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权的两种批判
    林进平
    2016, 50 (3):  5-15.  DOI:
    摘要 ( )   PDF(8328KB) ( )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权的批判既有哲学批判,也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前者主要存在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后者主要存在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及之后,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它们共同揭示了私有财产权不是自然权利,而是基于市民社会的权利。以私有财产表现人性意味着人的关系的全面异化,私有财产权则是这种异化的法权确认,它无法兑现其人道主义承诺,在实质上它是有产者针对无产者的权利。在私有财产权问题上,马克思的两种批判并不存在截然的断裂,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推进和具体化。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权的批判在总体上不属于道德批判,但如果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排除了对私有财产权、人权理解的道德维度,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特别是将其误解为“历史相对主义+经济一元决定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与布坎南的国家观比较研究
    沈宏亮
    2016, 50 (3):  16-22.  DOI:
    摘要 ( )   PDF(5164KB) ( )  

    本文对布坎南与马克思的国家理论进行的比较表明,布坎南从抽象的个人演绎的国家起源于孤立个人之间的自由契约、本质上体现所有人利益、职能限于界定和保护契约、规模最小化等看法,不仅理论上缺乏逻辑的内在一致性,而且经不起历史事实的检验。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从身处市民社会中的人出发得出的国家是私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阶级压迫工具本质、承担统治和社会管理两大职能、国家消亡论等国家学说则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而且能够得到历史事实的支持。所以,布坎南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批评是不成立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供给侧改革与就业转换的三阶段论*
    丁守海, 沈煜, 胡云
    2016, 50 (3):  23-31.  DOI:
    摘要 ( )   PDF(7107KB) ( )  

    供给侧改革通过减税、收缩银根、放松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干预等手段来提高供给效率。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在改革初期,源于行政机制对传统产业的保护、制度红利对新兴产业孕育期的刺激,就业可能会迅猛增长。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市场淘汰机制逐渐发威,传统产业加速退出,而新兴产业中新建企业又迎来生存的考验期,此时失业风险才会暴露出来。只有当新兴产业真正崛起后,就业才会迎来向上的拐点。基于中国及美英德等国的经验数据,我们大致验证了上述判断。本文提醒我们,供给侧改革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中期阶段中国就业可能会迎来阵痛期的考验。对此,我们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坦诚、互谅、和解:两岸之间的伦理政治学
    王续添
    2016, 50 (3):  32-41.  DOI:
    摘要 ( )   PDF(7419KB) ( )  

    There are ethical polit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in a nation or a state. We should elaborate and expla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ngle, and construct a kind of ethical political logic of honesty,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conciliation. Locating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over the past 60 years from the ethical politics, we can see that the two sides a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thical community, as well as the memory separation of the community. From the ethical politics, both sides should be honest in the face of victory and failure of the historical memory. Honesty is the first key to open the door of national reconciliation and the starting point to the road to peace and unity. On this basis, the two sides can move toward national reconciliation. Only reconciliation can bring real security. Reconciliation needs hope and wait. It is the reconciliation of peace and justice, which will be achieved eventually.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从“社会共同需要”思想到“共需品”理论——对西方“公共产品”理论的批判性超越*
    杨静
    2016, 50 (3):  42-49.  DOI:
    摘要 ( )   PDF(6507KB) ( )  

    基于马克思“社会共同需要”思想,同时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结合对西方“公共产品”理论的批判,本文尝试从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共需品”的基本内涵、特性及供给的理论框架,以指导我国民生建设,破除西方“公共产品”理论的误导,实现人民的共建共享发展。社会主义“共需品”理论指明,“共需品”具有社会性、整体性、共享性和发展性四大特性,要遵循效率的整体性、公平的普及性、发展的前瞻性原则实现供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需品”供给本身就是节制和驾驭资本的一种有效手段,要从建设以民生为导向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国企利润全民共享制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财政减负三个方面着手解决我国事关民生的“共需品”供给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经济学的民生向度——兼议改善和发展中国民生问题的实现路径*
    张鹏,李萍
    2016, 50 (3):  50-57.  DOI:
    摘要 ( )   PDF(6150KB) ( )  

    本文基于价值、制度、机制和愿景四个向度解析了马克思经济学中蕴含的丰富的民生思想。马克思经济学致力于人类民生问题的科学求解,关切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思想贯穿马克思经济学体系始终。马克思经济学主张通过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变革,构建以发展、就业、分配为基础性机制,以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为兜底性机制,以财政税收为调节性机制的民生实现的系统的经济机制,逐步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民生愿景。当前以民生为导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本文研究旨趣在为构建中国民生经济学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以期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制定重大的民生战略和民生政策提供新的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论明治维新对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影响及启示*
    保建云
    2016, 50 (3):  58-64.  DOI:
    摘要 ( )   PDF(5253KB) ( )  

