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诚信价值观建设变迁探析——基于央视春晚小品的分析
    冯秀军,杨中英
    2019, 53 (3):  5-13.  DOI:
    摘要 ( )   PDF(6889KB) ( )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央视春晚,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被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全景缩影”。春晚小品既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艺术化、生活化展示我国价值观建设的风向标。本文基于诚信主题春晚小品的价值分析,从中管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诚信价值观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探析不同时期诚信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利益协调为根本加强信用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文化、养成内生的个体诚信自觉等新时代诚信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中国道路
    唐爱军
    2019, 53 (3):  14-22.  DOI:
    摘要 ( )   PDF(6294KB) ( )  
    阐释好中国道路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学术任务。尽管学界已有诸多的解释方法,但基本缺少了唯物史观视域的关照。只有立足唯物史观,方能正确地解释中国道路,避免陷入“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的陷阱。中国道路的唯物史观的审视,至少涉及三个重要主题:一是基于“发达社会主义观”和“发展中社会主义观”的有效区分,把握中国道路的现代化主题;二是基于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逻辑,揭示中国道路要遵循以工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规律;三是基于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理论,阐释中国道路之新现代性的独特性质。只有如此的解读,中国道路才能展示出“历史的本质性向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再论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性质”
    林锋
    2019, 53 (3):  23-28.  DOI:
    摘要 ( )   PDF(4242KB) ( )  
    澄清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与“人类学”的真实关系,正确界定笔记的“研究性质”,对于深刻认识笔记的思想主题及晚年马克思的学术志趣、学术贡献,有着重大的意义。晚年马克思在其“人类学笔记”中所从事的学术研究,不应定性为实证科学、经验科学性质的“人类学研究”,而应界定为一种唯物史观色彩的“历史哲学研究”。笔记是为了配合晚年马克思一个重要的唯物史观“创新计划”而作的。晚年马克思并不是像摩尔根等人类学家那样去从事什么实证科学色彩的“人类学研究”,而是试图利用当时世界人类学的最新科学成果,创造性地发展唯物史观,系统地探索唯物史观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理论。澄清这一点,有助于还原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真相,深刻理解“人类学笔记”的主题、主旨及晚年马克思学术探索的实质,驳斥西方学界有关“两个马克思”对立的观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产党宣言》中阶级斗争理论的两种阐释路向与反思
    张当
    2019, 53 (3):  29-37.  DOI:
    摘要 ( )   PDF(6723KB) ( )  
    “阶级”一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梳理阶级斗争的历史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不仅促进了无产阶级自身的确证,而且也推动了无产阶级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的革命实践活动。然而,由于“阶级”在不同社会语境中发生了转变,导致后人对此概念形成了两种阐释路向:一种是“改良论”的路向,另一种是“革命论”的路向。这两条路向虽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但都较为片面地理解了《宣言》中的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述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社会基础上,而脱离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认识,是导致阶级斗争理论被弱化、淡化的关键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试论新型政党制度之“新”:比较政党制度视角下的分析
    杨德山
    2019, 53 (3):  38-46.  DOI:
    摘要 ( )   PDF(6141KB) ( )  
    从比较政党制度视角分析,作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之“新”表现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相比,它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坚持政党本质属性的“阶级性”,基本特征的“历史性”,文化支撑的“包容性”;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相比,它既不同于十月革命后俄国出现的合法竞争型的“多党制”,也不同于有些社会主义国家形式上的“多党制”,而是一种在实际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非竞争型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制度;与中国近代史上其他政党制度选择相比,民初照搬西方“多党制”(或想象“两党制”),以及国民党推行“一党专政”制度均告失败的事实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最适合中国国情。这一制度施行70年,依然生机勃勃,成为世界政党制度中的全新类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野下资本主义社会创新悖论
    胡立法
    2019, 53 (3):  47-55.  DOI:
    摘要 ( )   PDF(6657KB) (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广大劳动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创新主体,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创新却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创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思想物质基础、提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但创新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的创新增加了资本家财富,但却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贫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创新无法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社会主义必将替代资本主义;而且也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机器异化和人的异化现象,使工人真正能支配自己创造的自由时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全球公域治理
