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期专题
     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以来的
    中国文化走向
    ——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
    郑大华
    2015, 49 (8):  5-5.  DOI:
    摘要 ( )   PDF(531KB) ( )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自第二卷起,改称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尤其是思想文化走向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正是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标志,中国近代的历史尤其是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23年,胡适在写给《新青年》同人高一涵、陶孟和的信中指出:“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1936年,胡适在为上海亚东图书馆重印《新青年》的题词中又写道:“《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二十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作为《新青年》成员中的重要一员,胡适对《新青年》的评价是客观和公允的。直到今天,《新青年》提出的一些观念、思想和主张,仍然有它的时代价值和积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总结。为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更好地诠释、解读《新青年》的思想遗产,更准确地体认、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定位,并增强建构中国现代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以树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借鉴,本刊特约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郑大华和左玉河教授、北京大学的欧阳哲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锋教授,就“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走向”发表他们的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从而推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尤其是《新青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
    《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郑大华
    2015, 49 (8):  6-13.  DOI:
    摘要 ( )   PDF(5838KB) ( )  
    《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近代文化走向的必然产物,同时又对中国近代文化走向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概而言之,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二是从一元走向多元;三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鸦片战争时期非常有限度的开放,到洋务运动时期开放的扩大,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最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面开放,这就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没有中国文化自鸦片战争时期开始的从封闭走向开放,就不可能有《新青年》的创刊,而《新青年》的创刊,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
    现代新文化之建构
    左玉河
    2015, 49 (8):  14-18.  DOI:
    摘要 ( )   PDF(4071KB) ( )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新文化建构的奠基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逐渐深化,确定了全面效法西方以建构中国现代新文化的方向和“再造文明”的目标;二是摧毁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体系,动摇了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确定了以民主与科学作为中国现代新文化建构的核心价值;三是提出了以个性主义为建构中国现代新文化基石的思路;四是提出了以研究问题、输入西学、整理国故来建构中国现代新文化的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青年》批评与反思儒学的几个维度
    马克锋
    2015, 49 (8):  19-23.  DOI:
    摘要 ( )   PDF(4043KB) ( )  
    《新青年》对中国传统儒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批评与反思,为其办刊特色。这种批评与反思是基于一种中国大文化的视角,反对儒学独尊;基于一种世界主义的立场,将儒学放到世界文明中加以审视;基于一种现实需要,反对儒学政治化;基于一种整体思维,主张思想解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文化运动研究论域之拓展
    ——关于新文化运动研究的片断思考
    欧阳哲生
    2015, 49 (8):  24-30.  DOI:
    摘要 ( )   PDF(5435KB) ( )  
    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公共话题,对它的探讨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历程,其论域从新旧文化之辨,到呼喊科学、民主的启蒙运动,再到对中西文化关系的平衡处理,人们对新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朝着理性、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寻求中西文化会通是中国文化获取未来机遇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问题探讨
    在“经济”与“其他”之间
    ——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之批判*
    王峰明
    2015, 49 (8):  31-39.  DOI:
    摘要 ( )   PDF(6640KB) ( )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确认生产力和经济的决定性和首要性,并不意味着排斥和否定政治和文化等其他非经济因素的重要作用。这是两个处于不同层面、具有不同性质的问题。前者处于本质抽象层面,是对社会历史一般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后者则处于现象具体层面,是对社会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描述。在前一层面,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呈现为一种总的趋势和平均数;在后一层面,它们则既可以是“发展”的,也可以是“不发展”和停滞的,呈现出种种不同的局部特征和个别态势。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始终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吉登斯所说的不同文本之间的断裂和前后矛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叙述与扬弃
    ——基于资本批判的视角*
    张琳
    2015, 49 (8):  40-48.  DOI:
    摘要 ( )   PDF(6641KB) ( )  
    马克思之所以被誉为现代性的理论家,他清晰地叙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实质问题,发现了商品神化的秘密,批判了对资本的运行逻辑,揭示了“异化”现象及特征,进而设想通过关注物质生产实践实现人性复归,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扬弃异化的生存状态,通过共产主义共同体实现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全球生产网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谢富胜, 黄盛
    2015, 49 (8):  49-48.  DOI:
    摘要 ( )   PDF(7305KB) ( )  
