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政治经济学前沿
    互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再生产模型探讨
    严金强1,马艳2,赵治成2
    2016, 50 (7):  5-13.  DOI:
    摘要 ( )  

    本文从互联网空间的构成要素和经济属性入手,从社会再生产角度对互联网空间的经济功能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纳入互联网的再生产模型,并探讨了互联网空间的价值决定问题。本文认为:(1)互联网空间既是技术关系,也是社会关系,从技术关系来看,互联网空间具有三个层面的构成要素,从社会关系来看,互联网空间是一个具有虚拟性的经济变量,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必要因素,与物质生产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2)从社会再生产的环节来看,互联网空间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植入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3)通过构建纳入互联网的再生产模型,表明互联网空间与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存在密切的物质交换和价值补偿关系。互联网空间的价值决定原则和依据为:在引入互联网经济初期的竞争不充分条件下,以互联网为社会经济再生产提供的价值节约为依据;而在竞争条件下,则以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李俊,张思扬,冒佩华
    2016, 50 (7):  14-20.  DOI:
    摘要 ( )   PDF(5495KB) ( )  

    互联网的发展对各产业尤其是传统生产行业的发展具有颠覆性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和渗透,一方面促使传统生产行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并使传统产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如生产要素的范围不断扩展、质量大大提升、配置效率显著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升级以及组织结构优化整合等;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传统生产行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变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交换过程和分配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深刻调整着传统行业的生产关系,如管理模式创新、交易关系变化、分配机制调整等。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试图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剖析“互联网+”对传统生产行业企业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影响机制,以充分展示“互联网+”的本质要旨和内在功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金融的双重虚拟性本质及其双重风险管控
    张沁悦1,杨培祥1,邬璟璟2
    2016, 50 (7):  21-28.  DOI:
    摘要 ( )   PDF(6076KB) ( )  

    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虚拟介质平台提供金融服务产品,实质是经济运行的双重虚拟化。依托于互联网空间的金融服务的连续投资,通过提升互联网空间的等级,产生了新的双重虚拟价值,但并未改变金融活动的本质,由此产生了互联网金融新的双重风险。包括网络技术不完善导致的金融操作与系统运行风险;互联网空间复制和扩大金融关系从而扩大金融风险。针对上述风险产生机制,本文初步探索了政府如何从互联网与金融双角度出发,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以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技术革命与社会进步*
    速继明
    2016, 50 (7):  29-35.  DOI:
    摘要 ( )  

    在一个“数据重构世界、流量决定未来”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成为撬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杠杆”,成为政府转型、企业创新、社会变革的加速剂。回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思想逻辑和实践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以电脑和网络广泛运用的互联网技术革命的产生,犹如原子裂变产生的冲击波,不但裂化和改造了人们的思想,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也引起了社会分工的再次深化与整合,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这是因为社会分工既是市场意志、市场精神的历史沉积,又与科学技术的变革节律相链接。为此,本文从互联网技术角度梳理了人类的数字化生存图景的历史变迁过程,考察了“互联网+”的颠覆性革命,从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分析范式来探析互联网技术的变迁与社会分工的历史嬗变之间的深层逻辑,乃至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以深化地区国别研究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陈岳, 莫盛凯
    2016, 50 (7):  36-44.  DOI:
    摘要 ( )  

    地区研究与国际关系学科一道是国际问题研究的两大基础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性大国地位和实力在知识领域的重要体现。历史上,一国地区研究的发展轨迹及其兴衰往往也是其大国地位起落的重要标志。与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在过去30年里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中国的地区研究发展明显滞后。加强地区研究既是新时期我国对外战略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发展国际关系学科的需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进一步暴露了其不足。本文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中外语教学与国际问题研究人才培养的严重脱节、专业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两只力量研究倾向的明显背离以及国家公派留学在资助派出人员的规划设计方面的失衡是造成这种滞后的主要原因,并建议以强化外语学习硬性要求、提供更多语种选择,扩大专业融合力度、允许个性化培养需求,加强与专业研究机构合作实现理论政策并重和适当调整公派留学项目结构四项举措深化地区国别研究以推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再上新台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国际秩序观:形成与内核
    董贺,袁正清
    2016, 50 (7):  45-51.  DOI:
    摘要 ( )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秩序观随国家发展进程不断演进。通过阐明自身对国际秩序的认知及态度,明确在国际秩序中的立场及责任,确立关于未来国际秩序的目标及构想,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内涵得以明确和完善。和平、发展、共赢作为其内核,在中国的国际秩序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际秩序观念与实践的互动中,中国依据地区特殊性和世界整体性,在地区与世界层面为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理念和学术视野
    王宏波1, 李天姿1, 王玉灵2
    2016, 50 (7):  52-60.  DOI:
    摘要 ( )  

