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介绍

    与时俱进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教学与研究》从1953年创办至今,刚好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这是一件值得特别庆贺的喜事。之所以说值得特别庆贺,一是因为《教学与研究》不是一份普通的刊物,作为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的专门性刊物,它不仅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受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的欢迎,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发展轨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的不断发展的历史。《教学与研究》50年代创刊、“文革”停办、1978年复刊至今的50年,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的50年。二是因为我们刚刚过去的50年,虽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惊鸿一瞥,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却是一段浓缩的历史,有着特殊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开创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确立,等等,这些影响和决定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重大事件都是在这短短的50年内发生的。这50年中,我们既有过巨大的成功,也发生过像“文革”这样的重大挫折。这是一段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正是从以上两点来看,《教学与研究》创办50年的纪念意义就显得更为特殊而重要了。半个世纪以来,《教学与研究》坚持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的办刊宗旨,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刊方针和风格,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开阔的理论视野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直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谨代表教育部社政司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借此机会也向《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的全体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教学与研究》作为一份专门反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成果的刊物,之所以能够长期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是同其鲜明的办刊特色和风格分不开的,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这样几点:

    一是贴近时代,关注现实。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宝贵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150多年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作为一份专门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成果的优秀刊物,要把它办好,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始终关注和反映时代的变化,始终把握和回应时代提出的挑战,始终关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新发展、新变化,始终与时代并进。把握了与时俱进,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如果脱离时代,远离时代,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灵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理论宣传、理论研究就没有说服力和生命力。《教学与研究》从50年代创刊起,就致力于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关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成果,组织了一批富含时代气息、反映时代变化、回应时代挑战的理论文章,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教学与研究》不但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结合形势的变化设立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等栏目,致力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与宣传,而且也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新发展,设立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潮评介”、“国外社会主义跟踪研究”等栏目。21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时代的时刻变化,既给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给予回答。这是摆在《教学与研究》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是贴近生活,关注实践。一位德国哲人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丰富的生活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实践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凝固不变,理论要指导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就不能停滞不前,就不能不实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色就是它始终关注生活、关注实践,紧密结合活生生的实践,作出自己新的理论解释。50年来,《教学与研究》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一鲜明特色,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敢于和善于回答生活和实践提出的问题。《教学与研究》的选题是鲜活的,语言也是鲜活的。例如,《教学与研究》前些年开展的“怎样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等专题讨论,就很受欢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史无前例的创新性事业,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强烈呼唤新的科学理论指导。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总结和提升实践的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是全党的任务,尤其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的任务。在这方面,《教学与研究》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三是贴近高校,关注师生。《教学与研究》既然是一份专门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的刊物,理所当然必须贴近高校,关注师生。否则,就会失去读者。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过去的50年,是中国与世界翻天覆地急剧变化的50年,既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的凯歌猛进,也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挫折。历史的风云变幻与激荡,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必然在高校师生的思想中反映出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不断遇到新情况、新课题、新挑战面前,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讲透,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师生所乐于接受,如何帮助师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十分重大的课题。《教学与研究》从创刊起,就始终坚持其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的宗旨不变,从办刊指导思想到栏目设置都体现了它所设立的面向高校、服务师生的特点。刊物设立的“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教学难点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材·教学·教改”、“备课札记”等栏目,由于紧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热点、难点,因而受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的欢迎,受到高校广大师生的欢迎。这一点很多同志都有深刻的体会。一些同志反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都能在《教学与研究》中得到反映和体现,不愧为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高校师生的思想也日益走向复杂、多样、多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紧密结合我国经济政治变革的实际和高校师生的思想实际,有说服力地帮助人们明辨是非,解惑释疑,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者予以解释和回答。《教学与研究》应当在这方面作出新的努力和探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希望《教学与研究》继续坚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的办刊宗旨,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办刊方针和风格,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上下功夫,在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上下功夫,在培育和团结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上下功夫。我们相信,《教学与研究》一定能在新的世纪、在新的时代创造出新的业绩,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事业作出新的贡献。衷心祝愿《教学与研究》越办越好。

    (本文原载于《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