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第二个结合”与创新空间
    刘同舫
    2024, 58 (6):  5-12. 
    摘要 ( )   PDF(6270KB) ( )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方法,打开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空间,突破了西方现代文明框定的空间格局。“第二个结合”在实践中内蕴历时态的过程性与共时态的结构性有机统一的总体视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空间的价值定位确立了坐标系,确定了创新空间以文化空间为依托而形成的历史方位与建构策略,具体表现为通过文化空间生产和交往来整合创新空间的有益资源、构筑创新空间的基本架构,创新空间在此过程中呈现为集聚性和交融性的社会综合体。对于在文化空间的生产和交往中涉及的差异性文明资源,“第二个结合”采用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包容机制,秉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内生发展与外部延伸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为创新空间注入持续建构的兼容力和永续发展的向心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
    特邀主持人王易
    2024, 58 (6):  13-13. 
    摘要 ( )   PDF(5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历史与经验
    王易
    2024, 58 (6):  14-23. 
    摘要 ( )   PDF(7797KB)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贯穿学科建设发展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建设发展历程中,历经建制起步、深化拓展、全面推进三个发展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思想框架、基本论域、立场特色等臻于成熟,研究视角日益丰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新要求;以“两个结合”为遵循,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新空间;以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为目标,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新辉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单文鹏
    2024, 58 (6):  24-35. 
    摘要 ( )   PDF(8681KB) ( )  
    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建设发展的宝贵经验,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目标的内在规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结构优化,服务中国自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聚焦天人合一、为政以德、天下大同,讲清楚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的传统智慧;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聚焦刚健有为、仁者爱人、以和为贵,讲清楚中华民族重视人、关注人、尊重人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聚焦以义制利、以孝求忠、修身养性,讲清楚中华民族正确处理义与利、家与国、人与我等关系的价值选择,更好地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本质论和方法论的文化根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和教化规约功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王增福
    2024, 58 (6):  36-45. 
    摘要 ( )   PDF(8256KB) ( )  
    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要求,应在“两个结合”视域中系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立德树人职责导向下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分众化原则下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链,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载体,在效果导向中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以此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并持续迸发时代活力,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式提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从道德政治走向人类解放:马克思对“卢梭悖论”的超越
    张当
    2024, 58 (6):  46-56. 
    摘要 ( )   PDF(9193KB) ( )  
    在对以自然原则为核心的近代政治哲学批判中,卢梭强调现代社会及其不平等关系使人陷入精神贫困之中,并且在重构社会历史理论的过程中指出私有财产是造成贫富矛盾以及奴役状态的主要原因。尽管卢梭着重批判了私有财产权所导致的贫富分化问题,但是他却无法摆脱对私有财产的承认,主张在私有财产权的基础上重建以道德政治为核心的社会,由此形成“卢梭悖论”。在对卢梭政治哲学的继承与批判中,马克思不仅认识到人的异化的深层原因,而且从无产阶级视角阐明道德政治的无效性,进而指出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重建个人所有制,才能实现人类解放和真正平等的社会关系。这既是马克思对“卢梭悖论”的超越,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要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新质生产力与国家竞争优势:内在逻辑与战略重点
    周文, 杨正源
    2024, 58 (6):  57-72. 
    摘要 ( )   PDF(12483KB) ( )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国竞争不断升级,发达经济体纷纷加大产业政策实施力度,旨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为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的现实需要。相较于传统生产力的渐进式创新,新质生产力以颠覆式创新为内核,其逻辑起点应是在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重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以新型举国体制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攀升全球价值链中上游,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
    基于理论标识性概念构建党建学知识体系
    刘红凛, 刘庆
    2024, 58 (6):  73-82. 
    摘要 ( )   PDF(7687KB) ( )  
    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土生土长”,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新增一级学科,建构党建学知识体系不能简单套用一般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原则与建构路径,既不能简单化的“标新立异”,更不能“另起炉灶”、走“解构主义”路线;而必须正本清源、守正创新、走“建构主义路线”。概括说来,党建学概念可以划分为政党学基本概念、党建学理论标识性概念与核心概念、党建学重要概念、党建学一般概念。建构党建学知识体系必须立足于政党学基本概念,从党的创新理论中寻找标识性概念、以理论标识性概念与核心概念来构建党建学的概念框架与知识框架,并结合类型化的党建学重要概念与一般概念来进一步构建党建学的概念体系与知识体系,共同构筑起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党建学知识谱系,致力于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科学性与世界性,以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凝聚力、感召力、传播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为价值归依。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中国式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逻辑、政策创新与重大意义
    穆娜娜, 孔祥智
    2024, 58 (6):  83-94. 
    摘要 ( )   PDF(9911KB) ( )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面对“谁来种地”的难题,以“三权分置”改革为制度保障,中国初步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中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引领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方面的政策创新,该经营体系在巩固完善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业节本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数字外交的中国特色与实践
    韩笑, 吴志成
    2024, 58 (6):  95-105. 
    摘要 ( )   PDF(9286KB) ( )  
    随着数字技术在外交领域的应用不断加深,数字外交作为一种新型外交实践得以迅速发展,并呈现出自身的鲜明特征。虽然国家依然是数字外交的主要行为体,但其他行为体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外交涉及的议题广泛多元,各国的目标存在较大差异。面对百年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数字外交的发展也面临着互联网安全隐患上升、技术应用差异加剧、技术民族主义泛起、网络治理与数字秩序构建任务艰巨等诸多现实挑战。中国的数字外交发展迅速,特色明显,具体表现为高规格辅以高频率、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积极引领国际议题设置、风格方式日趋多元、为民服务的底色鲜明。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数字外交,必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积极塑造数字外交前沿议程,维护网络和数字空间安全,让人民充分享受数字外交红利,加强复合型外交人才的培养,构建公正和谐的国际数字空间新秩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政治学阐释——以周秦之变对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塑造为中心
    黄涛
    2024, 58 (6):  106-116. 
    摘要 ( )   PDF(8449KB) (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从中华传统文明发展转型而来的以政治为中心的伟大文明。理解其形成和发展,应当尊重历史连续性并高度关注国家治理模式重大变革。作为一场以国家治理模式变革为统领的中华文明全方位根本变革,周秦之变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结构和基本范式并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演进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继承古代中国的精华并进行全方位变革和升级,革故鼎新、返本开新,使中华文明实现了从古代形态到现代形态的伟大飞跃,成为世界现代文明的重要成员。不容忽视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范式和诸多基本要素、标识性特征传承发展自古代中国,其关键历史起点就是周秦之变。周秦之变以其内涵深刻性、早发现代性和蕴含的人类普遍性,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结构和范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问题逻辑及其当代价值——基于“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冯旺舟
    2024, 58 (6):  117-130. 
    摘要 ( )   PDF(11397KB) ( )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在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主义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三代学术共同体。“政治马克思主义”围绕社会财产关系、阶级分析等概念,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转型发展,形成了“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政治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农业起源论,认为资本主义是在偶然情况下,在英国农业领域产生,并深刻改变着英国和西欧的发展历程;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从农业资本主义转变到工业资本主义,再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为殖民主义的帝国主义,最后从殖民主义的帝国主义转型为资本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统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进步”“民主”“无限战争”“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链条。“政治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严重的阶级斗争危机、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等,总体性的危机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走向消亡;必须要超越资本主义,实现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丰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