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中国转型期腐败问题的主要特征分析
    吴忠民
    2014, 48 (6):  5-14.  DOI:
    摘要 ( )   PDF(2204KB) ( )  
    基于种种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同以往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及别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转型期的腐败问题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主要包括:腐败问题的波及面十分广泛,横跨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各个领域;腐败问题出现了某种固化现象,并对社会结构的进一步演化具有某种消极的影响;群体性腐败色彩明显,给反腐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腐败问题与鼓励试错的改革背景交织在一起,有时会借试错(探索)的名义和理由出现甚至是扩张起来。反腐败的有效途径在于标本兼治。治本性的反腐败至关重要:能够确保反腐败不陷入歧路;能够巩固治标性反腐败的成果。治标性的反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对腐败问题不断保持一种压力和声势;能够积小胜为大胜;能够为法治社会的建立进行有效的铺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公信度与腐败认知度的关系
     ——兼评透明国际CPI排名方法
    王丛虎
    2014, 48 (6):  15-21.  DOI:
    摘要 ( )   PDF(1376KB) ( )  
    政府公信度是公众对于政府的评价和认可的程度,也是衡量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依据。而影响政府公信度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政府腐败状况,为此,如何预期、感知和惩治腐败也就与政府公信度息息相关。透明国际企图以普适的价值观来评价各国廉政状况存在明显的缺陷,结果也极不科学。我们应该积极回应,同时对我国的腐败预期和腐败感知给予正确引导, 并加大腐败惩治的力度,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革趋势与方向
    丁守海,许珊
    2014, 48 (6):  22-30.  DOI:
    摘要 ( )   PDF(1680KB) ( )  
    中国劳动力市场一直存在城乡之间以及城市内部双重分割的问题,在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下,城乡分割逐渐瓦解,但同时又强化了城市内部的二元分割。未来劳动力市场变革的核心将转向打破城市内部优先部门与次级部门之间的分割,但源于既得利益者的阻力,难度将更大。它需要由中央政府充当第一行动集团,通过精巧的机制设计来满足激励相容条件,同时在两个部门之间就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力量进行对调,以促进两部门的均衡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
    新动向和思考
    方芳1,辛向媛2
    2014, 48 (6):  31-37.  DOI:
    摘要 ( )   PDF(987KB) ( )  
    后危机时代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和挑战,各国国内政治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跨国金融监管组织的变革对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全球统一的监管标准越来越难以适应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形势,未来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中,尊重各国金融监管多样性和差异化的分权监管模式可能更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效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本论》中具有怎样的二重性学说
    ——与刘召峰博士的几点交流
    许光伟
    2014, 48 (6):  38-47.  DOI:
    摘要 ( )   PDF(1472KB) ( )  
    《资本论》中二重性学说是实践化构造,并非仓促理论构造,也绝不会是什么二重性知识(理论)体系。其辩证法的内涵在于把握“一定生产”生成的规定,提升对象为研究对象,确立历史的实践逻辑和开放的批判结构。因此,也并不是逻辑一致性意义的工作逻辑,仿佛封装了抽象思维方式批判。《〈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将“起点规定”封装于封闭历史知识体系,满足了思想史的有价值性演绎,结果将二重性学说主观认识化,贬为单纯叙述逻辑——从抽象上升为具体;其想要导引拜物教批判认识,却混同了社会存在上两种不同的批判即主观批判和客观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原则相抵触,如提出“资本二重性理论”;到头来,反治其身,重新陷入资产阶级性质的知识论游戏当中,违背直至取消了劳动价值论实践生成之优良理论品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信仰、认同与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
    冯宏良
    2014, 48 (6):  48-55.  DOI:
    摘要 ( )   PDF(1178KB)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表现在形式意义上的理论传播与接受,更表现在实质意义上的信仰确立与传递,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社会认同,信仰与认同的互动演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逻辑结构,在社会文化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则是这一内在逻辑结构的外显形式。信仰、认同与话语权构成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确立社会主义信仰、凝聚主流价值认同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践领域的根本价值指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的发展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王永和
    2014, 48 (6):  56-61.  DOI:
    摘要 ( )   PDF(959KB) ( )  
    发展是伴随人类社会相生的永恒主题,发展伦理是发展的伦理自证与反思的辩证过程,近代以来发展伦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向。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伦理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演进过程,特定历史情境和发展阶段决定了发展的模式和伦理特征。发展伦理在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将逐步得以完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非传统安全治理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
