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政治学前沿
    从“人民民主专政”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议题设置
    邱吉,安阳朝
    2020, 54 (4):  5-14.  DOI:
    摘要 ( )   PDF(7139KB) ( )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与国民党和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等提出的“建国”方案的争论中,设置了“人民民主专政”议题。该议题是基于改变人民命运、巩固政权和维系国家长治久安所进行的重大意识形态议题设置,既关乎国体,又关乎政体;议题采取政策定调、舆论反击、多媒聚焦等立体推进方式,使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成为社会各界普遍认同的价值共识,并上升为新中国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论意蕴
    孙明霞
    2020, 54 (4):  15-24.  DOI:
    摘要 ( )   PDF(6804KB) ( )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刻的文明论意蕴,是当代人类社会为了追求“人类解放”而从资本主义文明向社会主义文明转型的重要方案。在资本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发展的断层、全球治理的赤字、文化殖民的霸权、逆全球化的反动等困境表明,资本主义文明的对抗性特征使资本主义文明难以为继,这是作为文明转型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路径。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必然也是社会主义文明的现实展开过程。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市民社会原则及其私利性逻辑相比,社会主义文明的共同体原则及其公共性逻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属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是乌托邦设想,而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如果说社会主义文明的公共性逻辑在马克思批判市民社会私利性逻辑的理论过程中具有了理论可能性,那么社会主义文明的公共性逻辑也在全球公共领域的实践发展中获得了客观现实性。在从资本主义文明向社会主义文明的转型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有效激活中华传统文明的合理因素,从而为人类社会文明转型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华为员工持股制度的中国特色及其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
    李韵1,贾亚杰2
    2020, 54 (4):  25-38.  DOI:
    摘要 ( )   PDF(9822KB) ( )  
    本文认为,华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却拥有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推行着以全员持有虚拟股权的集体劳动激励制度,并共同分享企业剩余的分配方式这一现象,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过程中的中国特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为此,本文首先提出,华为的员工持股制度具有中国特色民营企业的特点:一是实施了全员持股,并通过工会联合持有股权,员工以虚拟股权形式分享企业利润的途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激励;二是在全员持股实践过程中推行了多元分层、有机系统的劳动激励形式,即依次对技术劳动、管理劳动、运营劳动三个层面进行整体激励的同时,也分层进行重点激励。其次,认为华为员工持股制度通过劳动激励所形成的吸入机制、集体机制、累积机制及退出机制在其运行和作用过程中,也相应形成了企业创新力。其中,员工持股制度使企业人才吸入机制更有效,从而形成对创新劳动的较强吸引力;员工持股制度促进了企业创新集体劳动机制的生成,进而推进了企业的集体创新力;员工持股制度还发展了企业创新劳动的累积机制,从而保持着企业创新的持续力。此外,华为员工持股制度所具有的退出机制,保证了企业创新发展的代谢力,这四种力量共同促进了企业创新力,推动了华为企业不断创新与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溯源——对《法兰西内战》的政治哲学解读
    吴照玉
    2020, 54 (4):  39-47.  DOI:
    摘要 ( )   PDF(5946KB) ( )  
    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的提出,启示我们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国家思想。《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的宝贵经验所撰写的政治文献,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国家治理理论资源。从巴黎公社的经验中,马克思找到了替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做了初步的阐释与规定。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通过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关系的重构,完成了从国家统治到社会自治的治理理念的转变。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从市民社会转向其背后的所有制批判,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找到了国家蜕变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所有制根源。《法兰西内战》中的国家治理思想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现代个体自由与人的解放——从《论犹太人问题》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
    李灵婕
    2020, 54 (4):  48-54.  DOI:
    摘要 ( )   PDF(5085KB) ( )  
    在与鲍威尔的论战性文章《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对基督教国家和人权自由关系的论证。通过批判性地吸收了鲍威尔对宗教的理解,马克思将德国的宗教问题理解为现代政治的神学表达,创造性地将这种宗教意识转换到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之中。真正的基督教国家是现代政治国家的完成形式,个人的自由具有纯粹的形式性特征。究其根本,在于现代国家只是完成了的政治解放,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要推动真正的人的自由,实现人的解放。这一思想对中国的国家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利益:争论、共识及超越
    王俊生
    2020, 54 (4):  55-64.  DOI:
    摘要 ( )   PDF(7039KB) ( )  
