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专稿: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端论坛笔谈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张东刚
    2022, 56 (10):  5-9. 
    摘要 ( )   PDF(3312KB) ( )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一个重要论断。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我为主,抢抓机遇,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
    王炳林
    2022, 56 (10):  10-14. 
    摘要 ( )   PDF(3311KB) ( )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既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又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发展理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原则和理论遵循。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价值目标和科学指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定位
    颜晓峰
    2022, 56 (10):  15-19. 
    摘要 ( )   PDF(3312KB) ( )  
    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比较定位,与西方现代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相对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拓展定位,包括道路、领域、层次、境界、经验的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定位,包括党的领导、人民至上、中国制度、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
    辛向阳
    2022, 56 (10):  20-24. 
    摘要 ( )   PDF(3213KB) ( )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路径是多方面的。从文明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特质生机盎然,使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变得无比强大;从民主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能够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从法治的角度看,我们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跳出了一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陷阱,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现代化顺利推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秦宣
    2022, 56 (10):  25-29. 
    摘要 ( )   PDF(3207KB) (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性特征的简要概括。这个论断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性质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中国现代化辉煌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杨光斌
    2022, 56 (10):  30-34. 
    摘要 ( )   PDF(3330KB) ( )  
    在比较政治发展的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包括政党中心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取向、非战争掠夺的和平发展以及由此构建的旨在修补不平等世界秩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化模式的差异性根源于不同的历史属性所演绎的制度变迁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项久雨
    2022, 56 (10):  35-43. 
    摘要 ( )   PDF(5370KB) ( )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业,其不仅直接指向宏观层面的文明形态变革,还深层次关涉着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历史性嬗变。文明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宏大的文明与微观的生活具有统一性。不同的文明形态,与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存在着必然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美好生活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方位下具有特殊规定性,既是社会主义文明下展开的生活方式,又是内蕴中华文明基因的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具有现代文明高度的生活方式,从微观层面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生活图景。以美好生活作为统领性目标,可以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观发展与微观叙事更好结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发展导向具体贯彻到实践中,不断将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关系”——基于唯物史观经典论述分析
    周丹, 孔祥润
    2022, 56 (10):  44-51. 
    摘要 ( )   PDF(5433KB) ( )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追问最终落脚到社会关系上。社会关系是如何生成的?唯物史观从物质生产出发,客观揭示了人的社会性,并呈现出从个人主体到国家主体、从直接生活到全部生活、从意识外的存在到意识界的存在的三重延伸。以生产关系深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的本质。基于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等一系列概念,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双重思想主线的当代价值——纪念《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发表100周年
    柴林丽
    2022, 56 (10):  52-60. 
    摘要 ( )   PDF(5244KB) ( )  
    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发表100周年的契机下对其进行再研究,不仅因为它是列宁晚期最著名的哲学著作,还因为它所体现的思想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性。新时代为彰显文本本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我们需要在解读过程中注意几点问题:首先,从相关背景的考察与学术史的清理中看到新的理论价值;其次,突显列宁从哲学和社会实践双重路径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者未来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和坚守的思想标准;最后,结合时代彰显列宁“两个结盟”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赵峰, 谭璇, 周慧珍
    2022, 56 (10):  61-74. 
    摘要 ( )   PDF(8989KB) ( )  
    围绕价值生产和资本积累,财政支出可以通过两方面作用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过程:一是提供公共的物质生产条件,二是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商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学者奥康纳将财政支出划分为社会投资、社会消费和社会费用,其中,社会投资和社会消费能够形成社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助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三类财政支出都可以形成商品需求,从而减缓利润率下降的压力并提升社会的投资意愿,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内涵式和外延式扩张。结合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7—2020年财政支出结构的特征和变化来看,由于各类财政支出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作用于经济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因而三类财政支出的协同增长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项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以丝路精神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视野、逻辑意蕴与当代价值
    张晓萌, 周鼎
    2022, 56 (10):  76-84. 
    摘要 ( )   PDF(5801KB) ( )  
    丝路文明是中华民族在同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伟大文明创造。作为丝路文明的精神内核,丝路精神是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具有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四重逻辑意蕴:和平合作是实现各种文明和谐共生的前提基础,开放包容是顺应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根本途径,互学互鉴是激发多元文明交融创新的活力源泉,互利共赢是各国共创共享文明成果的普遍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有助于释放文明形态创新与创造的潜能,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世界意义和普遍性高度,为回应和解决人类社会面对的现代性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把握和塑造人类的共同未来提供精神纽带和价值引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追求与理论启示
    赵洋
    2022, 56 (10):  85-96. 
    摘要 ( )   PDF(7293KB) (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当代国际关系的特征、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诉求。从国际关系学视角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是它的共同体思想、安全思想和全球治理思想。其中,共同体思想是基础,它反映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目标,体现出在不存在中央权威的条件下对于一种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的追求。安全思想和全球治理思想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两个核心支柱,它们分别强调通过采取各国一致行动来规避共同损失和获得共同收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创新,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世界政治的思路,并且可以成为一种由世界各国所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坚持把唯物史观贯穿高校党史教育教学全过程
    蔡文成
    2022, 56 (10):  97-105. 
    摘要 ( )   PDF(5951KB) ( )  
    唯物史观是高校党史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坚持唯物史观贯穿高校党史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凸显党史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提升党史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党史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党史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当前,唯物史观在融入高校党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史实讲授与政治教育、史料分析与哲理阐释、史识灌输与方法创新、史观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度不高、不深等问题。实现唯物史观与高校党史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站稳教学立场;明确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地位,突出教学特色;彰显唯物史观的理论阐释功能,厘清教学逻辑;激发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活力,提升教学成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背叛者还是创新者:透过鲍尔斯看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高岭, 唐昱茵, 卢荻
    2022, 56 (10):  106-121. 
    摘要 ( )   PDF(9114KB) ( )  
    激进政治经济学已经走过了50余年的历程,鲍尔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创新能力在激进政治经济学者中脱颖而出,他所开辟的“没有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代表了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主流范式。基于鲍尔斯从1975到2020年间发表的所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关的论文,可以将鲍尔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75至1981年的转型期”“1982至1989年的理论成型期”和“1990年至今的理论拓展期”,勾勒了鲍尔斯的学术思想轨迹。本文的研究发现:鲍尔斯对劳动价值论的“放弃”与其在20世纪90年代的行为科学转向在研究路径上并没有发生断裂,而是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把鲍尔斯的学术历程看作是一个连续谱系,是理解鲍尔斯及其代表的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理论进展的关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新定位与建设进路——第二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纪要
    石玥, 吕晓莹
    2022, 56 (10):  122-124. 
    摘要 ( )   PDF(17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