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资本论》方法的当代意义
    吴晓明
    2018, 52 (7):  5-11.  DOI:
    摘要 ( 196 )   PDF(5006KB) ( 446 )  
    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意义首先是方法论性质的,而《资本论》无疑最为系统而深入地展现出马克思方法的本质特征。作为辩证法,《资本论》方法首先表现为历史的观点或历史批判的方法。由于历史进程是通过特定的实体性内容展开并具体化的,所以辩证法不可能是任何一种意义上的形式方法。《资本论》方法的本体论基础是“实在主体”(即既定社会)的自我活动,正是这一基础拒绝各种形式的“外部反思”,而要求面向既定社会的自我活动,并由之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之中。因此,这一方法在有助于把握当代世界之本质的同时,将从整体上极大地推进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有效的社会合作何以愈益离不开社会公正——论社会公正与社会合作的关系
    吴忠民
    2018, 52 (7):  12-21.  DOI:
    摘要 ( 155 )   PDF(7160KB) ( 625 )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合作呈现出一种愈益加深的趋势。有效的社会合作与社会公正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有效的社会合作能否顺利、可持续地进行,关键取决于社会合作各方在三个方面具体状况如何,即:社会合作各方在微观层面上(初次分配领域)利益获得的具体状况、宏观层面上(再分配领域)利益平衡的具体状况以及总体上利益保障的具体状况如何。而社会合作这三个关键方面具体状况如何,均愈益取决于社会合作各方在这三个方面是否以社会公正为遵循。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迫需提升就业质量
    丁守海,吴迪,张鹤
    2018, 52 (7):  22-32.  DOI:
    摘要 ( 146 )   PDF(8412KB) ( 334 )  
    中国目前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产业升级是核心,它需要消费和人力资本的两轮驱动,前者从需求端,后者从供给端为结构转型提供支撑。低质量就业会同时削弱这两轮驱动力,它既会制约消费扩张,更会遏制人力资本再生产,形成低就业质量—低人力资本的恶性循环。当前中国低就业质量已构成就业的主要矛盾,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大大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构以提升就业质量为目的,以积极就业政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制后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现状、问题与协调治理路径
    刘洋
    2018, 52 (7):  33-43.  DOI:
    摘要 ( 153 )   PDF(8510KB) ( 370 )  
    对于现阶段已经完成改制工作的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劳动关系正从利益冲突型向利益依附型转变,主要体现为当前国有企业相对稳定的就业环境、相对高额的薪酬福利待遇,以及劳动冲突的低发性。针对现有用工制度不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公平、工资收入差距扩大加剧工人阶级群体分化,以及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劳动关系协调治理的引导作用这三个引发现阶段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紧张的主要问题,建立国有企业管理层、劳动者与政府部门三方利益平衡机制以实现劳动关系各方力量对比的均衡,是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构的基本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布洛赫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关系*
    李博
    2018, 52 (7):  44-51.  DOI:
    摘要 ( 240 )   PDF(6393KB) ( 340 )  
    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不同,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思想并非水火不容。布洛赫以“尚未”存在论为基础,通过扩展乌托邦概念的内涵,发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思想在指向未来的超越维度上的内在一致性,进而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主体要素及其理想的“客观—现实可能性”中介,最终使马克思主义与抽象乌托邦相区别,明确了它的“具体的乌托邦”的理论特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后马克思主义者的乌托邦——艾伦·伍德“新社会主义”批判*
    罗理章1,李夏洁2
    2018, 52 (7):  52-58.  DOI:
    摘要 ( 228 )   PDF(5584KB) ( 358 )  
    艾伦·伍德是当今英语国家中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她在《新社会主义》一书中指出,所谓20世纪的“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已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修正。伍德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出发,对NTS的“阶级退场”理论、“激进民主”和“自由民主”理论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她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又做到了从现实问题出发,在实践中发展经典理论,但也存在未能提供具体方案和缺少系统的批判等不足之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区域公共产品供给视阈下的东北亚海上安全合作困境
    李国选1,严双伍2
    2018, 52 (7):  59-67.  DOI:
    摘要 ( 165 )   PDF(6876KB) ( 524 )  
    地区安全是东北亚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核心是海上安全。当下,东北亚海上安全合作程度还不能满足地区安全保障的基本需求,陷入结构、功能和进程三重困境。区域公共产品对东北亚海上安全合作有重大价值,能够把各国注意力从海洋争端转移到海上安全合作上,在生产、供给和消费区域公共产品过程中逐渐生成区域认同,并深化与美国的制度化海上安全合作。东北亚海上安全合作困境必将在区域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中得到破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互联网的二重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张瑜
    2018, 52 (7):  68-75.  DOI:
    摘要 ( 188 )   PDF(6052KB) ( 561 )  
    互联网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技术,同时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互联网的二重性建构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向度。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是要把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前沿,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中,可以分为以教育内容为中心、以网络载体为中心、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三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主体交往实践的视角,结合各类网络场域的特点,全面认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在研究和把握网络社会环境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样态的网络自我及其认同困境
    谢玉进,胡树祥
    2018, 52 (7):  76-84.  DOI:
    摘要 ( 221 )   PDF(7240KB) ( 661 )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也改变了自我的存在样态,出现了网络自我的新样态。网络自我是由多样自我、流变自我、异化自我和种种假我组成的多样态的自我,它既实现了自我在网络时代的极大拓展,也带来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困境,使得人们必须直面多样自我的同一问题、流变自我的稳定问题、异化自我的矫正问题、种种假我的规避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多元化时代如何构建政治秩序——基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比较分析
