展的因素”,而“外部因素”是指“产生于这一学科本身的智识问题之外的环境因素”。具体地说,“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学家们在各个时期的智力活动,以及对这种智力活动具有强烈影响的经济学遗产;“外部因素”则主要包括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因素,以及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已经获得的知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部分
    苏联经济体制形成探析
    周尚文
    1986, (4):  29-34.  DOI:
    摘要 ( )   PDF(1383KB) ( )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上的一个严重弊端,是“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五十年代初我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后,由于我们缺乏经验,又没有完全做到结合本国国情去对待、运用外国经验,搬用了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有人称作“斯大林模式”)。而这个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家对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统得过多,管得太死,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提高我们改革的自觉性,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一体制的形成,作点历史的考察和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部分
    试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系统
    姜德祥
    1986, (4):  35-37.  DOI:
    摘要 ( )   PDF(588KB) ( )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个历史的经济范畴,它是在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以前各种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一般上有着某些共同性、某些共同本质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现象。但是,它作为一种现实的具体的特殊形态的生产关系,比生产关系一般更生动更丰富。马克思说:“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它们仅仅在这些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神生产与精神文明
    安起民
    1986, (4):  38-42.  DOI:
    摘要 ( )   PDF(679KB) ( )  
    精神生产、精神文明问题都是社会精神生活领域中的问题。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的社会生活逐步分化为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政治生活、社会的精神生活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领域或系统。社会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和系统,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全部精神活动的总合。满足人们的各种精神需要的活动是指,诸如满足对智力的培养训练,智力的创造发明,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精神的娱乐、观赏、消遣等活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都分
    晚清“墨学复兴”与社会主义学说传入中国
    刘桂生
    1986, (4):  43-47.  DOI:
    摘要 ( )   PDF(1236KB) ( )  
    社会主义学说,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但是,它的传入,又是受到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包括传统文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和制约的。下面,我谨就社会主义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政治、文化状况以及这种状况同社会主义传入的关系,作一简略的探析。社会主义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根据现在掌握的文献和材料来看,最早,包括开始时的片段接触,不会先于1871年(即巴黎公社出现);而作为一种科学的形态传入并且开始付之实践,则以1921年4月7日《共产党》月刊第三号刊载列宁的《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个条件》为标志。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经过许多先行者和先进人物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才逐步传入中国,并蔚为一股强大无比的思潮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来稿摘编??
    应区别方法和方法论
    郭丰宁
    1986, (4):  47-47.  DOI:
    摘要 ( )   PDF(209KB) ( )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联系、区别与转化》(载《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一文指出,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进而阐发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关系,读了深受教益。但在展开论述时,似忽略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相比较和世界观与方法相比较,其结果是有所不同的。世界观同方法论紧密相关,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怎样,观察、研究、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就怎样。由世界观到方法论是“客观世界的自发运动形式向主体的自觉活动形式的转化过程”的一个特定的、必然的阶段,是在高度抽象的、哲学水准上进行的。在基本倾向上两者不可能产生任何变异情况。也就是说,世界观同方法论是同一内容从不同角度(主观反映客观和主观反作用于客观)的表述,是高度统一的。然而,具备什么样的方法论却不一定具备同样的方法,在实践中两者不一定完全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因此,如果说到背离,是指具体方法与方法论的背离,即方法与世界观的背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都分
    何干之学术实践活动的鲜明特色
    金木
    1986, (4):  48-52.  DOI:
    摘要 ( )   PDF(997KB) ( )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和中共党史专家何干之同志诞生八十周年。何干之在革命的讲坛和笔坛上,辛勤地耕耘一生,他培养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在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令人钦羡。学习这位史学前辈的治学经验,研究他的学术实践活动的特色,对于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来说,仍有其现实的意义。我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使六十年前刚刚进入大学读书的、还是一个“教育改造论”者的热血青年何干之,逐步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革命道路。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造就了他一生的事业,也使他在学术实践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法纲要(中)
    李秀林
    1986, (4):  52-56.  DOI:
    摘要 ( )   PDF(793KB) ( )  
    课程准备包括平时的准备和临时的课前准备即通常所说的备课,前者是长期的,后者是近期的。一、平时的准备平时的准备,从根本上讲就是如何培养自己的素质,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哲学教师。哲学工作者、哲学教师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彻底的科学信仰,合理充实的知识结构,深刻敏锐的思考能力,等等。前两条很重要,人们讲得比较多,上面也涉及到一些,这里就不再说了。这里着重讲讲后两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西方经济学讲座
