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政治学前沿
    关于国家治理能力的一般理论——探索世界政治(比较政治)研究的新范式
    杨光斌
    2017, 51 (1):  5-22.  DOI:
    摘要 ( 2176 )   PDF(12756KB) ( 1622 )  
    社会科学的价值在于其对时代性问题的回应和解决,但是在观念化的世界政治中,“时代主题”可能是有违世界真相的一种虚幻,由此而产生的研究范式只能误导思想界乃至有关国家的政治发展,比较政治学中的研究现代化主题的结构功能主义范式(1950s—1970s)和研究民主化主题的转型学范式(1980s—2010s)均有此嫌疑,因此比较政治学迫切需要替代性的新主题和新范式。鉴于转型范式的失败即第三波民主化之后“无效民主”的普遍性,西方也提出了种种治理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只不过基调不变的社会中心主义的民主化理论——发展理论的新说法而已,它们依然是西方国家自己的内在需要而非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本文强调,即使在政治主题为“治理”的时代,治理的核心是治理能力问题,而理解国家治理能力理论的前提离不开古老的但是已经变化后的国家权力理论,国家权力的基本面向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直接影响着大国兴衰,这是大历史的线索,也是“反事实法”的比较政治研究的发现。据此,国家治理能力其实是协调国家权力关系的能力,它由“体制吸纳力—制度整合力—政策执行力”构成,作为一种祛价值化的实践性理论,具有系统性、分层性和非对称性的特征。不同于比较政治学前60年流行的意识形态化的必然是“制造问题”的研究范式,国家治理能力理论的追求是为了“解决问题”。以国家治理能力理论研究世界政治,发现不同的国家在不同层面各有长短,均面临不同层面的治理危机,不存在包治百病的对所有国家都适用的总体性“解决方案”。国家治理能力理论是一种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发展而演绎出来的、并具有亚里士多德式政治学的学术而非观念至上的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四个着力点
    冯刚
    2017, 51 (1):  23-29.  DOI:
    摘要 ( 2224 )   PDF(4967KB) ( 1550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站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多次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特别要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四个着力点上进一步研究和认真探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思想*
    石书臣
    2017, 51 (1):  30-38.  DOI:
    摘要 ( )   PDF(7137KB) ( 1564 )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蕴含着关于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思想,主要体现在:要把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内容的民族性时代性针对性、创新和改进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方式方法、完善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等方面,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br#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文化问题*
    欧阳谦
    2017, 51 (1):  39-46.  DOI:
    摘要 ( )   PDF(5668KB) ( )  
    历史唯物主义在今天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文化问题的理论探讨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是摆在历史唯物主义面前的当务之急。如何认识文化的性质和作用?如何应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如何解释“新社会运动”所引发的“承认政治”?如何把握文化全球化带来的诸多矛盾?显然这些问题在经典作家那里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因此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寻求相应的思想储备,深化并扩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内涵,以此回应当代社会急剧变革中的文化作用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历史性方法的双重批判意蕴
    张梧
    2017, 51 (1):  47-54.  DOI:
    摘要 ( )   PDF(5677KB) ( )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阐述了历史性方法的双重批判意蕴:一方面,历史性方法是对抽象理论的批判,即将抽象理论放置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加以考察;另一方面,历史性方法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只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历史性批判,抽象理论的社会历史根源才能得以揭示。这一维度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历史性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原则性区别。在马克思历史性方法的观照下,历史唯物主义经典理论将会得到重新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再被理解为先验的、超历史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也不再被理解为一种僵化的理论教条,从而具有批判性和开放性的理论品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率下行的异质性、原因及对策——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方法*
    杨小勇, 甘梅霞
    2017, 51 (1):  55-65.  DOI:
    摘要 ( )   PDF(8434KB) ( )  
