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经济新常态时期的社会工作发展:需求、挑战与应对*
    李迎生,袁小平
    2015, 49 (11):  5-13.  DOI:
    摘要 ( )   PDF(7221KB) ( )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一个一百年”为基本时间节点,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等相关文件,针对当前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人民诉求的新特点的时代背景,分析新常态时期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巨大需求和挑战,并借鉴发达国家、港台地区的经验,就新常态时期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任务进行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存量改革时期的利益协商与社会合作*
    王道勇
    2015, 49 (11):  14-20.  DOI:
    摘要 ( )   PDF(5015KB) ( )  
    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一直具有明显的增量性质,除了国家统一进行的阶层利益协调之外,各社会阶层很少需要通过社会合作自主地进行利益协商,结果是整个社会有利益协调传统却无利益协商传统。当前,我国改革的存量性质日益明显,各阶层间的利益让渡将成为常态,各阶层社会合作的关键是要形成利益协商传统。具体而言,在社会合作过程中,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社会合作共识,要让社会上层自愿参加改革而不是成为改革的对象,要推动社会中层主动融入主流社会,还要推动社会下层逐步形成以利益妥协为核心的利益协商意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利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兼论社会政策研究的理论自觉*
    奂平清
    2015, 49 (11):  21-29.  DOI:
    摘要 ( )   PDF(6739KB) ( )  

    建设福利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是应对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困境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也是促进社会认同、重塑价值共同性的重要途径,也将为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当前中国的福利社会建设事业中,迫切需要形成福利社会建设的共识,要突出国家和政府在福利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消除福利分割与排斥,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进行福利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劳资分配问题:起源、裂变与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龚晓莺,甘梅霞
    2015, 49 (11):  30-39.  DOI:
    摘要 ( )   PDF(7292KB) ( )  

    劳资收入分配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轴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作为两大理论体系对该问题的研究同源于古典经济学,具体来说分别继承了大卫·李嘉图研究该问题的“剩余范式”和“边际范式”。由此也造成了自马克思和新古典经济学派各自在研究该问题时思想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分裂。而到了现代,经济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又开始出现趋同,表现在主要研究问题和方法的一致性上。这种趋同对建立研究劳资分配问题统一的理论框架及指导当下中国的劳资分配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发展的逻辑及启示*
    蔡之兵,张可云
    2015, 49 (11):  40-47.  DOI:
    摘要 ( )   PDF(5821KB) ( )  

    传统增长理论空间属性的缺失使得其无法对区域的兴衰变迁以及不同区域尤其是禀赋条件相似区域间存在的区域差距现象进行统一解释。有鉴于此,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区域发展的逻辑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在区域由未发展阶段进入到开始发展阶段这段过程中,区域所面临的问题由如何进入开始发展阶段转变为如何保持发展,所依靠的动力也由自身禀赋所代表的第一比较优势和区域政策所代表的第二比较优势转为由区域自发能力所代表的第三比较优势。三种比较优势转化是否顺利是区域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其余区域的关系问题如区域冲突、区域合作等是影响区域发展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与 “解放”的概念理路*
    包大为
    2015, 49 (11):  48-53.  DOI:
    摘要 ( )   PDF(4323KB) (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德国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总体问题的批判,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层面的重要延伸,也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较为成熟的探索。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前提下,马克思重新定义了长期以来被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把持的历史的概念。通过将历史的概念还原为个体的物质生活和劳动,马克思在现实的基础上探索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第一次将历史发展理解为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辩证运动。马克思最终将作为实证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成为指导革命实践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前提,从而重新定义了人的解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 根本维度:实践维度*
    马文保
    2015, 49 (11):  54.  DOI:
    摘要 ( )   PDF(3780KB) ( )  

    从学科维度、历史维度、实践本体维度和问题维度研究马克思主义,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的学科化、对立化、本体论化和碎片化,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学科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它只能被当作一个学科,而实际上还不是一个学科;从历史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它只是被判定为一个历史过程或统一整体,而不是被证明为一个历史过程或统一整体。实践维度是在实践基础上内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维度,是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维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战略能力*
    雷建锋
    2015, 49 (11):  59-66.  DOI:
    摘要 ( )   PDF(5839KB) ( )  

