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与人道主义*
    安启念
    2015, 49 (7):  5-15.  DOI:
    摘要 ( )   PDF(8024KB) ( )  
    马克思对人道主义既有肯定性论述,又有明确的批评,唯物史观正是产生于对抽象人道主义的批判之中。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大唯物史观,其理论基础是劳动实践辩证法。劳动实践被马克思视为人的类本质,它有自建构性,即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生产对象处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之中。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类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于是人性具有了历史性,整个历史就是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在马克思那里具有了现实性、科学性,与唯物史观完全一致,与以往的各种人道主义理论有了原则区别。马克思思想的出发点是对资本主义不人道现实的批判,宗旨是实现共产主义即人的本质回归、人道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实现立足于劳动实践活动的自我发展,同样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但是是新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对于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意识形态转型的理论阐释
    ——基于当代中国语境的考察
    唐爱军
    2015, 49 (7):  16-22.  DOI:
    摘要 ( )   PDF(5191KB) ( )  
    当代中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意识形态转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意识形态转型的基本内涵可以在社会转型的理论系统中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可以梳理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构成要素及其整体框架。从实践的角度看,我们应当对当下的世俗化的意识形态保持警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从管制型国家到治理型国家
    ——以煤矿安全为例*
    聂辉华
    2015, 49 (7):  23-31.  DOI:
    摘要 ( )   PDF(6216KB) ( )  
    在全球治理运动兴起的背景下,本文以煤矿安全为例,分析了中国从管制型国家向治理型国家转变的必要性和条件。本文先描述了中国煤矿生产安全的现状和问题,梳理了关于中国矿难发生原因的五种主要观点,然后表明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管制思路不能完全解决煤矿生产安全问题。为此,必须从管制转向治理,本文分析了这种转型的必要性和四个条件。最后,本文认为治理思路对于解决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腐败问题同样适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官员特征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
    ——基于中国省级层面的数据
    方明月
    2015, 49 (7):  32-41.  DOI:
    摘要 ( )   PDF(7205KB) ( )  
    本文使用2012年和2013年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政府债务数据,以及地方官员个人履历,从官员激励、工作经历、政治关联和政治俘获四个维度,首次考察了各省主要领导的动机和行为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渠道。我们发现:(1)当省委书记年龄较大时,年龄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正相关,此时其经济激励优于政治晋升激励;当省委书记年龄较小时,年龄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负相关。(2)有经济工作背景的省委书记倾向于扩大政府债务规模。(3)省委书记与中央的政治关联会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4)省委书记面临的来自本地精英的政治俘获压力越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越小。本文的发现对于理解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论中国优秀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关系
    何虎生, 王超
    2015, 49 (7):  42-49.  DOI:
    摘要 ( )   PDF(5852KB) (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国优秀宗教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对其构建有一定的涵养作用,外来宗教文化中国化的经验,可以为当前实现外来文化中国化提供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接、超越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三重意蕴
    王元
    2015, 49 (7):  50-56.  DOI:
    摘要 ( )   PDF(5498KB)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化,具体而言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对接、超越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政治理想上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在政治实践展开空间上也很相似,传统道德伦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有益的补充。马克思主义在对接儒学的同时在知识内在张力、知识完备性和知识体系适应性上超越了儒学。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对中国文化的重建、治国理念的完善和国家治理结构的重构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新时期中国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的
    挑战及其应对*
    刘雪莲, 姜宏
    2015, 49 (7):  57-64.  DOI:
    摘要 ( )   PDF(5948KB) ( )  
    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包括了国家的政权安全和主权安全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冷战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多方面的挑战,主要有西方国家“西化”的挑战、国家认同危机的挑战、主权领土争端的挑战、国家统一的挑战以及网络安全的挑战等,能否有效维护好国家的政治安全,不仅考验中国的国家权威和治理能力,更关乎中国的国家命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多重双边到单一多边? ——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探析*
    熊李力, 潘宇
    2015, 49 (7):  65-71.  DOI:
    摘要 ( )   PDF(5316KB) ( )  
    冷战期间,对比欧洲的单一多边同盟北约,美国在亚太地区只有功能相对弱化的多重双边同盟,主要原因在于亚太地区苏联及中国军事存在的相对弱化。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军事实力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未出现由多重双边向单一多边的转型。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与亚太各国具有广泛而密切的经济联系,在亚太地区已形成多边合作网络,军事互信机制也初现端倪,即使中国继续保持现有的崛起势头,美国及其亚太盟国也难以对所谓“中国威胁”形成高度一致的整体认知,构建亚太版“小北约”的单一多边同盟既无必要性也无可行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主体之死抑或主体的重建?