    东北亚地区是对中国崛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周边次区域,国家利益视角是研究东北亚问题的首要出发点。目前国内学者较少直接讨论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利益,西方学者多从竞争性视角、特别是霸权争夺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基于中国相关重要文件、领导人表态、权威学者观点等,提出了“主权、安全、发展”三位一体的分析视角。以此考察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利益,主要包括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平等参与地区事务、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国民安全、经济发展等。其中,中国利益维护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在体系中地位,为中国主权、安全、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最大牵制因素是美国在该地区的同盟体系。为此,中国应采取积极外交行为,通过建立“中美双领导体制”妥善处理好美国因素,积极整合东北亚地区维护好体系稳定,聚焦发展主动营造战略机遇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现代货币理论学派的就业保障理论及其争论述评
    贾根良,楚珊珊
    2020, 54 (4):  65-75.  DOI:
    摘要 ( )   PDF(7671KB) ( )  
    现代货币理论学派认为,由于主权货币政府不受财政能力的限制,因而通过就业保障计划,可以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达到价格稳定。这一理论最近因传统货币政策的式微和美国民主党左翼力量援引其理论大力倡导和宣传“绿色新政”而引发激烈争论。本文对就业保障理论的现有研究和相关争论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进一步阐发了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兰德尔·瑞根据其就业保障制度和货币制度理论所命名的“劳动力本位制”。本文认为,虽然充分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但就业保障计划在非常时期作为缓和社会尖锐阶级矛盾的非常之举也可以得到有限的实施。而该计划从根本上来说是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就业保障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业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国经济的金融化与“黄马甲运动”的兴起
    武海宝
    2020, 54 (4):  76-87.  DOI:
    摘要 ( )   PDF(8717KB)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应对滞胀危机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以“金融化”为特点的发展模式转型。这种转型在法国具体表现为实体经济萎靡不振、产业空心化、虚拟化和债务化等特点。法国经济的金融化转型带来了普通民众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社会福利被削减、生活日益贫困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黄马甲运动”就是这种社会矛盾积压到一定程度后的总爆发,它是法国经济金融化模式的必然产物。“黄马甲运动”暴露了金融资本统治所造成的社会巨大分裂;暴露了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政策体系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的历史局限,但却没有导向一个左翼的解决方案,而是激发了右翼民粹主义政治的崛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化干预的界定、变量与路径分析
    张北坪,龚安静
    2020, 54 (4):  88-95.  DOI:
    摘要 ( )   PDF(5915KB) ( )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用专章把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进行了深刻阐述,并以此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凸显其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必要的干预手段整合社会意识形态,夯实民族复兴共同的思想基础。从文化干预的界定出发,厘清文化干预的运行机理,探寻文化干预的变量及有效方法,应当成为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治理机制认同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自然科学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功能发挥
    蓝波涛1,陈淑丽2
    2020, 54 (4):  96-103.  DOI:
    摘要 ( )   PDF(6060KB) ( )  
    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挖掘每一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每一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自然科学类课程在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方面,可以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课程属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主体等角度来着手;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针对当前存在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强调知识技能目标忽视价值目标、教师主体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有待加强、教学方式上强调逻辑推演忽视价值引导、教学评价上强调知识技能考核忽视思想价值塑造等问题,可以从建立课程育人团队、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完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解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巴迪欧事件哲学的理论特质——基于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历史性视角的考察
    袁蓓
    2020, 54 (4):  104-112.  DOI:
    摘要 ( )   PDF(6381KB) ( )  
    在反叛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当代语境中,对偶然性、可能性与非一致性等理论特质的共同偏好,使得巴迪欧关于事件的思考与滥觞于胡塞尔的关于现象性的思考具有了内在一致性。不过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由于并未涤除笛卡尔以来近代西方哲学中的主体中心主义,他们对形而上学的颠覆并不彻底。反观巴迪欧,一方面他旨在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中心主义逻辑,同时又避免走向阿尔都塞“无主体”的解构之路,而是突显了主体相对于事件的被建构性,从而与当代法国以马利翁为代表的新现象学运动交相辉映。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正面激励,“事件”在巴迪欧视域中具有颠覆资本逻辑结构化操控的主体解放意蕴,这种历史性理论维度的绽出构成了对现象学的超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