    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是分析当下全球分工格局的三种流行的理论,但存在着劳工与阶级分析缺失,忽略政府的作用等缺陷。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从世界体系、资本循环和劳动过程三个角度对全球生产网络各自进行了分析。我们在综合世界体系理论与劳动过程理论的基础上,从资本循环角度进行了扩展,构建了一个关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性框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问题的探讨*
    朱殊洋
    2015, 49 (8):  59-65.  DOI:
    摘要 ( )   PDF(5407KB) ( )  
    目前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认为,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会随之降低,从而必要劳动时间会相应减少,剩余劳动时间会相应延长,进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教科书的这一结论是假设新创造的价值不变、教育费用及其变化很小以至于可以忽略的情况下得出的。但是假设新创造的价值不变意味着,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提高,相对剩余价值也不会再增加。这显然与马克思的理论和实际不符。一旦令新创造的价值可变、同时加入教育费用,那么就会发现,相对剩余价值既可以在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的情况下增加,也可以在必要劳动时间延长的情况下增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观的当代释读*
    刘卓红, 徐锐
    2015, 49 (8):  66-71.  DOI:
    摘要 ( )   PDF(4426KB) ( )  
    人民主体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并作了创新性的解读。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地再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观点,围绕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结合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问题与任务,提出充满新时期时代创新特色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以及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新模式的设计,从理论与实践上实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观的新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前沿
    网络治理中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
    动力和限制因素
    高慧军
    2015, 49 (8):  72-78.  DOI:
    摘要 ( )   PDF(5423KB) ( )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发达国家都在改革公共服务,无论是美国的“政府再造”,还是英国的“公共服务现代化”都旨在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为达成这一目标,各国政府都寻求改变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从官僚层级和市场化模式走向网络治理。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中加强政府和NGOs的协作也正被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所提倡。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s)作为网络治理的主要工具,其运用效果至关重要。论文对网络治理中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动力因素和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提出网络治理的环境、网络中组织属性和治理网络关系的属性对PPPs关系具有推动作用;而在治理网络的运行和网络的评估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限制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欧洲之内到欧洲之外:
    现代国家形成理论的演进*
    张孝芳
    2015, 49 (8):  79-85.  DOI:
    摘要 ( )   PDF(5252KB) ( )  
    现代国家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产物。基于欧洲的历史经验,社会科学家发展了功能主义模型、经济交易模型和战争驱动模型来解释现代国家在欧洲的形成。这些模型为揭示现代国家形成的动力提供了基本的因果机制。随着比较政治研究的发展,政治学家开始将欧洲以外地区的历史经验纳入到现代国家形成的理论探讨中,已经发展了精英冲突模型、世界政治的动态模型以及政治发展的时间序列模型。这些模型极大地拓展了国家形成理论的情境适应性,展现了不同国家的时空背景和环境条件对国家建设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出场学视域中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任燕红1, 王玉鹏2
    2015, 49 (8):  86-91.  DOI:
    摘要 ( )   PDF(4418KB)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工程。出场学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野和重要实践支撑。从出场学视域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一次重新出场。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并在人民群众中出场,就要转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方式,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场形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场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论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术
    分野与发展前沿:基于英美学派
    局限性的视角*
    保建云
    2015, 49 (8):  92-100.  DOI:
    摘要 ( )   PDF(6284KB) ( )  
    英国学派与美国学派作为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学术流派存在共同的局限性和不足,英美文化约束、西方中心主义、基础理论薄弱与学科边缘化是突出表现。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政治学与经济学相互融合交叉发展的产物,可以区分为微观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宏观国际政治经济学两个构成部分,其学术分野仍然处于演变之中。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前沿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学科专业化与体系化,学科内部分工和新分支学科不断产生,科学主义与经验主义演变特征显著,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交叉及新兴交叉学科形成及演变。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学者作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兴力量需要承担起学科重构与理论创新的历史责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运动研究:一个学术史的梳理*
    王金良
    2015, 49 (8):  101-109.  DOI:
    摘要 ( )   PDF(6646KB) ( )  
    社会运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它涉及了群体冲突、抗争、集体行动以及革命等行为。长期以来,在欧美学界逐渐形成一些主要的理论范式,包括古典的集体行为理论和社会结构变迁理论,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新社会运动理论,再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的框架建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流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运动研究范式的变迁,也反映了研究层次从宏观到中观、微观解释的变化;以及理论内核从古典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结构变迁解释,到占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解释,再到以意义建构和象征的文化解释的转变。对西方社会运动的主要理论流派进行梳理、考察和总结,可以为社会运动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理论的知识谱系。进一步说,介绍西方的社会运动理论流派,也可以为本土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新常态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张崇阳1, 刘蔚然2
