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特质、内涵与传承
    沈传亮, 张成乐
    2021, 55 (10):  5-11. 
    摘要 ( )   PDF(1198KB) (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概括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这在党的百年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伟大建党实践孕育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伟大开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创性、源头性、先进性和实践性。伟大建党精神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集中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一个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的整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共有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研究宣传阐释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以自主创新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
    杨天宇
    2021, 55 (10):  12-19. 
    摘要 ( )   PDF(1200KB) ( )  
    本文将自主创新划分为中间产品的自主创新和最终产品的自主创新,从二者区别的角度论证了以自主创新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创新过程和转换成本效应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最终产品自主创新只能创造最终需求,难以拉动对上游中间产品的投资需求;而中间产品自主创新具有正外部性,不仅可以创造中间产品本身的投资需求,而且可以在全产业链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因此,鼓励中间产品自主创新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作为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起点,最终产品自主创新可以通过鼓励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而中间产品自主创新的成功则需要高强度的政府干预和扶持,尤其是需要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以自主创新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与优化路径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姚常成, 宋冬林
    2021, 55 (10):  20-36. 
    摘要 ( )   PDF(1680KB) ( )  
    新时代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优化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本文以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等为基础,通过分析资本力求攻克一切空间阻碍的本性与趋势来发现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同时结合中国情境,将政府作用等因素纳入该理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了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深化了对中国特色城市群发展道路的理论认识。此外,通过把握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矛盾的变化、妥善处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在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互动关系,来梳理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理论逻辑,削弱了资本积累所可能导致的两极分化风险。最后,本文还针对不同地区空间结构演化主要矛盾、城市群发育程度等具体情况,确定了中国不同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文明时代的特征、悖论与历史趋向——从恩格斯对“文明时代”的分析谈起
    阎孟伟
    2021, 55 (10):  37-46. 
    摘要 ( )   PDF(1226KB) ( )  
    文明时代主要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进程上理解文明所标志的社会进步状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本书中阐释了他对“文明”“文明时代”和“文明社会”的基本理解,指出文明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其基本特征就是对财富的追求,使社会分裂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并经历了古代奴隶制、中世纪的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三大奴役形式。从简单商品经济过渡到发达商品经济意味着古代文明发展为现代文明,它创造了巨大的文明成果,但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文明的悖论,如自由平等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商品拜物教、消费异化和世界体系的对抗性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注入了新的发展因素,推动着人类文明向更高的历史形态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重思马克思思想中的“斯密阶段”——从“自然秩序”到“资本逻辑”
    兰洋
    2021, 55 (10):  47-55. 
    摘要 ( )   PDF(1219KB) ( )  
    马克思与斯密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钥匙。在一定意义上,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打破“近斯密性”,进而透视古典经济学之内在矛盾的过程。在《形态》中,马克思以一种接近斯密的方式明确论述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进程,形成了他思考资本主义起源和本质的第一个理论范式。而在《哲学的贫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逐步揭示了资本的形式结构化特征,最终摆脱了斯密的“商业化”理论的窠臼。必须看到,这一过程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从一般意义上的分工逻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拓展,而是在马克思理解了资本主义的特殊性质之后所生成的真实的历史视域。只有在完成这一转换后,马克思才真正洞察到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假象化”本质和古典经济学的目的论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性的超越——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历史启示
    林钊
    2021, 55 (10):  56-64. 
    摘要 ( )   PDF(1214KB) ( )  
    “犹太人问题”的核心是犹太人如何在现代性的框架中获得解放,犹太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犹太人而获得解放。鲍威尔给出了同化主义的解决路径,要求犹太人和基督徒摒除宗教的特殊性而同化为“人”。针对这个启蒙主义的方案,马克思另辟蹊径,他通过对政治解放的剖析改变了问题的提法,指出犹太人无法在现代性中获得解放,要实现真正的解放必须超越现代性。犹太人在经历政治复国主义和文化复国主义的争论后最终重建以色列,但犹太国的重建并不是解放的实现,因为他们没有走出现代性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历史启示在于,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苦难深重的民族的解放与复兴必须同时获取和扬弃现代性。对于正在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国人来说,需要谨记犹太人的教训和马克思的教诲,需要在超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之上谋求中国人的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统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欧盟战略主权的多维内涵及其国际含义
    房乐宪, 殷佳章
    2021, 55 (10):  65-75. 