    现有研究对经济增长率下行阶段的异质性探讨不足且缺乏将供给侧和需求侧原因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内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为这两个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借鉴这一方法将中国1953—2013年出现的经济增长率下行阶段区分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济增长率下行和非再生产周期中的经济增长率下行,认为当下中国经济增长率下行属于非再生产周期中的经济增长率下行,然后利用资本积累“三步骤”框架探究导致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率下行的制度原因,提出中国走出非再生产周期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资本论》中的自然观思想及其启示*
    李娟
    2017, 51 (1):  66-72.  DOI:
    摘要 ( )   PDF(4752KB) ( )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将自然贯穿于社会关系的现实分析中,阐释了自然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剖析了自然在社会财富创造、剩余价值积累、资本赢利、资本主义技术革新中的作用,批判了资本主义扰乱人与自然的正常物质循环,造成自然环境和人的自然力的双重破坏。《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自然观思想深刻解释了当今全球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和本质根源,启迪着人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自觉性,为我们当前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入”路径具有现实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正在转型的公共经济学——基于行为公共经济学视角的讨论*
    周业安, 王一子
    2017, 51 (1):  73-81.  DOI:
    摘要 ( )   PDF(6169KB) ( )  
    新古典范式下的公共经济学存在理论缺陷,无法解释公共品自愿供给和公共领域合作等问题。经济学家通过采用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些难题展开了大量研究,行为公共经济学由此兴起。本文将从公共品供给行为、公共选择和公共财政三个层面评述行为公共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并基于这个理论提供政策建议,以解决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中公共领域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试析中国特色软权力的理论基础——“一带一路”与国际规范供给的视角
    [丹麦]李形1, 张久安2
    2017, 51 (1):  82-90.  DOI:
    摘要 ( )   PDF(6919KB) ( )  
     本文以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以及中国国际规范的供给为研究背景,旨在为理解“中国特色软权力”提供理论基础。笔者首先应用葛兰西学派的政治学理论及新葛兰西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对以约瑟夫·奈为代表的主流“软权力”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将“软权力”定义为既在内部构成主导权,又在外部塑造世界秩序的重要力量。由笔者所首倡的“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理论将介入对国际政治经济大变革时代硬权力与软权力交互关系的讨论。本文认为,如果中国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经济上的高速增长,那么其经济实力的“外溢”效应——特别是在海外援助、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等全球议题领域的积极作为——将最终使中国对外政策和国际行为成为“常态”。由此而来,传统的软权力的概念必将会容纳“中国特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性”基础*
    杨宏伟, 刘栋
    2017, 51 (1):  91-96.  DOI:
    摘要 ( )   PDF(4464KB) ( )  
    当今世界,面对日益突出的全球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为世界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面认识构建共同体的客观共性要求,深入挖掘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现实共性基础:共生是坚实根基、共通是桥梁纽带、共识是价值依托、共建是现实路径、共享是目标追求,它们共同构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和动力源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摆脱拜物教的困境
    王晓升
    2017, 51 (1):  97-104.  DOI:
    摘要 ( )   PDF(5568KB) ( )  
    拜物教就是只重视实体性的存在者,而忽视这个实体性的存在者成为这样的存在者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存在论上强调物质第一性恰恰就是忽视了物质第一性得以提出的条件。如果说一般唯物主义不能摆脱拜物教的困境,唯心主义同样也不能摆脱拜物教的困境。虽然实践本体论的说法试图摆脱这种拜物教的困境,但是它仍然是不成功的,它没有能够把握人和世界的源始关系,而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来理解实践。而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恰恰遮蔽了人和世界的源始关系。只有把握了人和世界的源始关系,我们才能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卢卡奇和阿多诺等人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阿皮亚的个性与认同思想研究*
    孙恺临, 李淑梅
    2017, 51 (1):  105-112.  DOI:
    摘要 ( )   PDF(5793KB) ( )  
    多元环境下的认同冲突威胁着国家稳定和世界和平,如何对待多元认同,解决多元认同的冲突,这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阿皮亚针对社群主义的承认理论,提出了“认同伦理学”。他批判地继承了密尔关于人的个性发展的理论,关注兴趣的发展与个性的实现,并从伦理价值维度分析了多元认同对个性塑造的作用,认为认同不只是对人们“是谁”的认同,更是对“可能是谁”的认同。他主张国家应以平等尊重的中立性原则处理个性与认同的关系,将“对话的世界主义”作为解决跨国认同问题的原则,以促进不同群体和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阿皮亚的个性与认同思想对于我国人的个性与认同的发展,以及我国在世界交往中参与解决认同冲突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