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妥协之界定及构成要件分析
    吴忠民
    2017, 51 (6):  5-13.  DOI:
    摘要 ( )   PDF(6368KB) ( )  
    我们所说的妥协,是指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矛盾缓解方式意义上的妥协。妥协行为的明显特征在于:现代社会当中妥协行为的基本立足点是合作共赢;妥协行为的基本方式是谈判协商;社会矛盾相关方相互的利益让渡;妥协方式并非解决或缓解社会矛盾的唯一选项。妥协行为大致是由三个构成要件组合而成:社会矛盾相关方普遍具有理性意识;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大量的社会组织。在中国现阶段,只有形成前述妥协行为的三个构成要件,方能建立完整的妥协行为机制,有效应对、化解社会矛盾,并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今中国官民矛盾的类型、成因及治理
    李海荣
    2017, 51 (6):  14-21.  DOI:
    摘要 ( )   PDF(5689KB) ( )  
    官民矛盾问题作为一个突出性问题,已经步入“显化期”并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矛盾一个新的增长点。“直接利益冲突”与“无利益冲突”是官民矛盾的两个基础类别。政府主导与民众需求的矛盾、国家职能转换与民众心理预期的冲突、公共权力与民争利、民众权利意识觉醒、网络的助推与放大效应以及矛盾化解手段的单一化等是官民矛盾的诱发因素。化解官民矛盾的形势尽管严峻,但仍有许多优势和空间,而这需要国家的治理转型来实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正义观概念的合法性问题——对当代正义理论研究前提的反省*
    赵志勇,霍灵美
    2017, 51 (6):  22-26.  DOI:
    摘要 ( )   PDF(3955KB) ( )  
    推进当前理论界的马克思正义观研究,有必要对一些前提性问题进行反思和解答,其中最为基础的是马克思正义观概念的合法性问题。马克思在世界观的意义上拒斥旧有正义概念,而当代政治哲学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则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正义问题作出肯定性回应。为此,我们应当超越正义范畴之平等、公正、恰当的原始词意,而将之引申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状态的合理化,并以此“正义一般”作为贯通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各种正义学说的上位概念。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正义观概念阐释为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灵魂,以生产力标准、法权批判、意识形态批判、革命策略、过渡规划等等为复合思想维度的范畴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苏百义,林美卿
    2017, 51 (6):  27-34.  DOI:
    摘要 ( )   PDF(6149KB) ( )  
    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内部新陈代谢关系断裂的状况,表达了马克思关于生态危机的思想,反映了人对自然的霸权。霸权的渊源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中心主义思想及资本逻辑下异化的世界。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解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及中心主义思想,驱散霸权的阴魂;限制资本逻辑,破除异化之谜,动摇霸权的根基;培养爱世界的情感,凝聚消解霸权的力量。只有在思想、制度、情感等人性维度上协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才是可能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东亚地区合作主导权与中日制度竞争*
    黄大慧,孙忆
    2017, 51 (6):  35-42.  DOI:
    摘要 ( )   PDF(6072KB) ( )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为赢得东亚地区合作主导权展开了激烈的制度竞争,两国对“10+3”、“10+6”等不同地区合作机制有着不同的利益倾向与选择。具体而言,中日两国实力差距越大,美国在东亚的制度性介入程度越深,中日两国关系可能相对越发紧张,彼此之间的制度竞争也将越激烈。在当前美国战略收缩的趋势下,中日两国需超越传统的地区主导权竞争逻辑,探求新的竞合路径以推动东亚地区未来一体化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放的地区主义:中国地区合作的新路径
    韩爱勇
    2017, 51 (6):  43-49.  DOI:
    摘要 ( )   PDF(5239KB) ( )  
    开放地区主义的回归,表明东亚新地区主义的研究视角对开放地区主义存在误读。中国倡导的开放地区主义其目标可以概括为,基于开放的理念,从国家层面到地区层面甚至再到世界层面打造具有规则一致性的开放型经济,从根本上解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问题。为此,中国重构了开放地区主义的基本规则,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以打造统一的地区市场。未来,开放地区主义面临着逆全球化、地区统一市场建设和地区合作机制建设的三大挑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盟对东亚合作主导权的波动规律(1997—2017)*
    翟崑 等
    2017, 51 (6):  50-57.  DOI:
    摘要 ( )   PDF(6113KB) ( )  
    2017年是东盟创立50周年,以及东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创立东亚合作机制20周年。期间,东盟通过创建一系列合作机制形成了嵌套叠加的“东盟加”结构,逐步确立了其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获得一定的主导权,形成“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但东盟对东亚合作的主导权并不稳固,呈现不断遭遇冲击与自觉维护的波动性变化。本文有三个阶段性的评估结论:一是通过考察东盟主导权的三次波动变化,认为东盟利用“东盟加”结构,动态维护其不断遭遇冲击的主导权;二是可以通过主动性、吸引力、可控性和执行力这四个维度,来评估东盟对东亚合作主导权程度的动态变化;三是东盟主导权未来仍会呈现波动变化,东盟需要不断突破困境,才能动态维护主导权,推进东亚合作进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PP向何处去:美国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嬗变*
    贺平
    2017, 51 (6):  58-64.  DOI:
