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逻辑框架与建设路径研究
    马艳,李俊,张思扬
    2019, 53 (5):  5-13.  DOI:
    摘要 ( )   PDF(6162KB)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本文旨在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出发,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进行系统化、动态化和立体化的剖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逻辑框架分为横纵两个维度,从横向来看,包含现代化生产体系、现代化交换体系、现代化分配体系和现代化消费体系四个维度;从纵向来看,包含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所构成的核心逻辑体系、绿色生态体系、开放体系、政策体系四个层次,横纵维度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逻辑框架。基于这一框架,文章提出了构建智能化生产体系、网络化交换体系、公平化分配体系、共享化消费体系、共赢化开放体系、和谐化生态体系以及有效化政策体系等七个方面的实践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速经济增长会自动消减贫困吗?——新中国成立70年取得的减贫效果评价
    孙咏梅,秦蒙
    2019, 53 (5):  14-25.  DOI:
    摘要 ( )   PDF(9650KB) (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高增长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减贫成就,为世界扶贫开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与高速经济增长相比,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还有一定数量的剩余贫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我国贫困发生率的下降率正在不断降低,贫富差距在加大,剩余贫困人口的减贫任务极其艰巨。面对新的形势,“滴漏经济学”等西方理论所推崇的高增长可以自动消减贫困的理论缺乏科学的解释力,依靠高增长的“涓滴效应”难以使穷人共享高增长的成果。因此,尽管理论上讲,高速经济增长具有减贫效应,但高速度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自动消减贫困,只有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等方式推进“利贫式经济增长”,变高速度增长为高质量增长,才能从根本上消减贫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当代重要性再考察
    张文喜
    2019, 53 (5):  26-36.  DOI:
    摘要 ( )   PDF(7233KB) ( )  
    学者们在论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题时,很少涉及马克思与黑格尔遗产、与费尔巴哈的根本差异问题。针对文本上的明显事实,《〈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于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重要性,至今仍未得到充分确立。在学者们满足于宣布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之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新哲学,被慢慢地排除在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一部分之外,当文献学的意见开始变化,而越来越多的批评家想在这里读出马克思的某种哲学遗嘱的时候,学者们如果想要对它们进行严肃的研究,就不得不打破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独立思想的长久遮蔽。在马克思并不拥有一个具有先验哲学伦理体系时,他却能够如此广泛而不费力地对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进行批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马克思诠释历史的新视域
    夏巍
    2019, 53 (5):  37-43.  DOI:
    摘要 ( )   PDF(4986KB) ( )  
    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必须破除对它的知性解读,澄清它与以往历史研究的本源差异。历史性是事物在历史中存在的特性,历史事实是否具有真实性、客观性问题寓于历史性问题中。黑格尔以理性精神的辩证法领会历史性,马克思对历史性的探讨转化为对历史事物真实起源的发现,坚持自然和历史相统一,历史研究根基在“现实的自然界”,它是一切科学的源始出生地。马克思在感性劳动及其建构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现实生活”这一存在中指认出历史性,开启了诠释历史的历史存在论新视域。历史唯物主义是规定新知识性质、原则及方法的思想视域,作为历史科学的雏形,它敞开了通向新知识的正确路径,科学性是其最本质特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美德伦理思想探赜
    符海平
    2019, 53 (5):  44-52.  DOI:
    摘要 ( )   PDF(5992KB) ( )  
    以艾伦·伍德为代表的英美分析学者断言马克思理论缺乏道德基础。然而,从实存论路向去考察马克思的理论,我们可以揭示出马克思理论蕴含丰富的美德伦理意蕴。对马克思而言,人的本真性的实存就是追求一种内在超越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美德生存。作为合目的性行为,美德生存不仅是克服资本主义异化生存境遇的根本途径,而且是人之为人的本真生存状态。马克思伦理理想的建构与亚里士多德奠基于美德的实践哲学之传统具有某种历史的、文化的、逻辑的内在联系。但是,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把亚氏德性论范式拓展到人的实践生活的整个领域,马克思的伦理德性论是以包括工人阶级在内全体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为其理论旨趣,因而更具现实性和时代超越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政府在推进军民融合和国家科技创新中的资源创造作用——以美国为例
    贾利军, 陈恒
    2019, 53 (5):  53-62.  DOI:
    摘要 ( )   PDF(6956KB) ( )  
    政府主导科技创新的历史事实集中体现在军民融合的进程之中,这种事实揭示了政府作用旨在于推动资源创造,而非主流经济学所谓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本文通过考察美国20世纪军民融合的历史经验认为,军民融合本质上是由政府主导的国家科技创新模式,政府通过一系列灵活的规则和制度设计,有效地促进了新科技的涌现与扩散。科技创新本质上是资源创造而非资源配置,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重新考察政府作用,可以超越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从而从资源创造的视角扩展对政府的认知。因此,本文尝试用动态的、历史的方法考察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内涵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含义