    目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或者简单联系的问题。要应对这些问题,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理念并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视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联系实际的对象是反映改革开放实践的社会工程实际,而不是简单的社会现象。社会工程活动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其基本标志就是形成社会模式。社会工程是探索和研究如何将理论命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命题的理论和方法,这是一个知识类型的转换过程。社会模式是理论转换为行动的中介形式,是知识转换的产物,这是一个将普遍性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地方性知识,将一般的、抽象的理论命题转换成可操作命题的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建设*
    张亮
    2016, 50 (7):  60-67.  DOI:
    摘要 ( )  

    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质量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应当包括本学科的概况、技术规范和方法规范。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力地推动本学科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有效地发挥本学科在两个“巩固”中的作用,更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传播、学术传承与学术创新;有助于提升本学科共同体成员的学科认同感和学科凝聚力,推动本学科学术生产的现代转型,提升本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走出去”的国际化步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超越韦伯主义国家观——从亨廷顿到米格代尔*
    曾毅
    2016, 50 (7):  68-74.  DOI:
    摘要 ( )   PDF(4957KB) ( )  

    以官僚制、强国家、合法性为基石的韦伯主义国家观是政治学经典的国家理论。然而,国内外学者都有将经验性国家理论哲学化的倾向,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韦伯主义国家观不过是基于欧洲绝对主义国家史的“地方经验性知识”。二战后,现代化研究的佼佼者亨廷顿基于后发国家发展的现实,以“普力夺社会”的视角对韦伯式“理想类型”的国家观提出质疑;进一步的,米格代尔的国家理论将重心放在后殖民国家的社会结构上,提出“社会中的国家”的研究路径。这些研究都是对基于欧洲早发经验的韦伯式国家观的大大拓展和完善,是后发国家历史和实践对于政治学理论的补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社会正义”概念的综合性反思——兼论当代英美学者的观点*
    赵亚琼
    2016, 50 (7):  75-81.  DOI:
    摘要 ( )   PDF(5054KB) ( )  

    罗尔斯的《正义论》发表以来,“社会正义”不仅成为政治哲学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而且还主导着政治事务的讨论空间,甚至扩展和影响到公众舆论。“社会正义”作为一种值得追求的价值理念在当代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无论在现实实践还是理论研究中,它仍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复杂概念,当然也不是完全无法把捉。我们可以借助思想史的考察和概念史的分析,在理清“社会正义”与“分配正义”之间关系的同时,获悉“社会正义”独有的并且区别于其他正义概念的结构性内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国际关系中的因果关系:理论解释及其含义
    关孔文, 房乐宪
    2016, 50 (7):  82-88.  DOI:
    摘要 ( )   PDF(4842KB) ( )  

    国际关系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以寻求建立关于国际事务因果关系为研究的主要目标,因此因果关系的描述和探究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不可回避的主题之一。本文首先引入菅波秀正对相关理论的划分,就政治哲学意义上因果关系的内涵进行概要回顾。然后以国际关系主要理论流派对因果关系的认识为基础,分别探讨早期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行为主义、新现实主义及建构主义对国际事务之间联系及发展动因的相关论述及其基本逻辑。最后,本文对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因果关系讨论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对相关研究范畴、方法选择、理论有效性及学科边界划分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尝试性思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李庆华, 李志飞
    2016, 50 (7):  89-94.  DOI:
    摘要 ( )   PDF(4312KB) ( )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上体现的是在相对稳定的时空范围内所确立的权力位置和社会关系,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社会关系。作为国家结构性权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要确保政权的合法与合理,要求国家话语表达的主流价值观与社会民众表达意志接近或一致,实现国家意识形态权力与民众意志权利相结合,达成社会公民利益与政治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这是国家稳定、社会安全的软实力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作为利益的反应机制,在复杂的话语场域和价值指向中,必须明确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思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要坚持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尤其在网络时代,要积极拓展各种平台和路径,谋求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话语权,确保意识形态领导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与出路
    张哲
    2016, 50 (7):  95-101.  DOI:
    摘要 ( )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符号形式与内容表达,是思想政治教育无形的软实力。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问题的思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理论自觉的审视,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有效性的重要基点。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应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自觉;应善于运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应重视受教育者话语接受实际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实效;应在积极应对各种形式的话语竞争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动权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社会”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李东坡
    2016, 50 (7):  102-110.  DOI:
    摘要 ( )   PDF(6932KB) ( )  

