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新世纪十个“中央一号文件”:回顾与展望
    孔祥智,郑力文,周振
    2013, 47 (7):  5-18.  DOI:
    摘要 ( )   PDF(2781KB) ( )  
    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发布了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框架。本文在分析十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背景的基础上,梳理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立财政支农长效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培育新型农民与提高组织化程度以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等八大政策关注重点,并对十年“三农”发展成效进行了评价。本文认为,中国未来的农业政策将着力于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前提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以及在促进“四化同步”前提下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民生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胡海峰,赵亚明
    2013, 47 (7):  19-25.  DOI:
    摘要 ( )   PDF(1471KB) ( )  
    民生经济的全面启动为我国民生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生金融的本质内涵和业务特点,决定了民生金融的服务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多部门之间多层次合作的协同效应。解决我国民生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理解民生金融的创新本质,把握民生金融兼具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厘清竞争与普惠等与民生金融紧密联系的三种关系。总之,要通过发展理念的统一和保障机制的完善,以及金融创新的探索和协同效应的提升,切实促进民生金融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马克思文化思想探源
    潘宁1,吴浪菊2
    2013, 47 (7):  26-33.  DOI:
    摘要 ( )   PDF(1657KB) ( )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维柯《新科学》中文化思想的理论开创、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文化哲学、摩尔根《古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此外,希腊罗马的神话典故、圣经传说以及欧洲古典文学作品等西方传统文化都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的重要来源。深入探讨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有关文化思想的启示
    ——兼评学界关于“文化”本质的问题
    张定鑫
    2013, 47 (7):  34-39.  DOI:
    摘要 ( )   PDF(1197KB) ( )  
    学界涉及“文化”本质的论点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对人类内在精神理念的“显示”(“文以载道”),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人化”,是对人类生存发展根本方式、基本过程、基本状态和总体成果本身的一个概括性描述。马克思尽管没有直截了当地在“文化”问题上作过专门论述,但他分析人类文明(主要是资本主义文明)所留下的文化思想很丰富,其中两个基本观点值得注意:一是肯定文化之“观念”的先导性,一是强调文化在人类文明时代受制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意识形态性或服务功能,因而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既非笼统的“人化”论,亦非唯“意识形态”论,其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很有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劳动解放”的真实意蕴
    ——回应阿伦特的重大误解
    贾丽民
    2013, 47 (7):  40-45.  DOI:
    摘要 ( )   PDF(1241KB) ( )  
    以阿伦特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对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存在着重大的误解。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是一个悖论,因为“劳动”只与物或自然相关,从而使人从属于必然性领域,这就与“解放”背道而驰。这种见解在理论上将劳动的自由特质阉割掉,在实践上将劳动的革命特质阉割掉,从而构成了对历史唯物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重大挑战。回应这种挑战,就必须澄清马克思“劳动解放”的真实意蕴,一是阐发劳动不同于纯粹物理动作的、作为自由自觉活动的特质,二是阐发劳动不同于国民经济学范畴的、作为改造性实践之基础的特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
    郑永廷1,任志锋2
    2013, 47 (7):  46-51.  DOI:
    摘要 ( )   PDF(1286KB) (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范畴,具有科学性、人民性、长期性等特征。全球化背景下由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主导的发展巨变给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不断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难点解析
    近年来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
    不同解读和观点评析
    卫兴华1,胡若痴2
    2013, 47 (7):  52-60.  DOI:
    摘要 ( )   PDF(1797KB) ( )  
    在我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趋势。在此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央调整了宣传多年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性提法。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中共十七大报告的这一新的原则性提法,总的来说统一了思想认识,但是,从新闻媒体报道和学界发表的论著来看,在怎样准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在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文件的有关提法上,在怎样评析中央有关提法的演变上,依然存在理论认识上的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
    不同表述的新辨析
    王刚
    2013, 47 (7):  61-67.  DOI:
    摘要 ( )   PDF(1293KB) ( )  
    党的思想路线在理论界和学术界有五种不同的表述,其规范性的表述只有一种,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固有之物,是思想路线的应有之义,是不同时期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重点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试论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的
    内涵和条件
    李景治
    2013, 47 (7):  68-74.  DOI:
    摘要 ( )   PDF(1488KB) ( )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战略机遇期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是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其核心内涵是和平、安全与稳定。重要战略机遇期一般可能呈现稳定状态、次稳定状态或不稳定状态。纵观国内外大势,我们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次稳定状态。中国要维护和延续重要战略机遇期,促使战略机遇期从次稳定状态转向稳定状态,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利益汇合点和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增进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互信,进一步增强稳定战略机遇期的积极因素。要防止战略机遇期从次稳定状态滑向不稳定状态,需要努力化解冲击战略机遇期的消极因素,不断增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与和平发展的军事力量,探索维护战略机遇期的保障机制,统筹兼顾国内外两个大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欧盟对非援助协调新变化
    及对中国的启示
    周玉渊1,唐翀2
    2013, 47 (7):  75-84.  DOI:
    摘要 ( )   PDF(1948KB) ( )  
    《增强发展政策的作用:新的变革议程》的出台为欧盟的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方向,标志着欧盟发展政策的重要转折。《变革议程》提出要改变欧盟发展政策的全球性、分散性的特点,援助将更加集中于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和行业。为此,欧盟国家应该加强协调,建立共同的发展合作框架,然而,欧盟的对非援助协调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尚难克服的结构性困境。欧盟对非多边援助协调为中国在非洲开展三方合作和多边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的伦理诉求
    张永刚,钟明华
    2013, 47 (7):  85-91.  DOI:
    摘要 ( )   PDF(1458KB) ( )  
    作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活跃的生态社会主义代表之一,萨拉·萨卡从批判经济增长极限这一范式出发,探讨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他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的极限与道德的败坏,同时有着内嵌性增长冲动的资本主义也无法解决生态危机,最终寄希望于生态社会主义。萨卡的生态社会主义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价值理念;提出生态价值概念,把追求平等与大众参与看做是生态价值;生态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和实现以平等为根本的道德进步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萨卡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日益增长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有益补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空间转向”刍议