    2015, 49 (8):  110-112.  DOI:
    摘要 ( )   PDF(2282KB) ( )  
    2015年4月11日至12日,以“新常态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为主题的“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在河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主办,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众多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主席白暴力教授做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数理模型的系统构建”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市场经济是需求约束型经济,社会总需求决定着社会经济运行,而核心是消费需求,因此要首先从劳动者工资收入出发建立社会总消费需求模型。同时,他基于消费与投资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构建社会投资需求模型、社会总需求模型和价格总水平上涨模型,阐述了消费需求对投资需求的传递效应以及投资需求的倍加效应,以此来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物价总水平问题。他指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基础上,系统构建宏观经济数理模型能有效地指导我国的经济运行,为我国解决现实问题以及保障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建立科学的理论基础。
    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程恩富教授研究了新常态下的价值导向问题。针对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方式、结构以及增长驱动力呈现出的深刻变化,他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倡导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价值导向。他认为,新常态下正确的价值导向主要涉及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领域,包括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导向、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导向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导向。他强调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有效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才能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建设,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中共中央党校王天义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阶段、新常态、新任务”,消费拉动力不足、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改革成果无法共享、矛盾不断积累的格局是新阶段遇到的现实问题。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化是以后的新常态,国家面临着换挡操作的新任务。因此,我们要把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化到追求经济质量上来。通过鼓励全民创新、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升级等措施,解决好我国的老龄化、城镇化、党风政风转变和国民素质提高等一系列难题,让30多年的积累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让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拉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钱津研究员就中国经济理论研究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作了大会发言。他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现状并不理想,既缺少创新理论的努力,又看不透现实经济形势。他号召经济学家必须担负起经济理论研究的责任,必须明确改革的实质是理论改革,要在新常态条件下创新经济理论,包括明确区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对虚拟经济理论做出开拓性探讨、研究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以及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等问题。
    二、加强中国经济理论建设,
    推动经济理论创新
    中央民族大学刘永佶教授明确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国度性,并在国度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政治经济学”命题。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现实经济矛盾的理论规定,具有明确的国度性。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实则是由美国资产阶级主导的,而苏联教科书又是“苏联模式”的理论表述。我国长期照抄照搬美国、苏联的经济学说,忽视了国度性以及我们自身的主体性,从而造成了经济学理论严重滞后于经济矛盾运动的残酷现实。中国劳动者的总体利益、中国现实经济矛盾迫切要求形成和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河南大学许兴亚教授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若干重要范畴。他首先梳理了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并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马克思何时开始接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资本论》的书名及其副标题是什么,马克思何时开始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效率”、“制度”、“所有制”和“产权”等概念的确切含义。许教授强调阅读经典文本、回归理论本源的重要性,值得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深思。
    中国政法大学邰丽华教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迈克尔?瘙簚A?瘙簚莱博维奇“超越”《资本论》思想进行了评析。她梳理了莱博维奇关于《资本论》存在着理论与概念的片面性,以及产生这些片面性的根源,她针对莱博维奇提出建立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用需要的首要性理论取代生产力决定论,进而“超越”《资本论》的主张,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给予评析。邰丽华教授认为,莱博维奇坚持以整体性原则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尝试值得肯定,他强调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有助于澄清历史上与现今社会背景下对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歪曲与误读。但是,莱博维奇“超越”《资本论》的主张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如他泛化剥削概念,导致马克思未来社会的理想缺少逻辑与现实的可行性,他用需要首要性理论代替生产力决定论,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传统等。