    第四讲 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
    高鸿业, 吴易风
    1986, (4):  57-63.  DOI:
    摘要 ( )   PDF(2492KB) ( )  
    上一讲简要论述了凯恩斯模型。模型中的一部分内容代表凯恩斯本人的思想,其他部分则是凯恩斯的门徒们对他的思想所作出的解释。其所以如此解释,目的之一在于调和凯恩斯本人和“古典”宏观模型之间的冲突,以便保持西方经济学的一致性。上一讲中的图(一)主要在于说服西方学者如何调和二者之间的分歧。在该图的公式中,只要加上工资下降的刚性这一假设条件,该图的公式便能表示完全的凯恩斯模型。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上一讲的凯恩斯模型也可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运状况
    八十年代西北欧地区工运的现状与前景
    周克明
    1986, (4):  63-66.  DOI:
    摘要 ( )   PDF(1131KB) ( )  
    八十年代以来,西、北欧地区各国的失业总人数,已经超过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情况之严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有过的。虽然由于就业总人数增加,失业率比三十年代要低,然而工运的情况却同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很不相同。那时,工运高涨,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工会组织的力量和威信显著上升。而八十年代西、北欧地区的工运则明显后退,工会地位趋于软弱,会员数字下降,罢工次数减少,而且罢工斗争往往不能取得胜利,甚至导致更多的工人被解雇。因此,在一般工人中产生了害怕以至反对罢工的心理。1980年,意大利就曾发生过四万多职工为反对菲亚特汽车公司工人罢工上街游行,1985年法国雷诺汽车公司的一部分职工也打出了大幅标语,不同意罢工行动,要求谈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问题探讨
    从人类实践、认识活动发展的特点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趋势
    翁寒松
    1986, (4):  67-71.  DOI:
    摘要 ( )   PDF(988KB) ( )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加强其主体性方面问题的研究,这已成为哲学界普遍接受的看法。但需要补充的是,充实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其目的并不在于将主体性方面的内容一味地突出出来,而是要通过这一研究,达到主体性原则与客体性原则在理论上的和谐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毫无片面性的”理论体系。达到了主体性原则与客体性原则的和谐统一,实际上就是跨入了“美的规律的王国”的境界。因此,充实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不过是过渡到对世界的合乎美的规律的认识的中介,而这种理论认识中的发展、过渡,正是反映了人类实践发展的某种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质疑
    李淑珍
    1986, (4):  72-75.  DOI:
    摘要 ( )   PDF(813KB) ( )  
    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力,哲学界通常有两种表述。一是把矛盾概括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二是把内部矛盾概括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即“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提法。这两种概括都肯定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但前者对矛盾未加限制,后者只指出了内部矛盾的作用。本文拟就第二种概括谈几点初步看法,以供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析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与共产国际七大关系问题的争论
    杨云若
    1986, (4):  74-75.  DOI:
    摘要 ( )   PDF(494KB) (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是中国共产党独立确定的,还是由共产国际帮助制定的?这一问题近年来引起党史学界的关注。一种意见认为,共产国际七大及随后召开的中共驻国际代表团会议完整地提出了这一策略方针。正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才通过瓦窑堡会议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主要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独立制定的。我以为,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八一宣言》的内容,对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确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译为“机制”还是“机构”?——也谈怎样理解列宁的一段话
    张启荣
    1986, (4):  76-78.  DOI:
    摘要 ( )   PDF(1144KB) ( )  
    方群同志的《怎样理解列宁关于“一整架大机器”的一段话》一文,认为列宁1918年初在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中的一段译文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段译文是:“组织计算工作,监督各大企业,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整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万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这就是放在我们肩上的巨大组织任务。”方文说,俄文中的。应译作“机制”而不是“机构”,因而“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应译为“整个国家的经济机制”。该文还由此论及《国家与革命》中的“管理机构”,也应译为“经营机制”。对此,我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问题研究述评
    李良志
    1986, (4):  77-80.  DOI:
    摘要 ( )   PDF(1234KB) ( )  
    当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提出了不少新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个简要的评述。(一)、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的阶段划分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到底划分为几个阶段?当前史学界大致有五种不同意见:第一种划分,是传统的三阶段,即从九一八事变到1936年5月党发表“五五通电”,为反蒋抗日阶段;从“五五通电”到西安事变,是逼蒋抗日阶段;从西安事变到1937年9月,是联蒋抗日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问题探讨
    抗日战争时期的苏联援华借款到底是多少?
    刘建德
    1986, (4):  81-82.  DOI:
    摘要 ( )   PDF(956KB) ( )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政府曾以优惠条件向中国提供了多次易货借款,给了中国抗战以很大的支援。这笔援华借款总额到底是多少?我国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史学界不少人持“四亿五千万美元”的说法。如李新等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稿》、徐元冬等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黄元起主编《中国现代史》、龚古今、唐培吉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稿》等书。其根据很可能是彭明的《中苏友谊史》,因为彭明在这部书中列举了五次借款数字:1938年的两次共一亿美元,1939年为一亿五千美元,另两次是在1940年7月和12月,分别为一亿五千万美元和五千万美元,总和为四亿五千万美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