    ——巴迪欧“哲学宣言”中的主体思想研究
    袁蓓
    2015, 49 (7):  72-77.  DOI:
    摘要 ( )   PDF(4826KB) ( )  
    当代法国哲学受结构主义影响出现“主体之死”的转向,而“主体之死”从更宏观理论视野又可视为是当代“哲学之死”的表征和回应。对此,巴迪欧主张一种真理性哲学与主体的当代重建。但是,巴迪欧新的哲学与主体的重建本质上并未脱离后现代激进理论的问题域,即在反叛传统马克思主义诉诸“阶级主体”规划的历史性叙事逻辑过程中,走向一种纯粹的话语竞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帝国主义到新帝国主义:
    本质内涵与问题意识辨析
    ——兼评国际左翼的帝国主义理论*
    陈人江
    2015, 49 (7):  78-85.  DOI:
    摘要 ( )   PDF(5930KB) ( )  
    “新帝国主义”是最近十多年来国际左翼理论界流行的词汇和研究热点,但是,人们对于新帝国主义的解释存在模糊之处。本文通过对古典帝国主义论的回顾和分析表明,帝国主义不能仅仅归于资本积累的矛盾这一个方面。前资本主义的积累逻辑与资本的积累逻辑共同构成了帝国主义的基础,而两种积累逻辑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演变是帝国主义问题的核心。在新帝国主义时代,前资本主义的积累逻辑消亡,暴力蜕变为资本积累的单纯手段,体现了新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新帝国主义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将聚焦于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即霸权国家的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在全球范围内结合形式的新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人生理想的希望哲学阐释
    程立涛
    2015, 49 (7):  86-91.  DOI:
    摘要 ( )   PDF(4471KB) ( )  
    期待情绪是个人心灵深处萌发的理想的种子,理想的核心元素和内在价值在于希望。理想不是某种“非存在”,而是真实的“存在”,一种对未来远景的筹划与瞻望。在现实生活中,应当把“理想”与形形色色的“伪理想”严格区别开来。在虚无和绝望情绪蔓延的现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希望的超越和拯救功能,抵御虚无、绝望等不良情绪的侵蚀,引导人们走出理想萎缩、道德陷落、信仰危机等现代精神困境,回归人类生命的正道,成为希望哲学的重要历史使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信仰的科学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陈华
    2015, 49 (7):  92-97.  DOI:
    摘要 ( )   PDF(4577KB) ( )  
    “教育信仰”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概念,关于它的界定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教育信仰是指教师、教育战线的其他从业者及教育事业的关爱者对教育及其在实践中价值的至极相信与崇敬,并以之为教育实践的基本准绳。信仰主体、客体与信仰方式是教育信仰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信仰与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及道德信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趋同还是存异:
    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比较研究*
    杨甜娜1, 刘波2
    2015, 49 (7):  98-104.  DOI:
    摘要 ( )   PDF(5339KB) ( )  
    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在四个方面存在一致性:理论诉求上强调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独立于权力和利益之外发挥效用;把无政府状态视为国际政治的基本假设;坚持国家中心论;认为制度、规范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并非事先给定的。二者的分歧主要有七点:理论“元”的差异;在解释因合作而导致利益增进的理论进路方面的不同;价值伦理取向上的区别;对行为体主体间的共享性认知分歧;研究方法上的人文历史方法与科学实证方法;对国际法的作用持不同态度;知识谱系上所呈现的整体面貌、理论阐释方式不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西方学者社会主义批判史
    演进轨迹初探*
    刘晨晔
    2015, 49 (7):  105-112.  DOI:
    摘要 ( )   PDF(6242KB) ( )  
    20世纪西方学者社会主义批判的突出特点是不再仅仅局限于抽象理论纷争,而是把矛头指向现实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种批判主要肇始于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靶子的批判,并形成三条主导性演进轨迹:一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行性的批判;二是对斯大林极权主义的批判,以及对苏联东欧国家后极权主义的批判;三是苏东剧变前后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全面否定。这些批判既有误读,有曲解,也不乏切中问题要害的真知灼见,是值得系统全面发掘整理和深入细致批判反思的重要学术资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