    庞金友1,汤彬2
    2018, 52 (7):  85-94.  DOI:
    摘要 ( 202 )   PDF(7301KB) ( 631 )  
    如何在多元化时代构建和维系政治秩序,尤其是如何处理“多元”与“一元”的关系,是当代政治哲学的重要议题。卡尔·施米特提出“主权决断论”,主张以政治领域统领其他领域,以政治决断确保民主制度的同质性,从而抑制多元化对政治统一体的侵蚀。约翰·罗尔斯提出“重叠共识论”,主张在理性多元论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实现重叠共识,以正义理念统辖政治秩序,从而促成“多元”与“一元”的调和。尚塔尔·墨菲则提出“多元竞争论”,主张通过政治共同体内部的紧张和冲突来实现民主价值,借助多元抗争实现均衡、妥协基础上的政治共识。这三种方案代表着当代西方最具典型意义的政治秩序建构路径,几乎穷尽了自由主义所能提供的可能路径,更凸显出多元化社会政治秩序建构的复杂与艰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语境下的“锐实力”概念解读及应对
    王新影
    2018, 52 (7):  95-102.  DOI:
    摘要 ( 255 )   PDF(5751KB) ( 315 )  
    “锐实力”是西方媒体和学界近期提出的一个专门描述中国和俄罗斯等所谓“威权国家”力量形态的新概念,具有极强烈的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色彩。该概念是在当前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深入解读西方语境下的“锐实力”概念,有助于深刻认识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霸权,并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有更加准确的理解。战略层面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理念层面积极构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体系,实践层面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锐实力”论调的有力应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危机以来国外左翼学者对市场经济的新思考及其启示
    刘明明
    2018, 52 (7):  103-109.  DOI:
    摘要 ( 152 )   PDF(5349KB) ( 349 )  
    作为21世纪的标志性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冲击着国外学界对市场经济的传统认识。通过分析国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四点判断:一是金融危机彻底暴露了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周期性,表明自由放任市场的终结;二是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是零和博弈,国家并不像新自由主义者宣称的那样是经济繁荣的障碍;三是市场经济追逐利润最大化和为少数人服务的特征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民主的实施和效果;四是市场经济是中性的调节工具,它可以与其他社会结构结合,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国外左翼学者的观点可以为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何虎生1,李文苓2
    2018, 52 (7):  110-112.  DOI:
    摘要 ( 123 )   PDF(2236KB) ( 699 )  
    2018年4月1415日,“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研讨会”在重庆大学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分中心联合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教学与研究》编辑部、重庆大学期刊社编辑部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旭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欧阳淞作主旨演讲,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教授王炳林等9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来自国防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60多个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紧扣新时代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党史党建学科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畅所欲言并积极献智献策。
    一、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重要使命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应致力于为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理论武装和实践指导。有专家提出,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亟须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工作。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因此,学习党史、国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显著。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郑重提出并认真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在党的建设领域采取了许多新措施,取得了许多新突破,建立了许多新制度,形成了许多新理论,也亟待进行总结、研究、学习、宣传。因此,新时代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理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要发挥对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总要求的积极作用。
    此外,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为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布置了重要任务。他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此,“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地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地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显然,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从属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据此,有专家指出,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使命还包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历史主流,进而坚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二、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的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大多强调,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应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大力提高其建设水平。围绕这一问题,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其一,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党建思想为指导,以确保党史党建研究拥有正确的方向、充足的动力和为大局所需要的研究成果。在此前提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高校的党建学科体系建设还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普遍原则和目标要求。