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真正的共同体”的基础及其当代启示
    陈新夏
    2020, 54 (8):  5-12. 
    摘要 ( )   PDF(8273KB) ( )  
    马克思恩格斯区分“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的标准,是“共同体”是否代表其成员的利益以及代表的程度,“真正的共同体”的基础是共同利益以及作为其集中体现的共同价值。对真正的共同体及其基础的分析启示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共同的利益特别是共同的价值为纽带,构建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集体主义的基础在于该集体必须为“真正的共同体”,因而构建“真正的共同体”是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的前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关于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
    袁吉富
    2020, 54 (8):  13-22. 
    摘要 ( )   PDF(10210KB) ( )  
    习近平同志关于具体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充分显示了共同体是一种特殊的联合体,它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主体间伙伴关系为条件,以共同发展为要义,以建设多领域、多层次的共同体为步骤,以构建民族国家为核心单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旨归。习近平同志关于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创新,尤其体现着思维方式的变革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引领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性原则
    曹瑜
    2020, 54 (8):  23-30. 
    摘要 ( )   PDF(7698KB) ( )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无疑把握住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诉求,但囿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之于现代性语境中主体性原则及其共同体思想的误读与偏执,又给这一诉求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从学理上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与主体性原则确证的内在关联,成为现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之基、建构之径及其价值旨归等方面考察的同时,结合现当代中国的革命建设及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揭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之间的互动互构本质。这不仅回答了现当代哲学之于主体性原则确证的时代难题,也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及其自由人联合体理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关于私有制批判思想的逻辑发展
    张雷声
    2020, 54 (8):  31-41. 
    摘要 ( )   PDF(11141KB) ( )  
    研究马克思关于私有制批判思想的逻辑进路和发展进程,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1843年开始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的25年里,马克思从最初关于私有财产关系的法权意义批判,走向了经济意义的批判;唯物史观创立后,马克思又从对私有财产关系的批判进入了私有制批判的领域;把唯物史观运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科学论断;在取得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进展中,以对私有制批判为基础,马克思建立起了未来社会所有制的基本构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华为员工持股对企业经济关系的影响与特色
    马艳, 徐文斌, 冯璐
    2020, 54 (8):  42-53. 
    摘要 ( )   PDF(11852KB) ( )  
    本文认为员工持股计划是华为企业制度的重要创新,并在其运行过程中逐步改变了企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某些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华为在法律意义上虽然是民营企业,在根本特征上也不是公有制企业,但是,它们通过员工持有虚拟股权形式使得企业在所有制上具有了某些集体所有制和合作制的生产关系特征和发展趋向。二是华为作为民营企业,在分配关系方面不是按劳分配,但也不是纯粹按劳动力价值要素进行分配,而是具有分享制的特征,即企业员工凭借虚拟股权分享到了自己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其分配的量化根据则是员工对于企业的劳动贡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华为企业经济关系的变动对于企业形成劳动集体力和创新力的重要影响,解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公有制根本经济制度不变条件下,非公经济和非按劳分配方式与之并存的融合性;阐释了非公企业内部生成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素,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具有实践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新模式探讨——以华为合作共享型劳动关系模式为例
    严金强, 刘雅埙
    2020, 54 (8):  54-63. 
    摘要 ( )   PDF(10255KB) ( )  
    我国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社会型模式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市场型模式的演变。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以公有资本和共同劳动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劳动关系,以及以私人资本和合作劳动为核心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四种基本模式。其中建立在合作劳动基础上的华为企业劳动关系模式,以强劳动弱资本为特征,以合作劳动而非私人资本为中心开展生产组织和收益分配。由于100%员工持股和动态劳动股份的员工持股模式,在确保经济公平的同时,又不失经济效率。因此,这种劳动关系模式兼具有合作性和共享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新模式的重要实现形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总结和规律把握
    冯刚, 白永生
    2020, 54 (8):  64-72. 
    摘要 ( )   PDF(9211KB)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过长期的理论积累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反映教育本质、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高校师生头脑;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环节,科学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关注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和科学运用这些规律,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环节,以时代特征为导向依据,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价值坚守
    徐蓉
    2020, 54 (8):  73-80. 
    摘要 ( )   PDF(8900KB) ( )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已经成为办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指导思想。站在“为什么要办思政课”、“办什么样的思政课”、“怎样办好思政课”的新时代坐标上,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宗旨、目标、方向、内容、成效都需要做出全面深入的研判与审视,尤其需要从改革创新是否坚守了应有的价值立场、价值目标、价值原则的角度上考察高校思政课建设对教育责任、教育质量、教育模式所作的探索和贡献,从而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动改革创新,更加扎扎实实地办好高校思政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制度性话语、制度性开放与制度性合作——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探索
    郭锐, 孙天宇
    2020, 54 (8):  81-92. 
    摘要 ( )   PDF(12990KB) ( )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权力结构加速变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步入新阶段。全球治理失灵与主体代表性不足的话语困境,全球化加速转型与“逆全球化”思潮的开放困境,全球性问题“泛化”及其治理复杂化的合作困境,是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面临的机制性顽疾,其根源在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逻辑和时代脉搏,以争取制度性话语、推动制度性开放、加强制度性合作为目标,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程。中国要沉着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准确辨识“革新国际制度”与“变革世界秩序”的关系,理清民族国家“主权”与全球治理“治权”的边界,避免全球性问题“内化”与内政问题“泛化”,力争做到观局不迷、入局不乱、破局不紊。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夯实制度基础,提供制度保障,丰实制度资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当代美国政治学的两次历史转向:反思与展望
    释启鹏
    2020, 54 (8):  93-104. 
    摘要 ( )   PDF(13085KB) ( )  
    政治学从来都是一门以历史为基础的学科,但在美国,政治学与历史学的紧密联系却自行为主义革命之后日渐侵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政治学的第一次历史转向在社会科学的边缘地带爆发。凭借大结构、大过程、大比较创造的恢弘想象力,历史社会学的开拓者们终结了结构功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理论、概念与作品。21世纪初,美国政治学迎来了第二次历史转向,以历史制度主义为代表的定性阵营与定量阵营展开了激烈的知识交锋。新一波历史转向具有更明确的方法论意识,但能启人心智的成分却越来越少。这是因为,无论采取“科学主义策略”还是“文化主义策略”,第二次历史转向的浪潮都无法有效抵御美国学界长期弥漫的“自然科学诱惑”,而流行的“混合方法”则容易出现本体论层面的根本冲突。面对困境与挑战,历史政治学有望成为重塑政治学历史想象力的可能出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新时代以来改革开放研究的成就与思考
    董佳
    2020, 54 (8):  105-112. 
    摘要 ( )   PDF(8512KB) ( )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有关改革开放研究取得了新突破。本文即以新时代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对当前改革开放研究的新题材新视角新方法新资料和新热点进行介绍,展示了近十年来改革开放研究的发展趋势、重要成果,提出了改革开放研究需要加强理论思考和拓展国际视野等深入研究的建议,并指出今后研究应注重培育本土化的研究理论方法、扩大同海外学者的对话交流,以及加强历史与理论、宏观与微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视角相结合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