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凝聚共识、接续奋斗——从三个《决议》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书写
    王建华
    2022, 56 (7):  5-14. 
    摘要 ( )   PDF(7684KB) ( )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个《决议》都是民主集中的集体智慧,体现的是组织意志。就《决议》内容而言,从对建党以来的历史认知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总结,再到对新时代重大成就与经验的总结,三个《决议》都不是一般意义上面面俱到的“修党史”,而是基于正反经验的政治共识。《决议》强调继往开来的历史传承,强调组织叙事的行动导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组织自觉。而如何把这种政治共识转化为每个党员与群众的自觉行动,则是书写《决议》的目的和落脚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永存的原则:巴黎公社未竟事业的曲折探索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黄其洪, 任艳华
    2022, 56 (7):  15-24. 
    摘要 ( )   PDF(7916KB) ( )  
    1871年5月28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但它在革命过程中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人民公仆原则以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载入人类史册。巴黎公社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不仅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中得到重新阐释,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在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巴黎公社的三大原则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与之相适应的是,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以其超越西方现代性限度的特有方式发展中国的同时,为整个世界提供了新机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土地制度和政策演进的民生逻辑
    刘凤义, 赵豪杰
    2022, 56 (7):  25-35. 
    摘要 ( )   PDF(8144KB) ( )  
    土地是一个国家的民生之本,是具有典型民生属性的生产要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坚持土地的民生属性,遵循土地制度演进的民生逻辑,紧紧围绕如何解决好土地问题,保护和增进人民利益,不断推进民生建设。依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我们党在百年历史上土地制度和政策经历四次重大演变:让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建立土地集体所有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推动“三权分置”改革。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制度改革和政策演进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保持保证土地民生属性的根本政治保障;坚持土地公有制是实现土地民生属性的根本制度保障;坚持推动土地公有制实现形式不断改革创新是增强土地民生属性的体制机制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土地制度和政策演进百年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土地公有制的巨大制度优势,那种企图把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引向私有化的主张是完全错误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中国话语说服力及其生成逻辑#br#
    李江静
    2022, 56 (7):  36-44. 
    摘要 ( )   PDF(6984KB) ( )  
    伴随中国日益走向复兴,中国话语的国际说服力、影响力稳步提升,但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匹配。中国话语的国际说服力与国际话语权密切相关,既是现存物质关系的反映,也与精神生产领域的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因素密不可分。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下生成中国话语的国际说服力,不仅需要中国以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做支撑,还需要依靠科学而彻底的理论占领历史制高点,提升中国话语在全球治理秩序建构中的发言权重,从而实现对中国话语的塑造和对西方话语的祛魅。这个过程中,内蕴于理论中的价值基础,以及使理论得以外化的话语方式,都是中国话语具备说服力的必备要素。可见,应当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对理论说服者和推广者的培养、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建构、对中国问题的科学解答和对话语体系的精心构筑等举措,争取把潜在的“说服能力”转化为实际的“话语权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数字平台空间下的劳动过程分析——一个比较的视角
    王宝珠, 王朝科, 王利云
    2022, 56 (7):  45-56. 
    摘要 ( )   PDF(10058KB) ( )  
    随着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社会经济空间得以拓展。劳动过程的展开也由物理空间转变为数字平台空间(物理空间+虚拟空间)。源于虚拟空间中技术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可分离性,数字经济劳动过程呈现原子化状态。和工业经济劳动控制形式相比,数字平台基于信息聚合,形成了算法控制这一劳动控制新手段,这可以对分散在不同物理空间的劳动过程进行全过程、全范围的管理控制。数字平台空间中的劳动过程不仅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也促成了环节转换效率的提高。数字平台空间下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结合形式呈现新特点,但劳资关系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关系进一步强化,且这种趋势还存在被“自由加班”“灵活工作”等形式所掩盖的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问题
    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数据资本化、收益分配与所有权
    蔡万焕, 张紫竹
    2022, 56 (7):  57-65. 