    李志斐
    2014, 48 (6):  62-68.  DOI:
    摘要 ( )   PDF(1097KB) ( )  
    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认识新型大国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新型大国关系是21世纪中国外交应对时代新局面所提出的外交新理念,它的提出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非传统安全问题为大国间新型关系的构建创造了机遇,大国间合作开展非传统安全治理成为构筑新型关系的重要增长点。“合则两利”,非传统安全治理可以从安全观念、安全合作、战略互信三个层级积极促进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而新型大国关系一旦构建完成,可以有效地预防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产生,降低其对国家安全的威胁。非传统安全治理和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俄罗斯的欧亚战略
    ——兼论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庞大鹏
    2014, 48 (6):  69-76.  DOI:
    摘要 ( )   PDF(1254KB) ( )  
    欧亚战略集中体现了俄罗斯精英阶层的时代观和国际政治观,这构成了当代俄罗斯国家身份认同的基础。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放缓,是普京政府顺利实施欧亚战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只有在较为全面地理解俄罗斯欧亚战略的基础上,才能在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以及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即将成立的背景下,以及当前国际新形势下更好地审视中俄关系所面临的问题及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海疆争端看中国周边
    外交形势的复杂性
    李庆四,张腾军
    2014, 48 (6):  77-83.  DOI:
    摘要 ( )   PDF(1247KB) ( )  
    过去数年里,中国与周边邻国的海疆争端呈集中爆发之势,在区外势力尤其是美国的介入下,这些争端已成为中国周边安全重大隐患。海疆形势的复杂多变,呼唤与时俱进的周边外交,中国需要更积极主动的策略推进双边关系,以更具亲和力外交化解认知困境。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政府进行战略性调整部署,对困难重重的周边外交可谓是积极信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反杜林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断及其现代意义
    刘建军
    2014, 48 (6):  84-89.  DOI:
    摘要 ( )   PDF(948KB) ( )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本文重点选取其中四个有代表性的论断加以分析,即: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每一个健康清醒的人接受某种思想;平等观念在现代社会主义运动中仍具有巨大的鼓动价值;每一次革命的胜利都带来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跃进;现代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来源于社会发展中可感触的物质事实。这些论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对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个必然”理论逻辑的文本还原 ——《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维度解读
    魏强1,孙来斌2
    2014, 48 (6):  90-95.  DOI:
    摘要 ( )   PDF(907KB) ( )  
    “两个必然”作为《共产党宣言》运用唯物史观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出的必然结论,它的实现是以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为前提的。而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党人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就在于通过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去启发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为实现“两个必然”准备充分的主体条件。以《共产党宣言》为分析蓝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线索,循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矛盾运动的历史逻辑,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的理论逻辑,积极观照“两个必然”的现实境遇,勇于作答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课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略论后现代社会的几个主要特征
    王晓升
    2014, 48 (6):  96-104.  DOI:
    摘要 ( )   PDF(1360KB) ( )  
     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步进入后现代社会。其经济特征是“生产的终结”,即满足实际生活需要的生产的终结;其政治特征是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的终结;其社会特征是人和人之间的结构性社会联系的终结;其文化特征是文化产品的意义的终结。这些新的趋势对传统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提出新课题,也对马克思主义提出新课题。后现代主义思潮就是用来分析和批判后现代社会所出现的新趋势的,应得到各门社会科学的重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多诺与Being 问题
    尹树广
    2014, 48 (6):  105-109.  DOI:
    摘要 ( )   PDF(753KB) ( )  
    阿多诺从概念的可能性哲学出发,批判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指出Being 不过是主观的综合,却被海德格尔客观化为必须屈从的力量。海德格尔反对物化,但是他的存在论带来的是新的存在奴役。在阿多诺看来,主观综合就如用星座来把握繁星一样,不过是概念之间相互联系,趋近于把握多样的经验和可能性的真理,概念的运动不会停止和绝对化。本雅明神学语言学对语言和经验之间关系的研究只是部分地被阿多诺接受,但是却在伽达默尔解释学中有了更进一步的推进。阿多诺没能看到交往语用学对理性的发展,也没能看到存在论通过修辞学这个中介获得的拓展,因而不能给他的可能性哲学以更具体的形态描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
    学术研讨会”综述
    白洁
    2014, 48 (6):  110-112.  DOI:
    摘要 ( )   PDF(5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