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文明和谐论的基本内涵与世界意义
    张东刚, 臧峰宇
    2024, 58 (5):  5-14. 
    摘要 ( )   PDF(7552KB) ( )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其中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体现为文明和谐论。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要深入思考文明多样性与中华文明的和谐理念,把握“两个结合”的内在机理与科学方法,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逻辑。文明和谐论为我们时代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新时代新征程,以大历史观和新文明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必将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书写璀璨的时代华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史前社会研究与人类历史的新奠基——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人类学指向
    王莅
    2024, 58 (5):  15-24. 
    摘要 ( )   PDF(8241KB) ( )  
    西方社会自近代以来开始将历史视为人类的创造物,并且将历史创造的基础追溯至以古希腊罗马为基础的古典文明,以此产生出蔚然壮观的资产阶级历史编纂。但本文的研究旨在证明,将古典文明作为人类历史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现实诉求和意识形态的局限所致;而马克思通过史前社会研究,深刻剖析了资产阶级为何要在近代社会重返古典文明、古典文明是否为人类社会确立了历史基础、史前文化如何在历史基础上超越古典文明等重要问题,最终将史前社会确立为人类历史的新奠基。这不仅揭示了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而且还开启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人类学指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双重维度
    李灵婕
    2024, 58 (5):  25-34. 
    摘要 ( )   PDF(7644KB) ( )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概念的阐释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其重要性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性存在”这一存在论革命的论述中。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传统的解释遵循两条阐释路径:第一条路径以“关系”为核心,将社会理解为类似于结构的关系网;另一条路径则从自然与社会的双向关联切入,以互为中介的方式理解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两条路径分别侧重于马克思早期和成熟时期的思想。然而,恰当地理解马克思所言的社会,不仅需要借助黑格尔的社会理论,还应对马克思不同阶段的思想进行基本的融合,才可能使得这一社会概念获得明晰的展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物质生产”到“价值生产”——生产理论视野下马克思哲学的演进逻辑
    牛子牛
    2024, 58 (5):  35-44. 
    摘要 ( )   PDF(7809KB) ( )  
    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变迁,反映了马克思哲学从历史唯物主义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演进逻辑。马克思青年时期通过批判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实现了新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集中表现为“物质生产”的理论逻辑。此后,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特殊性分析,也为了满足新的革命形势的现实要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前提批判进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凸显了“价值生产”这一主导性逻辑。从“物质生产”到“价值生产”的演进过程,也是马克思哲学从一般到特殊的深化过程,二者共同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整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历史回溯、现实审视与政策实践
    贾利军, 郝启晨
    2024, 58 (5):  45-58. 
    摘要 ( )   PDF(11557KB) ( )  
    生产力发展事关国家战略全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生产力变革均以技术革命突破为基本前提、以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为主要动力、以产业变迁为现实着力点,这体现为生产力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新质态,其发展既符合一般性规律,也体现数字化时代的新特征。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性突破、以数据要素为纽带的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三重机制共同催生和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破除三重机制发挥作用的现实阻碍,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对于生产力要素系统革新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数据要素的生产、确权、流通,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资源调配和整合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等前瞻性战略布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社会加速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哲
    2024, 58 (5):  59-68. 
    摘要 ( )   PDF(8195KB) ( )  
    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社会加速的时代。社会加速不仅深刻改变着社会样貌和形态,也深刻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面貌和心态。对于社会加速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西方话语体系,而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审视。社会加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载体、环境等都有深刻影响。在社会加速进程中,技术创新、知识更新、思想革新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此同时,社会加速并不意味着“美好加速”,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挑战。应对社会加速带来的新挑战,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引导大学生在促进自身发展中协调好“社会他者速度”,以美好引领大学生建立更广泛的“有关系的关系”,用多重支持体系塑造大学生的“强势心理特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
    谢富胜, 江楠
    2024, 58 (5):  69-84. 
    摘要 ( )   PDF(12651KB) ( )  
    马克思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中国共产党正是借鉴了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不断进行体制革新与自我革命,推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发展了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遵循各国现代化在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社会关系、价值取向以及世界市场等层次的一般性,另一方面在领导主体、基本制度、人口规模、发展目的、文明发展、生态建设以及对外关系方面呈现出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对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催生了新的现代化理论构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
    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哲学基础
    商志晓
    2024, 58 (5):  85-95. 
    摘要 ( )   PDF(8442KB) ( )  
    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的推进发展,将自身“哲学基础”问题凸显出来。作为新晋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需要厚植基础理论,强化学科研究的学理性、学术性,以自信自强的姿态立于一级学科之林。为此,要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提升哲学思维,拓宽哲学视域,夯实哲学基础。中共党史党建学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在“联通”与“转化”上下功夫,把视线聚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共党史党建学紧密联结的内容上,把心力集中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向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内容的转化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致力于哲学思维的“生发”与“创建”,在学科概念的梳理与构造、研究内容的查究与探析、逻辑体系的搭建与呈现等方面锤炼出具有学科特点的哲学内涵与哲学理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社会学制度主义对欧洲一体化的理解与启示
    房乐宪, 方婧懿
    2024, 58 (5):  96-107. 
    摘要 ( )   PDF(9637KB) ( )  
    社会学制度主义是欧洲一体化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学路径,旨在描述和解释社会行为、文化背景、认知框架和规范对欧盟成员国和欧洲组织机构演进的影响,并提出社会化、适当性逻辑、同构性等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概念。它与社会建构主义共享许多假设,在认同问题上具有独特解释优势。当然,该理论也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阐明制度影响行为的内生性机制,并尝试衡量文化认知因素的影响程度;此外,它更突出制度规范的稳定性,而相对忽视了社会互动对制度的塑造和制度的灵活性,从而暴露出社会学制度主义在解释制度变迁上的限度。因此,深入思考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内涵特征对理解当下欧洲一体化发展态势仍具重要参照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政治学视野下西方全球治理理论的缺陷及其克服
    释启鹏, 陈想
    2024, 58 (5):  108-119. 
    摘要 ( )   PDF(9256KB) ( )  
    虽然主流学界长期以来报以极大热忱,但全球治理却在实践层面日渐遭遇困局。西方全球治理理论内嵌于自由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帝国主义是推动这一秩序形成的根本动力。而面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国家性缺失问题,学者们却开出了“去国家化”的药方。由此观之,西方全球治理理论的危机源自其自身的理论“硬核”,这种“基因缺陷”导致任何制度或政策层面的改善都难以在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方案,它不仅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世界秩序的桎梏,同时为落后国家追逐现代化提供了舞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式民主:发展向度、结构体系与世界贡献
    董树彬, 罗原生
    2024, 58 (5):  120-130. 
    摘要 ( )   PDF(8982KB) ( )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潮流,是人类社会发展内蕴的普遍趋势。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与民主化浪潮中独立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时代表达,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坚持自信自立,在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中探索形成包括民主本质、原则、价值、制度、标准以及保障等在内的结构体系,并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中彰显中国智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并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式民主将在话语体系建构、民主形象塑造以及人类政治文明提升等方面主动承担起历史和时代责任,以自身强大的感召力引领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并作出更多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