    国家战略能力指国家规划安全目标并运用各种资源实现其战略安全目标的素质与实力,国家实力是国家战略能力的基础,而实力强大的国家也常因战略能力的缺失导致国家安全利益受损,战略能力体现了国家的战略与执行能力水平。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战略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提升国家战略汲取能力和战略控制能力,并使二者协调发展;同时要使国家迅速增长的实力能有效转化为要素性战略能力,还要克服国家权力资源不平衡发展、不对称对外依赖以及国际体系的变革导致的对结构性战略能力的弱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论网络虚拟空间的组织结构及其对 官僚制层级结构的影响与治理*
    杨嵘均
    2015, 49 (11):  67.  DOI:
    摘要 ( )   PDF(8440KB) ( )  
    从本质上来说,由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所支撑的在物理空间中看似原子化的个体性存在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表现为人们通过网络连接与信息交流和互动而结成的各种各样社群并呈现出虚拟组织化的生存样态。网络虚拟空间的组织结构是去中心化的网络状结构,而且这一结构决定了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人际关系结构也是去中心化的网络状结构。虚拟的人际关系结构对物理空间中官僚制层级结构产生了分化与整合的双重影响,并且其作用过程是双向互逆的动态运动。它导致的结果是:官僚制政府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利用现代科技构建虚拟政府,以弥补官僚制政治体系的缺陷与不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看全球金融危机*
    何萍,骆中锋
    2015, 49 (11):  78-88.  DOI:
    摘要 ( )   PDF(7966KB) ( )  

    自2009年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集中在对2007年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上。这一研究,从时间上看,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研究具有同时性;从理论上看,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尤其是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传统,对当代金融化的起源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资本主义结构性的变化、对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关联作了独到的说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承还是断裂——对卢卡奇与布达佩斯学派学术关系的考察*
    颜岩
    2015, 49 (11):  89-95.  DOI:
    摘要 ( )   PDF(5209KB) ( )  

    布达佩斯学派是一个由卢卡奇的学生组成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学派坚持从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相统一的角度审视卢卡奇的思想。从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学派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中介”范畴、“被赋予的意识”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了解构。学派意图恢复卢卡奇思想的连贯性,以美学为线索将卢卡奇早期思想与晚期思想勾连在一起。学派继承了卢卡奇的某些思想遗产,但却剔除了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成分,走上了一条艺术救赎—类哲学—社会改良的社会批判道路。学派对卢卡奇思想发展心路历程的回视和解读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卢卡奇的精神遗产,反思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缺失,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于“灵魂”进入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范畴的探讨*
    李忠军
    2015, 49 (11):  96-102.  DOI:
    摘要 ( )   PDF(5016KB) ( )  

    本文讨论的“灵魂”特指唯物主义灵魂,即具有自我目的性的社会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它以信仰、价值观和精神为核心,其在精神领域的主宰地位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回顾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灵魂”范畴潜在地包含其中,却尚未明确提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及关键环节呼唤“灵魂”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并成为基本范畴。这一变化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带来新生机,形成新格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奋斗的政治追求与知行范式探析*
    陈宗海
    2015, 49 (11):  103-105.  DOI:
    摘要 ( )   PDF(5115KB) ( )  

    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中国要什么、怎么做?此类有关中国的政治追求问题曾被各界人士反复追问。自1910年代至2049年及其以后,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与振兴中华等三大目标是中国奋斗的主要政治追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建构并坚守由思想更新、制度革新、科技创新和百年累进等要素构成的知行范式。概括中国奋斗的三大政治追求,坚守四维一体的知行范式,可以积极回答中国奋斗要什么和怎么做,可以恰当维护中国的战略利益,可以准确定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 实施十周年研讨会”综述
    常宴会1,李文苓2
    2015, 49 (11):  110-112.  DOI:
    摘要 ( )   PDF(2214KB) ( )  