    房乐宪,殷佳章
    2019, 53 (5):  63-71.  DOI:
    摘要 ( )   PDF(6539KB) ( )  
    近年来欧盟特别重视与亚洲的紧密联通与合作。2018年9月,欧盟委员会发布《连接欧洲和亚洲——对欧盟战略的设想》,明确阐述了欧盟今后加强同亚洲国家间紧密联系、进而实现欧亚互联互通的行动愿景,并提出了实现欧亚互联互通的三大组成部分:建立欧亚间高效联通,建立可持续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以及保证可持续性互联互通投资的数量与质量。本文简要阐析欧盟出台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的主要动因和蕴含的原则理念,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其核心政策框架及其内涵,并分析其对中欧关系的潜在含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身份、现代化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雷建锋
    2019, 53 (5):  72-80.  DOI:
    摘要 ( )   PDF(6609KB) ( )  
    国家身份是关于国家独特性的表述,在与其他国家的互动中形成和变更,它决定国家根本任务并塑造其对外行为。国家因身份不同而对外行为各异。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是当代中国最根本的国家身份,决定了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的根本任务。国家身份与现代化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性质与品格:独立自主、和平友好、追求道德权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
    连文妹,沈成飞
    2019, 53 (5):  81-87.  DOI:
    摘要 ( )   PDF(5411KB) ( )  
    使命型政党特质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属性,它涵括理论的渊源、历史的追因和未来的指向。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生成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阶段性历史任务的完成是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成熟的历史逻辑和发展自信;未来责任的承担是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升华的人本属性和价值归依。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以贯之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将其历史使命实现的历史,也是一以贯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学说的奋斗史,这一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与西方政党存在本质区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间维度
    李辉
    2019, 53 (5):  88-95.  DOI:
    摘要 ( )   PDF(6133KB) ( )  
    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准确把握“时、度、效”离不开对时间的研究。其中,对社会时间、成长时间和教育时间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要时间视域。此外,时间和空间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中介和环境的基本状态,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方法、途径等因素,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为必要与可能。在时间空间化和空间时间化的大背景下,时间资源建设和空间资源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从时间视域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胜于言:论劳动教育对立德树人的功能支撑
    李珂
    2019, 53 (5):  96-103.  DOI:
    摘要 ( )   PDF(5981KB) ( )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作为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实践性导向,有利于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为其他四育奠定基础。就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而言,劳动教育可以在梦想实现、价值引领、实践育人、以文化人四个维度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支撑;从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针来看,可以通过道德素养与日常实践结合、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创业就业与价值实现结合、锤炼品格与艰苦锻炼结合等机制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培育劳动情感,提升专业技能,涵养劳动品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评功利主义的代际正义理论
    高景柱
    2019, 53 (5):  104-112.  DOI:
    摘要 ( )   PDF(6195KB) ( )  
    代际正义理论是当代政治哲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其中功利主义是分析代际正义理论的重要视角之一。功利主义的“不偏不倚”和“时间中立”理念中体现出来的平等主义底色,为人们分析代际正义理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然而,无论侧重于“总体效用”的总体功利主义,抑或聚焦“平均效用”的平均功利主义,对代际正义理论的解释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功利主义的代际正义理论面临着一种两难困境。它既可能无法容纳人们所必须担负的一些特殊义务,又可能对未来世代的利益进行不合理地“折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