    杨昊
    2019, 53 (3):  56-65.  DOI:
    摘要 ( )   PDF(6802KB) ( )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社会对全球公域进行探索和开发的历史动力,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一般规律在地球表面空间的反映。现有全球公域治理机制是国家在资本扩张本能的推动下,在生产力的限定范围内,以及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结构压力下达成妥协的结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落实为全球公域治理的上层建筑时,需观照作用在全球公域上的生产方式这一物质基础的转变,通过强调共有性使用价值以推动其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空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以改革开放初期为考察
    何伟
    2019, 53 (3):  66-74.  DOI:
    摘要 ( )   PDF(6799KB) ( )  
    文化与外交关系密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外交思想和行为的哲学渊源。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思想及其话语体系构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了当时中国的道路观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处世观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交往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回溯历史,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之间的逻辑关联,有助于新时代中国充分发掘和转化传统文化资源,完善自身外交话语体系,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外交新理念和新实践,推动世界话语的多元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现代货币理论的财政赤字观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谬误
    贾根良,兰无双
    2019, 53 (3):  75-85.  DOI:
    摘要 ( )   PDF(7934KB) ( )  
    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财政刺激带来了巨大的政府赤字和债务规模,当前西方国家的政治精英和主流宏观经济学对于财政赤字的反对浪潮依赖于存在严重缺陷的经济理论和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本文以公共财政的货币原理重新审视了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有关政府财政赤字的一些关键性理论观点,对其有关政府预算约束、赤字开支的挤出效应以及债务货币化的通胀效应等谬误进行了反驳,认为主权货币制度之下的主权政府不存在预算约束问题,政府赤字开支挤入了私人投资并且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联系,政府赤字开支有利于提升国民收入并降低对于国外经济的依附。我国应该坚决拒绝新自由主义的政策药方,并按照政府的公共目的确立符合现代经济特征和国家利益的财政赤字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利益阐释困境的突围与达成
    张方华
    2019, 53 (3):  86-94.  DOI:
    摘要 ( )   PDF(6130KB) ( )  
    西方语境中的公共利益通常有伦理说、虚无说、过程说和共识说四种阐释方法,观点各异,甚至相悖,这实际上是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共和主义三大流派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自由主义强调私人利益,社群主义主张公共利益,而将宪政观念引入共和主义的现代宪政共和主义介于两者之间,寻求两者之间的均衡。理想型的宪政体制和法治秩序要求既要维护作为共同善的公共利益,又要切实保障公民的私人利益。民主、法治和美德构成了宪政共和主义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统一,共同呈现出一幅宪政共和的完整图景,在很大程度上将是公共利益阐释困境突围后的归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利用国际性慕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探析
    赵紫玉
    2019, 53 (3):  95-104.  DOI:
    摘要 ( )   PDF(7092KB) ( )  
    近年来,慕课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为各国塑造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个新的隐形场域。当前,中国已有数所高校在Coursera、edX等国际性慕课平台上,推出了70余门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包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课程、旗帜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汉语教学三大类,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但这些课程面临着内部先天不足和外部西方强势话语的挑战,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国际性慕课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中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作为“具体”的总体——论雷蒙德·威廉斯对霸权概念的重新解读
    刘娟
    2019, 53 (3):  105-112.  DOI:
    摘要 ( )   PDF(5621KB) ( )  
    通过重新解读葛兰西的霸权概念,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者雷蒙德·威廉斯在其思想发展后期致力于实现研究范式的“西马化”。这种解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霸权概念既涵盖又超越传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概念,它旨在表明一种意义和价值的生产总是同社会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密切相关;第二,任何一种实际存在的霸权总是一种“具体”的总体,是多方力量构成的现实复合体,又因矛盾双方的不同链接而呈现总体化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