    摘要 ( )   PDF(1282KB) ( )  
    战略主权是指在地缘政治竞争背景下在关键战略领域依靠自身资源并在必要时与伙伴合作的能力。其目的在于重新界定欧盟在地缘政治竞争中的国际地位,增强其维护和践行自身价值观的能力。此概念是在欧盟面临外部大国竞争加剧、地缘政治竞争凸显,内部多重危机爆发、一体化进程受挫的背景下提出的,涉及安全主权、经济主权、健康主权、数字主权及气候主权五个核心领域。战略主权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欧盟更重视以地缘政治视角审视并处理自身对外关系,也意味着欧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非对称性依赖与脆弱性,并进行相应战略调整,逐渐将战略主权的多维要素纳入主权欧洲的建设进程中,其后续影响值得关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宋友文
    2021, 55 (10):  76-83. 
    摘要 ( )   PDF(1116KB) ( )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始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讨论。回顾梳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和学科化的发展轨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得以清晰地呈现。新时代要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朝着更高层次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要紧紧围绕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和接受规律的基本范畴,如引领与塑造、选择与认同、差异与共识、活力与秩序等构建起体现新时代实践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原创性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型与层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指认的归置与统摄
    王习胜
    2021, 55 (10):  84-91. 
    摘要 ( )   PDF(1113KB) ( )  
    在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有规律的前提下,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什么,仍是一个笼统而含混的问题。其中,至少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规律还是多个规律”、“若是多个规律,不同规律之间是什么关系”等诸多问题。清晰地认识与解答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应该引入类型和层级的思想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类型和层级由其内在矛盾决定。矛盾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普遍矛盾决定了事物的基本性质;特殊性矛盾决定着事物的特殊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其含有基本矛盾性质的普遍矛盾的变化发展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是其特殊矛盾的变化发展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也有类型和层级之分,其特殊规律也相应地有类型和层级。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类型和层级的区分和把握,不仅有利于我们在结构维度准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图景,更有助于我们在逻辑层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西方政治学转向历史的三个层次及其启示
    郭台辉
    2021, 55 (10):  92-102. 
    摘要 ( )   PDF(1157KB) ( )  
    反观西方社会科学的“转向历史”学术史,政治学因对历史的不同理解而出现三种层次性的历史转向。在历史作为方法的层次,以政治学生产的理论、命题、概念为“体”,以历史研究为“用”,作为论证知识合理性的材料来源;在历史作为认知的层次,历史研究与政治学融通,从现实政治问题出发,重视政治知识的历史经验来源与提炼,阐释或解释其历史过程及成因;在历史作为本体的层次,政治学倒转为“用”,所关注的任何议题是为了揭示普遍历史进程之“体”。三种转向方式都有其知识生产的合理性和学术史依据,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中国政治学已经意识到转向历史的时代意义,但不能撕裂转向历史的三个层次,而是要在层次之间寻找逻辑与事实的关联机制,尤其重要但也艰难的是在第三层次,基于中华文明传统确立统一的历史观念,使之成为前两个层次的基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西方政党衰落过程中的竞争性组织及其政治影响
    阚道远, 余力
    2021, 55 (10):  103-112. 
    摘要 ( )   PDF(1157KB) ( )  
    政党衰落是近年来西方国家政党政治中的显著现象,竞争性组织的崛起成为影响政党发展不可忽视的外在力量。竞争性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对政党的功能替代、价值替代和预期替代,正在代偿性、渗透式、弥散化地加速政党衰落的进程。这意味着政党自我变革的压力持续加大,“时间窗口”逐渐消失,西方国家政治图景将出现分化、极化、碎片化的特点,同时,对全球政治带来更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这种局面的出现,既源于西方社会的后现代转型,更归因于西方国家日益严重的政治制度失灵和民主政治危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