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政治经济学前沿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逆不平等性”分析
    马艳,李俊
    2018, 52 (2):  5-12.  DOI:
    摘要 ( 1013 )   PDF(6205KB) ( 213 )  
    我国在“逆全球化”浪潮此消彼长的背景下,提出并积极践行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带一路”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遭受了国际社会诸如“中国在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种种质疑。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国际不平等理论及其新发展的“国际交融不平等”理论出发,提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矛盾是国家间发展的不平等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出路不应是“逆全球化”,而应是“顺应全球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大抵抗、限制、约束全球的“不平等性”问题,即“逆不平等性”的力度。本文认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顺应全球化”的重要举措,也担负着“逆不平等性”的历史使命,这也是解决全球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经济学新发展观的伟大实践
    姜少敏
    2018, 52 (2):  13-21.  DOI:
    摘要 ( 815 )   PDF(6389KB) ( 328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这些国家大小不同,资源禀赋、宗教文化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寻求发展实现现代化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共同愿望。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许多国家和地区仍面临人民收入水平低下、贫困人口众多、经济失衡、在国际生产和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等诸多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它提出的互利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既是发展经济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新的发展观的一次伟大实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变迁成因及启示
    邱吉1,朱舒坤2
    2018, 52 (2):  22-33.  DOI:
    摘要 ( 817 )   PDF(9291KB) ( 285 )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从古至今,它经历了从“儒家为主,道佛为辅”到“马克思主义为主、传统价值为根、西方价值为辅”的漫长演化过程,受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制度、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四大因素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需要在思想观念上定位好社会主要矛盾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在格局上处理好主流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关系、在节奏上把握好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关系、在实践上协调好制度保障与宣传途径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及其创新发展*
    李东坡
    2018, 52 (2):  34-42.  DOI:
    摘要 ( 960 )   PDF(7184KB) ( 470 )  
    在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性、走向现代化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多元化存在、多样式构成、多层次互动、涌现性特征、非线性运行和非平衡发展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容易引发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导致冲突性、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导致矛盾性、教育内容的理性化导致工具性、教育手段的碎片化导致离散性、教育模式的简单化导致内耗性等现实问题。基于复杂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的基本理解,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现实问题,必须以建构开放态、强化整体性、注重协同性、突出主体性、直面发展性等为手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创新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br#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研究
    保建云
    2018, 52 (2):  43-49.  DOI:
    摘要 ( 806 )   PDF(5650KB) ( 709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动因在于为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提供机会,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破除对西方国家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的盲目崇拜,为国际合作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目标涉及理论分享与共享、理论国际化竞争、理论吸引力、理论话语权、制度创新与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离不开模式竞争与理论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现代国际传播工具与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常态化机制构建和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机构的构建甚为必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公共外交
    唐小松
    2018, 52 (2):  50-58.  DOI:
    摘要 ( 920 )   PDF(7216KB) ( 348 )  
    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公共外交,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建立中亚国家对中国的信心和信任、改善中亚国家对中国的感知和印象、加强对中亚公共外交的重视和投入等阶段性特点。因中亚国家的重要地缘战略价值、美俄等大国在中亚地区的角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诸多共同利益等因素,中国有必要加强对中亚国家的公共外交,针对中亚国家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借鉴美俄等大国经验、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和“西进战略”的推进,有效、有序开展对中亚国家的公共外交,提升双边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多元冲突及其协调
    柳建文
    2018, 52 (2):  59-67.  DOI:
    摘要 ( 213 )   PDF(6769KB) ( 1106 )  
    中国近年出台了多种类型的区域规划,区域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包括行政区、地域经济区、功能经济区、主体功能区等。与传统的东、中、西三大地域板块的划分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导致的区域矛盾相比,当前中国的区域冲突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域经济区之间、功能经济区之间、行政区与地域经济区、行政区与功能经济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与行政区的利益冲突等。为协调各类区域和规划之间的关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等“串联式”区域发展规划,需要加强区域“中间组织”和协调机构建设、启动区域性立法、适度调整行政区划以及推动区域政策的精细化和区域决策的民主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劳动挤压与利润率复苏——兼论全球化金融化的新自由主义积累体制
    鲁保林
    2018, 52 (2):  68-77.  DOI:
    摘要 ( 217 )   PDF(7850KB) ( 372 )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体经济盈利性投资机会日渐稀缺,垄断资本在新自由主义旗帜的“庇护”下重构积累的方式:借助金融化对经济关系进行全面渗透,借助全球化向更广区域扩张,进而形成了全球化金融化的新自由主义积累体制。由此,资本毛细血管不仅可以汲取全球生产的剩余价值,而且可以渗透至经济、社会以及政治运行的各个环节,全方位榨取资源和剩余价值。全球化、金融化与新自由主义对全球劳工构成了三重挤压。这套积累体制固然有利于增强资本权力,刺激利润率复苏,但也造成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和激化。全球化金融化积累体制重塑了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国际分工,资本过剩的表现形式因此变得更为复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与管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政策变迁:历程、原因与趋势——基于间断—均衡理论的视角
    魏娜,缪燕子
    2018, 52 (2):  78-85.  DOI:
    摘要 ( 731 )   PDF(6512KB) ( 344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救助政策发展呈现出间断—均衡模型的非线性变迁特征。在跨度近七十年的变迁中,社会救助出现了三次政策剧变的间断期。根据间断—均衡理论中对政策变迁制度—价值的归因分析,本文结合我国国情与社会救助政策变迁历程对该分析框架进行了修正。以我国社会救助政策自上而下强制型变迁的整体特征为前提,意识形态、执政者价值选择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引发间断性变迁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政策形象与政策场域之间的强化或冲突,造成了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均衡期与间断期。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政策变迁历程、分析变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社会救助政策发展趋势的构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比较研究*
    韩兆柱1,翟文康2
    2018, 52 (2):  86-96.  DOI:
    摘要 ( 944 )   PDF(8085KB) ( 270 )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包括新公共服务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数字治理理论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五大理论之间相生而非相克、互补而非对立。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相互之间进行比较,五大前沿理论之间在产生背景、理论基础、核心理念、人性假设、政府角色、治理目标、组织结构、价值取向等方面既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一种前沿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须具备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问题导向、适应时代背景、既继承又批判的特质。最后从组织结构、政府角色、治理方式、治理目标、价值取向等方面启示我国公共治理作出变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国外学界关于马克思工艺学思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史、思想史的考察
    张福公
    2018, 52 (2):  97-106.  DOI:
    摘要 ( 704 )   PDF(7947KB) ( 940 )  
    国外学界关于马克思工艺学思想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20世纪80年以前苏联学者的原理式诠释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本主义解读,其次是八九十年代马克思工艺学文献的编辑出版与初步研究,最后是新世纪以来马克思工艺学思想研究的理论推进与多元发展。这些研究一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撑和理论视域,另一方面则缺乏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体系。因此,借鉴国外理论资源,立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想精髓来重新发掘马克思的工艺学思想资源便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理论课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方法论研究——基于“事”“时”“势”的维度
    王石径
    2018, 52 (2):  107-112.  DOI:
    摘要 ( 1069 )   PDF(5020KB) ( 390 )  
    习近平同志关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论断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因事而化揭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事因法”;因时而进揭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因法”;因势而新揭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势因法”。全面把握“事”“时”“势”的内在逻辑,切实关注“行”“理”“人”关键要素,视事敦行、识时正理、适势化人,不断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方法论的探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