    “复杂社会”是浸染多元色彩、高昂创新精神、充满和谐意蕴的现代化社会,是人类社会走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逐渐演化、交错共融的特殊阶段,基于社会复杂性的基本现实和本质特征形成的分析和探究现代社会转型的理论范式。在复杂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凸显出本质复杂性、过程复杂性、表象复杂性和认知复杂性等具体问题。借助“复杂社会”理论,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问题,需要在告别绝对化、拒绝简单化、改变线性化、直面发展性、探寻平衡态的过程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创新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习近平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会”综述
    徐求真
    2016, 50 (7):  111-112.  DOI:
    摘要 ( )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5月27—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南昌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习近平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大学召开。南昌大学党委书记胡永新,江西省教育厅巡视员周金堂和江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姚亚平先后致辞。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吉林、广东、福建、山东、河北、广西、辽宁、江西等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100位专家学者与会。与会学者围绕“习近平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
    此次研讨会在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之后召开,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可谓是非常及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的科学定位。这“四者”定位对于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履行、体现“四者”的舞台。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展开思想碰撞,各抒己见,主题发言有深度,分组讨论有热度。
    教育部社科中心王炳林教授作了“大众文化中社会认同的价值”的主题发言。他指出,财富、权力不能成为凌驾于人格、人性之上的终极价值。要加快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要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要特别抓好重点人群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
    江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姚亚平阐述了对习近平德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学习研究习近平德育思想,要努力把握好自觉、自信、特色和实践这四个重点,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增强建设思想道德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要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交往交锋的格局中增强民族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文化自信,要在传承历史与开辟未来的进程中重视民族思想道德的文化特色,要在培养社会风气、加强个人修身中推动思想道德的文化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秦宣在“当代中国信任危机及原因”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当代中国不仅正在遭遇“中等收入陷阱”,而且也正在遭遇“塔西佗陷阱”,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官民之间、警民之间、贫富之间、城乡之间、东西之间在互信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并陈述了当前中国信任危机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危害。在分析价值观转变与多元的心理变化、利益失衡和制度缺失与不完善等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了消除信任危机的途径和对策。
    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作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二重性’研究范式”的主旨发言。他认为,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应提倡“一体化二重性”研究范式。所谓“一体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二重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地包含着“为社会发展服务”与“为人的发展服务”。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一体化存在,缺一不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人的需要则空,脱离社会需要则盲”。只有坚持“一体化二重性”研究范式才能展现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世界。
    上海师范大学石书臣教授在“习近平学校德育思想探析”的主题发言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着重要的学校德育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学校德育的战略地位、主要内容、重要方法、运行机制等方面。学校德育是一项民心工程和战略工程,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校德育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修身教育和品质培养及心理素质教育等;要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融入生活、潜移默化、重视践行、知行合一、分层实施的德育方法;建立和完善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作用、党政群团齐抓共管,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熊晓琳教授作了“践行习近平德育思想,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题发言。她认为,“良师必定学者,学者未必良师”,因此,践行习近平德育思想,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在主题发言中,熊晓琳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和分享了其名师工作室在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方面的宝贵经验。
    来自北京大学的宇文利教授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的主题发言。他着重阐述了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人、怎样培育人的问题,认为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选择蕴含着人格的规定性,而人格就是一个人做事的规格、做人的规格,强调人的价值主体性,要把对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向信仰转变,要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完成人格的塑造。
    南开大学纪亚光教授在其“以德施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题发言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抓好教材的修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
    南昌大学胡伯项教授作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导向问题的探讨”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价值导向是社会的价值选择向度,具有社会性、整体性、理性化、规范化的特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框架上要有最高的理想,规范上要有层次性,实践上要有可操作性,而且这一系统是包括价值导向的目标系统、价值导向的操作系统和价值导向的检测系统等子系统耦合的过程。因此,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必须综合着力。
    暨南大学魏传光博士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功用在于外化为个体自觉行动。作为自觉行动的“外化于行”,首先应表现为一种固定化的习性,而非“权宜之计”的随机行为;其次应作为“价值审美”的行动表现,既有欣赏价值遵循的行为,又有厌恶违背价值准则的行为;最后应受公共理性的指导,基于公共利益遵循价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真正落实可能会遭遇实用理性、差序格局与价值信任危机的困境,困境的解决依赖于以实践理性提升实用理性、以“普遍主义”克服“特殊主义”以及价值信任的重构等。
    华南理工大学彭小兰副教授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能起到整合课堂、教材、学生三方力量的作用,能起到促进教师高效利用课堂情境、整体性展示教材内容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成功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借助对典型案例和课程关键性问题进行精选、精讲、精论、精评,从而实现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生能力体系的贯通。
    其他与会专家学者在分组讨论中围绕“习近平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结合各自所提交的会议论文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其中的一些观点对学习习近平德育思想和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大有裨益。与会家学者的发言,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诸多方面,其中的深刻思想、宝贵经验无疑是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成果,对学习、宣传习近平德育思想和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此次会议在充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同时,对与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新的任务。《教学与研究》主编秦宣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提出,与会专家学者应以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精神为契机,敢于直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问题,致力于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深入研究理论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要在理论的彻底性和学者的担当责任中铺就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