    河南大学张昆仑教授对货币职能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他认为货币职能应该表达为:价格尺度、流通媒介、贮财手段和延付手段。从严格意义上说,世界货币属于货币类型,不属于货币的一种职能。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河海大学杜栋教授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现状,就如何制定本地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评价制度作了报告。他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综合发展战略规划,科学的规划评价是引导、调控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他详细介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理论体系,即在规划实施前首先要有合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在规划实施中通过对建设过程有效监控,最终达到理想的建设结果,从而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机理吻合的规划评价体系。他强调指出基于“规划评价”机制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不仅有助于规划运作体系的完善,而且有助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河南大学李恒教授则就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指出,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系统化程度低,资源在产业间还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配置。同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缺乏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土地流转还未能助力农业生产经营脱离传统模式。在此基础上,他从两个角度对我国土地流转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是我国农村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无法调节劳动力和土地的平衡。其次是农民在体制外就业,劳动市场的二元分割导致就业波动由体制外调节。因此,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家庭经营转变为企业经营,并且可采取家庭农场、贸工农一体化和大型农业企业的形式促进农业发展。
    吴群研究员认为,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她指出我国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存在法律定位不准确、市场主体定位不清晰、产权交易流程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当下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和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产权交易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是公益性服务机构,实现管理体制创新。同时,依托区域综合产权交易市场推动规范化发展,实现运行机制创新。她强调,政策支持与市场化、社会参与相结合是农村产权交易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现途径。
    四、完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中国人民大学张旭教授认为,所有制问题是全部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其实质是所有制领域的深度博弈,我国当前的很多理论和现实问题都可以从所有制结构角度进行解释。同时,他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也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就是处理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对立,能否在股份制中得到真正解决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绝不是“一股就灵”。另外,在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实现的关系上,张旭教授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科学认识混合所有制在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损害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可能性和危害,通过有效的规制措施使混合所有制经济真正地服务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崔朝栋教授批判了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对立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精髓和实质就是按劳动要素分配,不能用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两个范畴,把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与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严格区别开来,它们都属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或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或按劳动要素分配的主体地位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要代表全民利益,必须在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中贯彻按劳分配或按劳动要素分配原则,让劳动所得占据主体地位,让按劳分配或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高于按非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分配不公、分配秩序混乱、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等问题,周红利副教授指出,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但是收入分配不公威胁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经济持续增长的产权结构和社会结构,因此,我们不得不进行巨大的经济利益调整。
    五、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云南大学周文教授针对新常态下我国居民消费模式和商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意向经济进行了探究。他指出,意向经济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由于当今媒介革命带来的信息爆炸性扩张,大量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稀释了有限的社会注意力资源,造成消费者无法得到精准、有效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他主张用“意向经济”取代“注意力经济”,围绕消费者意向实现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这不仅可以促进消费者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型,而且还有利于消费者共享信息、商品和服务,增进不同社会阶层良性互动。
     河南大学郭兴方教授就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房价问题,利用Tiebout模型分析了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的影响。他基于上海市17个区县的数据发现,财政支出对房价的推升作用存在显著的滞后性。从财政支出的正向影响作用上看,市区明显高于郊区。但是,从财政支出影响的长期性来看,郊区则明显强于市区。他指出,无论是市区还是郊区,房价的上涨都具有明显的惯性,而且市区房价的上涨趋势明显高于郊区。他认为,整个上海市房价特别是市区房价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上涨态势。为此,他建议上海市区利用其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力开展廉租房建设,减缓部分刚性需求导致的房价上涨压力。与此同时,郊区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要搞好卫星城建设,加快市区人口向郊区的分流,以此来缓解总量需求对市区房价的上涨压力。
    此外,与会学者还对“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热点话题进行了研讨。周文教授认为,尽管中国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过程中,面临一些西方国家的质疑,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殖民主义有本质区别。这一战略布局促进了全球化的分工协作,不仅有利于解决全球的霸权治理结构,而且有助于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北京中医药大学万宗凤教授指出,我国目前还缺乏统领全球化的能力和经验,尽管“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在推进过程中成效显著,但是未来中国对亚投行的控制力和话语权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