    2015年7月3日,为深入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十周年的经验,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王易工作室承办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十周年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0余所高校的150余名专家学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学与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北京教育》等多家媒体、报刊的记者和编辑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讲话,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副处长寇红江代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吴付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校长助理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校办主任、校长助理郑水泉等领导出席会议。研讨会分“院长谈经验”、“专家论创新”、“学生说感悟”、“教师述心得”、“名师议发展”5个板块,与会代表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十年来的成绩与经验、问题与挑战,以及如何进一步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与探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总结与展望与会领导和专家回顾了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历程,总结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成绩和经验,并提出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指出,“05方案”的实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全面推进和人才培养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方案实施十周年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由中央主导,构建了学科、教材、师资、课程协同推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二是形成了标志性成果,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三是形成了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完成了教师队伍的更新换代;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赢得了学生的客观评价;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取得良好成效。靳诺书记指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以问题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靳诺书记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贯彻落实“05方案”的一些做法和探索,如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了具有人大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教学品牌,推出了一批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培育了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总结“05方案”十年的实施情况时指出,十年的发展成果让人信心满满。十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学科、教材、师资、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立定脚跟、站稳立场,谋求科学全面和谐发展。展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未来,蓝图在握。当前,国家正处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改革也已经形成了初步规划,蓝图即将绘制完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未来必将更加广阔。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副处长寇红江代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雪致辞。他首先对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并简要回顾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在“05方案”实施十年来的具体做法。寇红江提到,市委教育工委近期研究起草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方案,这个方案聚焦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政策保障和制度激励,引领和支持北京成为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高地。这个方案将是北京市站在“05方案”实施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文件。二、经验与创新在“院长谈经验”板块,来自不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分享了各自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加这个板块的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雯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主任张付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东松教授,北京城市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主任韩建新教授。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有院长提出,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学院建设的规律,积极争取领导重视,持之以恒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并使之常态化,同时要让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实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尊严。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方面,有院长介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MOOC教学方式的基本经验,如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被动式教学向主动式教学的转变;有院长认为,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方法上做好教学体系向教学效果的转化,考核方式上实现由课堂教学效果向学生的能力素质转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方面,有院长提出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教学空间,实现由大班教学到小班教学的转变;提供科研空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立学术研究平台;提供学习空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提供薪酬空间,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生活质量上下功夫。在“专家论创新”板块,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专家们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前沿问题提出了很多创新性见解。参加这个板块的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教授、刘建军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教授,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振峰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李松林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红峻教授。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有专家认为应树立三种意识,即:树立一级学科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树立问题导向意识,在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解决现实问题;树立学科领航意识,理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指导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方面,有专家认为创新包括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战略上的创新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非常清楚,下一步应该是一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做实事,实现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有专家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的十年实现了四个“显性创新”和一个“隐性创新”的结合。“显性创新”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课程的规范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体系的建立。“隐性创新”是从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有机结合。在“名师议发展”板块,来自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的各位主持人分享了各自工作室的建设思路与经验。“名师工作室”是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指导下,以名师为依托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作用,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研究、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工作机构。参加这个环节的有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秀军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英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左鹏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建霞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姚小玲教授。有的教师分享了其工作室服务社会的方式,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师德、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法和基本技能训练、接续教学、意义教学五个模块培养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创立青年教师发展论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有的教师介绍了其工作室的发展思路,以思想性提升教学深度,以知识性拓展教学宽度,以文化性加深教学的厚度。有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室提出了规划和展望,将工作室主题设定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分享。三、感悟与心得此次研讨会特设了“学生说感悟”板块,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结合本校及自身的学习情况分享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收获。参加这个环节的有中国人民大学钱坤同学,清华大学季乐琪同学,中央民族大学马军虎同学,中央财经大学万励同学,北方工业大学张贝贝同学和北京联合大学李锦譞同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面,有同学介绍了所在学校的“问题导入式教学法”,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把理论学习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有同学分享了接受MOOC式教学的感受,认为MOOC给学生更多选择,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考核方式更加灵活,但在互动性、学习效果的正相关性等方面还需改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有同学谈了社团活动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作用;有同学分享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认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并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在谈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感受时,同学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的成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国家的政治资源,也是学生的切实需求。最后,同学们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如希望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经费支持,让更多同学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当中,等等。在“教师述心得”板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教师们结合实际教学经历畅谈了各自的心得体会。参加这个板块的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向明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林英教授,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志强教授,北京农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兰岚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惠副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宁博士。可以说这个板块既有50后、60后的中老年教师的代表,也有70后、80后的中青年教师的代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得方面,有教师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改革方法,依次是采用专题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紧跟社会热点和善于理论联系实践;有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道术相济,既要教给学生政治的方向、理想和价值观,又要教给学生政治的技术;还有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真学真信,就要挖掘课程中的问题,回应学生的疑惑,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发展方面,有教师提出应加大对教学的奖励力度,关注青年教师的生活状况;也有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要摆正心态,踏踏实实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自然会有所收获。在研讨会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做了总结发言。他用“和”、“新”、“实”三个关键字作总结,指出,会议的顺利召开与教育部社科司、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学校党委和行政、北京市兄弟院校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协同推进、相互支持密切相关,体现了“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次会议也是一场“新”意迭出的大会,会议形式新颖、专家学者发表的观点有新意、会议成果有所创新。“05方案”的实施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是事关我国教育事业成败,事关党和国家未来的大实事,要从实处切入、向实处发力、从实处升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