    摘要 ( )   PDF(4822KB) ( )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朗普政府退出TPP则标志着美国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政策嬗变。当前,TPP主要存在搁置、瘦身、变型、分解、消亡等五种变化可能。五种情境中,美国维系TPP的意愿不断下降,对TPP的解构和对奥巴马时期亚太政策的偏离依次递增,由此造成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格局面临的不确定性逐渐加大。在“后TPP时代”,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外部压力有所缓解,但内部动力也随之降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等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政策博弈和更为困难的谈判进程。“加入TPP”固然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政策选项,但当务之急仍是在RCEP等谈判上达成较高水平的阶段性成果,循序渐进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论货币价值的商品等价物及对收入分配理论的意义*
    张俊山
    2017, 51 (6):  65-74.  DOI:
    摘要 ( )   PDF(6982KB) ( )  
    在当今经济发展实践中,以货币为名称的生产总值、实物和虚拟资产规模愈益增大,它们背后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复杂,因此,这些货币名称下的生产总值、各种资产其真实意义何在就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理论上,这些愈益增大的产值和资产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经济增长的真正内容是什么;在实践中,如何使经济增长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等等,都涉及货币名称的产值或资产代表什么的问题。本文从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能动作用、劳动者消费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出发,通过将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品、工资额以及工资品中包含的劳动三者相联系,发现了在工资品上体现的使用价值、货币价格、物化劳动三位一体的内在联系。由此提出,由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一篮子工资品构成的“合成商品”可以作为货币的价值尺度,明确了货币名称的产值和资产所代表的内容的深层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经济学学界史:经济思想史新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贾根良, 兰无双
    2017, 51 (6):  75-85.  DOI:
    摘要 ( )   PDF(7642KB) ( )  
    面对传统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困境与缺陷,西方经济思想史家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经济学学界史。经济学学界史是对经济学实践活动的制度和社会学研究,它以经济学领域中不同类型的学术共同体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这些共同体内外的知识生产方式、制度结构、知识传播过程及其影响,并以复兴和繁荣经济思想史学科、反思经济学家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经济学发展多元化改革等为研究目的,形成了经济思想史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任因素研究*
    王学俭,杨昌华
    2017, 51 (6):  86-92.  DOI:
    摘要 ( )   PDF(5230KB) ( )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综合系统,不同的过程要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发挥着不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可信性和受教育者信任倾向共同构成信任的前因变量;教育者的功能作用、第三方人际信任、教学管理、组织氛围以及学校外部信任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境因素构成信任的中间变量;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结构均衡和不信任的功能失调构成信任的结果变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劳动与工作,可以是“政治的”吗?——阿伦特《人的境况》批判解读
    文兵
    2017, 51 (6):  93-97.  DOI:
    摘要 ( )   PDF(3859KB) ( )  
    阿伦特对劳动、生产与(政治)行动在概念上进行了严格区分,认为劳动只表明了人类与动物的共同之处,因而与政治自由无关;而生产过程是离不开“目的—手段”范畴,也必然与政治自由的特性相抵牾的。她对马克思提出了相应的批评。从根本上来说,阿伦特概念分析是反历史的,她要求回到古代希腊的原初政治经验中去,即在政治中排除劳动与生产。这不仅与古代希腊的真实历史相违,而且其理论自身亦有不少谬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后现代文化阐释
    李杨1,韩晓丽2
    2017, 51 (6):  98-105.  DOI:
    摘要 ( )   PDF(5874KB) ( )  
    以詹姆逊、哈维、伊格尔顿、德里克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探讨后现代文化现象, 将“生产方式”界定为后现代文化的生成机理,基于“总体性”对其进行解析,强调在所谓碎片化、微小化、断裂感的后现代文化里追求宏大历史叙事与真理价值体系的必要性,以“辩证法”为审视范式,希冀从正反两面对后现代文化做出更为客观真实的评价,继而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属性的后现代阐释话语,在世界人文社科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是蕴涵普适性价值的思想体系,具有跨时代征候,即使在后现代语境中对现实依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阐释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经济基础、民主促进、非正式制度——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三个分析视角*
    费钧
    2017, 51 (6):  106-112.  DOI:
    摘要 ( )   PDF(5307KB) ( )  
    本文主要综述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的三个分析视角:经济基础论认为公共物品的供给取决于村庄经济发展状况;民主促进论认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提升了公共物品供给的绩效;而以宗族网络、文化惯例和社会资本等为载体的非制度因素也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产生影响。上述三个视角代表了学界对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的主要思考进路,不过它们各自存在一定的不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