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专稿
    培养符合中国社会治理需要的法治人才——人民教育家高铭暄先生法学教育思想研究
    时延安1,陈冉2
    2020, 54 (2):  5-16.  DOI:
    摘要 ( )   PDF(8317KB) ( )  
    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高铭暄先生被授予“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高铭暄先生法学教育思想既是新中国法学教育思想体系的一个缩影、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当代法学教育继往开来的精神纽带。高铭暄先生的法学教育思想体现了从法学理论体系到法学教育体系的“教学相长”,从知识的传授到高端法治人才的培养,从中国社会治理需要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着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中国在世界法学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出高质量、可持续相承继的“育师”型人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以习近平丝绸之路精神重要论述指引“一带一路”建设
    任贵祥
    2020, 54 (2):  17-24.  DOI:
    摘要 ( )   PDF(6302KB) ( )  
    习近平在倡议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提炼出丝绸之路精神,其内涵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与党的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比较,丝绸之路精神显示出文化底蕴的厚重性、时空地域的广阔性、鲜明的开放包容性、鲜活的原创性时代性等特点。丝绸之路精神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成果和指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升华。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问题的探讨
    倪志安
    2020, 54 (2):  25-32.  DOI:
    摘要 ( )   PDF(5759KB)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是一种“需要—属性”论、“意义—关系”论、“本质—实践”论的价值观,还是一种应该从实践理解价值的相关问题的实践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维度,在考察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念及其局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价值本质论和实践的价值评价论,以期人们通过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阐释的价值观对比,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应该从实践理解价值的相关问题的实践的价值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思考
    刘谦
    2020, 54 (2):  33-39.  DOI:
    摘要 ( )   PDF(5523KB) ( )  
    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对于促进时代新人成长成才、深化和谐社会构建、弘扬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内容、方式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断,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国内外发展实际以及青年学生特点,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积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机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数字经济的反垄断:近期美国反垄断领域争论的启示
    吴汉洪, 王申
    2020, 54 (2):  40-54.  DOI:
    摘要 ( )   PDF(11465KB) ( )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发展给反垄断和竞争政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争论,其中以发生在美国的围绕数字经济反垄断问题展开的“大争论”最引人注目。此次“大争论”以新布兰迪斯派对数字产业巨头和现行反垄断体系的批判为出发点,围绕着新经济的反垄断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再思考。本文从经济、法律、政治三个侧面梳理了此次美国反垄断“大争论”,并对新布兰迪斯派的思想做了回溯和剖析。本文认为,新布兰迪斯派不具备成为数字经济反垄断主流学派的条件,争论背后的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之争仍将持续。但是此次“大争论”以及新布兰迪斯派背后的经济学思想,给我国反垄断事业的发展和整个反垄断事业的进步,都带来了宝贵的思考和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本期专题 世界主义文化理论:身份、价值与秩序
    特邀主持人蔡拓
    2020, 54 (2):  55-55.  DOI:
    摘要 ( )   PDF(448KB) ( )  
    世界主义的文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文化公民身份”为代表的一系列观念进入到社会科学的研究视野。世界主义的文化理论倡导反思、批判,追问制度与秩序的合法性、道德与文化价值的归属,对于自我与他者、特殊与普遍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在关系建构中,世界主义聚焦行为体身份与价值指向,并基于此进行良序的制度设计,乃至构筑具备合法性的世界秩序。“身份”“价值”和“秩序”成为世界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探讨世界主义文化理论为现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
    本期专题的四篇文章中,《全球世界主义秩序理论:吉登斯的世界主义思想探析》对传统的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现代性模式进行了重新审视,吉登斯尝试推动现代性由民族国家的经典维度走向全球世界主义秩序的更高维度。《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中的世界主义文化》提出,边缘与核心的定位、“我”和“他”的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更是在涉及到边疆治理、跨边界治理、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实践中的伦理原点和秩序合法性论据。《平等与大同:近代以来世界主义在中国的生成、流变与价值》讨论了近代中国学者的世界主义理念,在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对世界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再创作伴随着近代国门打开之后即已开始。在“拿来”的基础上结合了中西方文化精髓,实现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在世界主义研究中的初步对话,重新定位处于世界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重新解读中华文化的价值,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套经世致用的秩序方案。《当代西方制度世界主义与文化世界主义辨析》分析了西方思想界最具代表性的世界主义文化理论学者的思想,从制度与文化入手,重新审视经典世界主义关于普遍性规范、政治去国家化、伦理个体主义的相关论断,回归个体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呼唤包容与开放的世界观成为西方思想界世界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点。