高校可以充分借鉴党校系统办好党建学科的成功经验,但最终要明确自身党建学科体系建设、特别是教材建设的主攻方向,当务之急是抓紧建立党建学科的核心课程——“党建学概论”,要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其二,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应认真落实习近平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中关于“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理念,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到“一突出”“两跟进”。即:进一步突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段的党史党建研究,及时跟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决策部署,及时跟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理论发展,总结党的建设的最新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其三,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尤其是其中提到的“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对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依据这一原则,需要党史党建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主题及时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办法。
    此外,还有不少专家指出,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需要真正有效的方法论加以引领,要以学科建设的学术性为基础。例如,原则性方法论有历史主义方法、阶级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矛盾分析法,具体研究方法有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口述史学法、逆向考察法、田野调查法,等等。
    三、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
    重点难点与发展方向 
    与会专家学者秉持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学术敏感度,就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与发展方向,展开了积极讨论,作出了重要探索。
    其一,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有专家提出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建设首先应牢固树立姓“马”、姓“党”的观念和原则。无论是学科专业建设,抑或问题研究,还是教学人才培养,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新时代党建学科建设,首先应认清和把握该学科的本质特征和鲜明特点。党建学科的学科属性姓“马”,一方面是因为其目前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另一方面则在于其主要任务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导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目的是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学术借鉴、人才支持。党建学科的学科属性姓“党”,因为其研究对象主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研究内容是如何通过党的建设来保持其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研究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服务,为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服务。作为一门科学,新时代党建学科建设,既要遵循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不能游离于学科和学术之外,也要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其二,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重点难点与发展方向问题。有专家提议应加强改革开放史研究,使之成为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重点之一。这是因为,从时间来看,改革开放时期已经占到当代史的很大一部分;而更主要的是,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性。例如,在改革开放史研究中,有两个“中国之谜”受到国外学界广泛关注:其一,中国何以成功地从计划经济体制“平滑地”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这是没有先例的;其二,有哪些因素促使中国实现持续4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这就需要党史党建学者给予科学解答。为此专家建议,要加强改革开放以来的史料发掘、资料搜集,除“结果文献”之外,更要注意“过程文献”的解读;除宏观研究外,还应多进行区域性研究、个案研究;除党史党建学科外,还应注重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的储备。此外,也有专家提出要加强对“政治生态”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建思想对新时代党建的指导意义研究,以及习近平边疆治理方略研究,等等。
    此外,在历史问题方面,专家们认为,党史学科可以拓展的领域有中共成立初期与北洋政府之间的关系,等等;在现实问题方面,十九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问题,既引发了党史学科的历史分期和话语建构问题,也需要党史学科进一步回答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发展中国家发展以及解决人类问题的意义。
    四、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的体制机制创新
    与学科协同建设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和学科协同建设。
    其一,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专家提出,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整合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三家单位的职责,将有利于党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党史工作讲究史论结合,党史部门虽然对史料比较熟悉,但在理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后二者的加入能帮助党史研究取得新的建树和新的提高。正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所诠释的,这将有利于“统筹党史研究、文献编辑和著作编译资源力量,构建党的理论研究综合体系,促进党的理论研究和党的实践研究相结合,打造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高端平台”,从而加强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此外,专家也提议应尽快加强党史党建学科的人才培养和高端智库建设。要在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支持下,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来组建新生的党建学科。
    其二,学科协同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当前一些学科存在“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自身建设,又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还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从而发挥学科之间协同建设的优势。对此,专家们表示深受启发。有专家指出,应首先把握好党史与党建两个学科的关系。原本关系十分密切的二者,目前分属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两个不同的一级学科,如何保证二者协调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此外,还应把握好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可能会出现的交叉重叠问题,也即厘清这些二级学科之间的边界。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党史党建学科本身也能提炼出很多富有价值的理论或史实,来很好地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的建设。另外,还有专家提出,要充分发挥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哲学等其他学科与党史党建学科协同建设的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