    摘要 ( )   PDF(7144KB) ( )  
    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的生产要素属性已经被广泛认可。数据要素被“使用”的过程就是其价值形态演进的过程,也是其价值增殖和资本化的过程,平台既是加工数据要素的“工厂”,也是实现数据要素价值运动的重要中介。平台通过数据商品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完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从而形成了以数据商品为核心的资本积累过程。数据资本所有者攫取了数据要素带来的大部分数字红利,而提供数据原料的用户、维护平台正常运行的劳动者和保持平台活力的小生产者反而处于一种被支配的地位,这有违分配的公平性。数据资本所有者独占数据既缺乏法理基础,也有悖数据要素的生成特性,因此,亟需明确数据所有权以重塑收益分配格局。在现阶段,我们需要赋予平台组织数据用益权以促发展,但同时需要注意数据收益的再分配向用户倾斜;从长远看,我们可以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数据公有制道路,从根源上解决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论空间辩证法的阐释路径——基于马克思的视角
    李春敏
    2022, 56 (7):  66-73. 
    摘要 ( )   PDF(6337KB) ( )  
    马克思开辟了独特的空间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不欠缺空间维度,而且空间的生产本身就是马克思历史的辩证法的应有之义;空间不只是科学意义上的客观空间,更是特定的社会历史过程的构造物。马克思的空间辩证法主要有四条阐释路径:一是“自然的空间”与自然的辩证法,二是“历史的空间”与历史的辩证法,三是“社会的空间”与社会的辩证法,四是“乌托邦的空间”与乌托邦的辩证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数字协商民主:可能性、风险及其规制
    陈家刚
    2022, 56 (7):  74-84. 
    摘要 ( )   PDF(9025KB) ( )  
    信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协商民主在现实中成为可能。这种可能性既是由技术发展所提供的,也是实践经验所累积的,更是制度建构路径所赋予的。但是,技术的变化性和民主形式的稳定性,实践的差别性和民主价值的原则性,程序的规范性与民主创新的探索性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使数字协商民主的理论思考、制度设计和实践运转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技术普及的条件下平等是否是自然可得的?技术即时可达条件下是否能够实现广泛参与?数字协商过程中的民意表达会不会出现失真与扭曲?充分信息条件下是否必然做出科学决策?技术提高效率的同时是否当然能够维护公平?数字协商民主是否能够实现治理效能提升?数字协商民主面临的挑战既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解决,也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实现突破,同时还需要在实践中鼓励更多差异性的创新探索。由此,才能够在不断地改变社会生活实际和被社会生活实际所改变的过程中,实现协商民主的开放式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海外中国学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认知评析
    赵斌, 谢淑敏
    2022, 56 (7):  85-95. 
    摘要 ( )   PDF(8149KB) ( )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进行了创新探索,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引起了海外中国学的广泛关注。从议题导向、价值诉求、基本内涵、逻辑机理等方面来看,海外中国学围绕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全球治理观这三个维度来展开讨论。其中,多数研究较为客观中立,但也不乏曲解甚或错误认知。因此,准确把握和分析海外中国学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认知,有望推进中国理念的对外传播,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良好的智识空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从知行到行动
    李基礼
    2022, 56 (7):  96-104. 
    摘要 ( )   PDF(6853KB) ( )  
    目前,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问题的主导观点。该观点尽管以马克思关于逻辑起点的科学规定为立论根据,但并不符合马克思对逻辑起点的形式规定(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形象说法(细胞、胚芽)和实质规定(潜在地包含了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及其展开形式)。相比而言,作为思想与行为之统一体的行动不仅符合人的现实存在,更符合马克思对逻辑起点的诸规定。以此为逻辑起点,既能合乎逻辑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产生与演化过程,又能深刻地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实质。由此,用理论说服群众、增强理论自信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使命才得以进一步明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
    建设美丽中国
    何艳玲
    2022, 56 (7):  105-112. 
    摘要 ( )   PDF(67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李海峰
    2022, 56 (7):  113-124. 
    摘要 ( )   PDF(110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骆婷
    2022, 56 (7):  125-136. 
    摘要 ( )   PDF(107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