    这四篇文章试图从不同维度聚焦世界主义文化理论,展开学术探索,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世界主义秩序理论:吉登斯的世界主义思想探析
    蔡拓,汪家锐
    2020, 54 (2):  56-66.  DOI:
    摘要 ( )   PDF(8307KB) ( )  
    在反思和承接古典社会理论家现代性思想基础上,吉登斯重构现代性理论框架,提出现代性的全球化维度,由此奠定其世界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发展出全球世界主义秩序这一宏大理论图景。全球世界主义秩序理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从社会日常生活和个体的转型、民族国家的重新定位以及全球治理的变革三个层面进行把握。吉登斯的世界主义思想典型地体现了一种“乌托邦现实主义”态度,在今天具有难得的政策启示意义,当然也不可避免存在不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中的世界主义文化
    曹亚斌
    2020, 54 (2):  67-75.  DOI:
    摘要 ( )   PDF(7091KB) ( )  
    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主要包括“我者”与“他者”之间的协调问题,以及“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协调问题这样两个方面。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与世界主义文化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间存在诸多重合之处,事实上也正是这种重合使得边疆社会成为了世界主义文化的生发地之一。当然,由于边疆社会所具有的一系列特质,从而使得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中的世界主义文化在生发方式、承载群体、文化性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特殊性。通过对已有实证研究的总结,本文认为可以将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中的世界主义文化划分为民族型世界主义文化、地域型世界主义文化以及游移型世界主义文化这样三种类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等与大同:近代以来世界主义在中国的生成、流变与价值
    王金良
    2020, 54 (2):  76-83.  DOI:
    摘要 ( )   PDF(6188KB) ( )  
    从晚清到民国,是近代中国政治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这种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知识分子群体之中,酝酿和形成了各种思潮与主义,其中大多是融合中西不同思想的产物,其中包括引介西方理论学说并加以本土化改造而形成的世界主义思想。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等人,致力于改造旧政治体制,以世界主义为依据重建新的社会理想和新的政治秩序。近代中国世界主义思想包含了如何挽救国家危亡、如何认识和处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理想秩序等内容。归纳来看,平等与大同是中国世界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能够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价值理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西方制度世界主义与文化世界主义辨析
    王宏岳
    2020, 54 (2):  84-94.  DOI:
    摘要 ( )   PDF(8600KB) ( )  
    制度和文化世界主义具备内在关联,它们都倡导和关注个体及人类的共同利益与价值。作为当代西方世界主义的两种研究类别,制度和文化世界主义呈现出了各自独有的哲学渊源、核心倡议和生成路径。在哲学渊源上,制度世界主义吸收了斯多葛学派的精髓,而文化世界主义则在某种程度上倒向了犬儒主义。在核心倡议上,制度世界主义关注民族国家的解构与重组,并希望打造多层次全球治理体系与全球新秩序,而文化世界主义则更加关注个体的文化选择、多元文化并存以及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在生成路径上,欧洲一体化的成功、现代性的反思以及新制度主义的崛起构成了制度世界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基础,而文化世界主义则是在移民和文化公民身份理论的作用下迎来了复兴的契机。尽管如此,制度和文化世界主义却在实现个体价值关怀、塑造全球文化与全球秩序方面保持了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新中国70年来政治经济学教材体系改革的脉络、困境与出路
    白千文1,景维民2
    2020, 54 (2):  105-112.  DOI:
    摘要 ( )   PDF(7613KB) ( )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学教材体系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的改革主要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沿袭二分法的改革;另一条是贯通二分法的改革。虽然贯通二分法的改革更具有革命性,但是这一改革需要改变政治经济学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对象,易造成对《资本论》逻辑的破坏,所以并不可取。而沿袭二分法的改革到目前为止亦非尽善尽美,它在破解传统二分法的“两张皮”问题上不够彻底,需进一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综合考虑,在沿袭二分法的基础上补充计划经济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改革方案,如果在政治经济学两大部分,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补充计划经济,就可以围绕市场经济构建“否定—否定之否定—包含否定之肯定”的结构框架,进而完善政治经济学教材的体系结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卢梭论平等与财产的限度——兼论一种基于马克思视角的可能性批判
    司晓静
    2020, 54 (2):  105-112.  DOI:
    摘要 ( )   PDF(6250KB) ( )  
    卢梭的私有财产理论以自由和平等的实现为基本导向。围绕这一导向,卢梭既批判私有财产在“坏政府”下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又从根本上肯定私有财产是公民自由和平等的基石。在卢梭看来,要想实现其积极作用,私有财产必须在公意的指导下与公共福利相一致。以此为原则,卢梭意义上的私有财产的合理性界限在于:一方面,每个公民都拥有充足的私有财产,以维持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另一方面,私有财产的占有应处于相对平等但却并非绝对平均的状态。从马克思的视角来看,卢梭的私有财产理论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内容和方法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