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马克思主义“行”之谓、“行”之实与“行”之倚——从“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说起
    商志晓
    2022, 56 (1):  5-13. 
    摘要 ( )   PDF(1913KB) ( )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既是一种称谓表达与价值评判,又触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与品质特征,还关涉中国共产党的主体作为与践行方式,分别构成马克思主义“行”之谓、“行”之实、“行”之倚。从“行”之谓到“行”之实,从“行”之实到“行”之倚,如一个链条那样相互衔接,将马克思主义由内至外、由对象性存在到主导性力量,由可以“行”到能够“行”、由“行”之根据到“行”之实现,一一展示出来,构成一幅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运行图景。“行”之谓是总结性概括、提炼性结论,“行”之实是内在性根据、根本性支撑,“行”之倚是关键性因素、决定性环节,三个层面共同诠释了“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要义与真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之深刻意蕴
    丁俊萍
    2022, 56 (1):  14-23. 
    摘要 ( )   PDF(1919KB) ( )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就是基于对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极端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一如既往勇于自我革命,驰而不息全面从严治党,紧紧扣住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这一主题,牢牢把握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正确理解“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之深刻意蕴,有助于提高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自觉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资本论》视域下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的内在机理
    何爱平, 徐艳
    2022, 56 (1):  24-33. 
    摘要 ( )   PDF(2169KB) (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与《资本论》揭示国民经济循环原理的内在逻辑具有一致性,《资本论》视域下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的内在机理可表现在三个层面:在单个资本层面,数字经济通过加快资本形态转换提升循环连续性,通过降低流通费用、缩短时间耗费、革新固定资本补偿方式提高资本周转效率;在社会总资本层面,数字经济通过推动总资本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技术供给,并通过增强货币中介作用,为总资本循环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国际循环层面,数字经济加深世界市场联系,强化国际价值规律,重塑国际分工格局,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最终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西方古典思想启示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起源——以《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为中心#br#
    #br#
    郗戈, 张继栋
    2022, 56 (1):  34-42. 
    摘要 ( )   PDF(1939KB) ( )  
    应当以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为中心,勘察古希腊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革命起源的深层关联,揭示马克思在传统思想与现代哲学之间的复杂思想视域。通过精深的古典学阐释和思想史研究,马克思认为,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境遇与黑格尔之后的境遇显著相似,均出现了总体性哲学解体的危机,都呼唤着哲学变革。由此,马克思预见到,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变革通过“主观形式”重建总体性哲学的可能性路径是自我意识哲学及“哲学的世界化”。“博士论文”及其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力图在“古今之间”求索哲学革命道路的青年思想家的思想形象。从宏观思想史角度来看,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古典启示”与“现代重构”相互交融。古典思想在启示、激发现代思想者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思想者建构、重构古典思想的过程。在马克思的现代哲学革命的问题意识中,古典思想资源得以再生产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现代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公共性价值理念与实践指向
    包大为, 杨晓彤
    2022, 56 (1):  43-53. 
    摘要 ( )   PDF(2339KB) ( )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提炼出的治理法宝,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其理论价值不仅在于精准地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公共性价值诉求,更在于锚定了建构治理主体价值基础、发挥制度优势的实践方向。在实践层面,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公共性价值理念意味着培育公共精神、优化治理主体权责关系和促进治理方式创新应用,以及由此形成的主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更是要求我们以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为载体,促成不同经济主体的依存、互补、合作,并由此确保每个社会细胞健康活跃,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当代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历史经验论析
    王续添, 秦汉元
    2022, 56 (1):  54-69. 
    摘要 ( )   PDF(3499KB) ( )  
    霸权主义是指一个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实力,在整个世界或地区打压和控制其他国家、谋求统治地位和主导国际事务的理念、主张、政策和行为。反对霸权主义则是对这种霸权主义抵制、反击和否定的理念、主张、政策和行为。当代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从纵向上经历了七十多年五个阶段的历史演进,在横向上体现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技等主要维度及相应的实现路径。它是反对殖民主义的继续,本质上是反对近代以来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价值观和国际秩序,是当代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基本战略和基本价值,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也昭示了国霸必衰、反霸必赢的历史定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发展进路与思考——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计量分析
    刘培东, 吴志成
    2022, 56 (1):  70-81. 
    摘要 ( )   PDF(3682KB) ( )  
    借助文献计量工具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进路可分为初始起步、快速发展和深化拓展三个阶段,以思想理念溯源、逻辑框架分析、价值意义阐释、实践路径探索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国际传播和话语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整合、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变革互动以及实践挑战和现实路径为前沿动向,并逐渐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涵盖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参与的学术综合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凸显的大变局时代,应进一步厘清基本概念、拓展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加强研究力量整合和支持、加强对不同国家的认知和态度研究,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拓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美国家庭住户债务增长的成因与影响——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沈尤佳, 丁爽
    2022, 56 (1):  82-96. 
    摘要 ( )   PDF(3173KB) ( )  
    构成美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大众高额消费”背后是“家庭住户高额债务”。工人负债支付劳动力生产费用,典型表现在信用卡购买日常生活资料和支付生活费用(含医疗费用)、底层工人家庭利用次级贷款购买住房、工人子女借贷支付公立高等教育费用。在对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里,“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是最显著的一个。为了解决再生产出来的价值的实现,即剩余价值的实现的问题,把工人必要的消费基金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授予的信用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条件。家庭住户债务深刻地影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积累:债务使工人不得不承受更高的剥削率,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力生产费用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的利息。借贷消费在流通领域暂时缓解剩余价值实现的困难;在生产领域使分配制度进一步极化,生产过剩的矛盾和社会撕裂的矛盾不可避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如何在21世纪反对资本主义?——埃里克·赖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评析
    孙海洋
    2022, 56 (1):  97-108. 
    摘要 ( )   PDF(2788KB) ( )  
    埃里克·赖特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生致力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规划的探索。作为欧美左翼的重要代表,赖特从确立资本主义道德批判的规范基础入手,通过整合社会抗争史上的诸种策略逻辑,图绘了逐渐削弱并取代资本主义的战略愿景,展开了以经济民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并对如何建构社会转型的集体行动者提出了指导原则。尽管在社会批判的方法论和社会主义的论证逻辑等方面存在局限,但赖特的批判理论以其坚定的价值立场和宏大的智识抱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扭转当前左翼策略匮乏、日渐分化的涣散困局,代表了21世纪欧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性主义原则刍论
    金德楠
    2022, 56 (1):  109-112. 
    摘要 ( )   PDF(1700KB) ( )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含教育者的教化过程和受教育者的习得过程。从受教育者的习得过程看,它实质上是受教育者依托知识体系运用理性演绎淬炼出相应价值观念的过程,内含知识体系、理性演绎和价值观念三类实体性要素。其中,知识体系作为理性演绎的质料与价值观念的载体,能够促使受教育者以理性演绎为条件显现价值观念;理性演绎作为受教育者理解知识体系并由此导生价值观念的关键环节,具有知识的证实与辨伪以及关联与贯通的作用,能够促使受教育者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建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作为受教育者运用理性演绎淬炼知识体系的结果,以自由的理性为基本前提,同知识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并以理性演绎淬炼知识体系为基础。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以理性主义为原则统合知识体系、理性演绎和价值观念,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