    明治新政府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成员身份重构、先进知识引入、教育与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和军事力量建设等方面对日本传统的国家形态及其治理机制进行重构。明治维新从治理主体及权力重组、中央财政体系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经济基础、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等方面推动日本国家治理机制的现代化进程。由明治维新开启的日本国家治理机制的现代化虽然给中国带来战略竞争压力,并使日本成为东亚近现代各种冲突、战争和灾难的主要策源地,但也使日本丧失了文化吸引力和道义感召力。中国可以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国家治理机制现代化的有益经验,但需吸取其失败教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与管理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志愿服务动机分析*
    魏娜,郭彬彬
    2016, 50 (3):  65-70.  DOI:
    摘要 ( )   PDF(4635KB) ( )  

    本文假设制度为志愿者提供了实现其价值和偏好的条件和保证,通过制度对志愿者具有的价值来解释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的动机。同样,志愿者选择参加到志愿组织中来提供志愿服务,也是因为志愿组织本身设立了一个制度,而这个制度能够为志愿者提供更好的而其他的制度所不能提供的利益。这种利益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报酬,而是通过志愿服务,志愿者的价值追求和个人偏好得到了满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资本主义“金融化转型”是如何发生的?——解释金融化转型机制的四种研究视角
    马慎萧
    2016, 50 (3):  71-79.  DOI:
    摘要 ( )   PDF(6740KB) ( )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资本主义呈现出经济金融化现象,其本质是金融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全面的控制,其核心在于资本积累体制的转型,亦即资本主义积累结构发生系统性的金融化转型。解释这种转型机制的研究视角有四种,即生产停滞与金融化转型的因果关系视角、资本主义转向金融化模式的积累体制视角、金融资本全面控制生产过程的资本权力视角、金融化转型路径的经济部门视角。前两种视角分别从经济现象和经济体制入手,重于对金融化各因素的全面分析及其相关关系的讨论,却都疏于分析中间环节背后的资本关系;传统马克思主义分析即资本权力视角的分析善于揭示问题本质和构建理论框架,经济部门视角对金融化微观转型机制的细节分析进行了关键的补充,两种视角相结合对资本主义解释金融化转型机制提供了完整的分析范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柯亨对无产阶级不自由地位的当代论证*
    王增收,杜娟
    2016, 50 (3):  80-85.  DOI:
    摘要 ( )   PDF(4800KB) ( )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右翼乐于从自由的角度为资本主义作辩解,既否认无产阶级不自由的事实,又否认其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在于贫困,还反对通过再分配性税收来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状况。分析马克思主义者G.A.柯亨对此进行了反驳,提出了无产阶级不自由地位的当代论证,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继续遭受着集体的不自由,其贫困地位事实上导致了他们的不自由;右翼是通过自由概念的混用来进行辩护的,资本主义并不是保护自由的,右翼所关心的也不是自由,而是私有财产制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导向研究*
    徐蓉
    2016, 50 (3):  86-91.  DOI:
    摘要 ( )   PDF(4688KB) (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已在课程的历史沿革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但在思想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对现象和问题的解释力与说服力等方面尚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利用多学科资源并关注大学生的理论需求,注重话语的大众化与深刻性、解释力与创新性、亲和力与引导力,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未来导向,课程与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都需要更加关注话语体系及其所起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榜样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范迎春
    2016, 50 (3):  92-97.  DOI:
    摘要 ( )   PDF(4636KB) ( )  

    榜样文化是基于对榜样的内在价值、外在作用的系统总结和提炼而形成的起激励作用的思想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榜样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社会转型、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的今天,榜样文化既有良性发展,也出现了榜样选择与宣传不当、主流榜样日益衰落等“疏离”困境。为此,要通过实现榜样文化的主体间性转向、榜样塑造的审美观照及榜样教育的“偶像—榜样”模式等路径来提升榜样文化的认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国际信任的起源:一项类型学的比较分析*
    尹继武
    2016, 50 (3):  98-106.  DOI:
    摘要 ( )   PDF(6848KB) ( )  

    信任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综合分析国际信任的起源问题的基础上,国际信任的类型可以细分为五对基本范畴,即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宣示信任和成本信任、制度信任和文化信任、互惠信任和公平信任以及同质信任和声誉信任。国际信任的指向性和非对称性,决定了信任起源及其类型分析包括行为体为何信任他者和如何取信于他者两种维度。信任起源的类型学比较分析,清晰梳理了信任来源及其变化的核心影响变量,对于信任类型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难点解析
    “物质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一处疏漏说起
    何丽野
    2016, 50 (3):  107-112.  DOI:
    摘要 ( )   PDF(4532KB) ( )  

    马克思的“物质历史观”及其意义并不仅仅是物质范畴的问题,而且关系到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切入点和前提,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但从什么角度、哪一个方面理解这个有机整体,却一直是众说纷纭。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发展过程来看,从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来看,“历史性”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特点,也是其内部不同组成部分逻辑联结的纽带,而且它还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斗争的焦点所在。关于“物质”的历史观、也就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历史性”的理解,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的切入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一条红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