    金新,黄凤志
    2013, 47 (7):  92-99.  DOI:
    摘要 ( )   PDF(1636KB) ( )  
    “空间转向”已成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理论研究的共同趋势。空间意识与空间话语的缺失,是国际关系学不可忽视的理论疏漏。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成为一项兼具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研究议程。这一研究可分为两个层面的议题:一是从哲学层面对“空间”进行重新审视,奠定国际关系学空间理论的哲学基础;二是在“社会学转向”的基础上,对国际空间进行社会结构研究和社会过程研究,以构建国际关系学空间理论的内容框架。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空间转向”有两条可行研究路径:一是推动反思主义理论的空间化;二是通过建构主义与地缘政治学的融合,构建地缘政治的社会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性的复归——后行为主义的比较政治研究
    叶麒麟
    2013, 47 (7):  100-110.  DOI:
    摘要 ( )   PDF(2242KB) ( )  
    发现有用和适用的知识,即应用性,是包括比较政治学在内的绝大多数社会科学所追求的目标和所遵循的原则要求之一。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比较政治研究从一开始就注重应用性的追求和维护,从而具有明显的应用性传统。然而,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在行为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比较政治研究呈现出范式化研究特征,致使应用性缺失。正因为应用性缺失,行为主义的范式化比较政治研究刚兴起不久便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则是以问题式为特征的后行为主义比较政治研究。这种问题式的比较政治研究,意味着比较政治研究的应用性传统的复归。由此可以看出,应用性是比较政治研究繁荣昌盛的根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毕丽华
    2013, 47 (7):  111-112.  DOI:
    摘要 ( )  
    2013年4月20至21日,“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在湖南湘潭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主办,《经济学动态》杂志社和湘潭大学商学院联合承办。会议主题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经济理论创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20多所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众多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论坛副主席、《经济学动态》杂志社副社长香伶主持,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主席白暴力教授、湘潭大学副校长刘长庚教授先后致辞。
    刘长庚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不能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我国的经济建设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着眼于中国的实际,体现中国的特色。因此本次研讨会把主题定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经济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白暴力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推进中国特色经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构成了我国经济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方向。报告的一系列新提法和新主张,说明中国经济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白暴力教授指出,实现中国经济理论创新,既要关注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更要关注蕴含在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中的各种深层矛盾。
    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学术气氛十分活跃。
    一、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推进经济理论创新中共十八大要求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面对新的形势,解决新的经济问题,推进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北京大学王志伟教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改革是能动的制度演化过程,是经济主体的能动性和社会经济制度和结构之间互动影响的过程,是人类影响社会环境的能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就是不断遇到矛盾和问题、不断克服和解决问题的制度改革演化过程。
    论坛副主席、清华大学孟捷教授采用波兰尼的理论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市场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他从劳动关系、农民工收入、非正规就业以及与劳动相关的社会权利等方面探讨了改革以来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的发展过程。
    论坛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邰丽华教授针对当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去经济化”的命题。她认为相比在哲学、文化艺术、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所取得的进展,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研究严重滞后。邰丽华教授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去经济学化”的原因和后果,提出回归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经济学传统,重振政治经济学的主张。
    清华大学高淑娟教授结合马克思的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应重视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的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协调一致。
    二、改善民生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共十八大报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部署,报告还提出要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湘潭大学副校长刘长庚教授对此问题作了题为“创新国有资本权力配置,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主题发言。他从国有企业的成长方式、收入分配和发展现状等方面入手,集中讨论了垄断型国有企业和竞争型国有企业的成长方式和收入分配问题。认为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必须实现参与权与收入权的有机结合。
    中共中央党校赵振华教授认为,缩小收入差距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困难: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是孤立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缺乏自我创富能力;第三,既得利益群体的巨大阻力;第四,我国市场体制仍不够完善;第五,我国综合财力仍不够大。
    三、加强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
    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亦特别强调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钱津教授就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成就与问题作了主题发言。他指出,解决目前城乡一体化实践中的困难需要从当下和未来两重视角出发:在近期,要科学把握城乡一体化实践的前进方向,切实转换政府职能,将财政资金优先用于培育新型农民和扶植新型农业,奠定城乡一体化的农业基础;从远期看,大力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质性改革,实现从高等技能教育向高等智能教育理念的转变,切实保证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和更高品质的延续与发展。
    湘潭大学商学院院长楚尔鸣教授就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作了大会主题发言。楚尔鸣教授通过数量模型和实证研究,认为国家项目的实施能够提高落后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应该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减小西部省份之间的差距;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减少产业雷同现象,提高经济规模效率。
    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驳斥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评,他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存在着自然的因素,马克思没有否定商品价值和自然之间的相关性。韩立新教授还就生态问题、环境保护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
    此外,北京工商大学徐丹丹教授针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指出,为了完善银行的运营体系,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可以采取利率市场化、主体多元化以及监管的适度化等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自身的金融创新,使银行业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北方工业大学龚维华教授阐述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他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视角,对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进行了划分,并进一步明确了二者的职责范围。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并进一步指导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为首都经济学界提供了一个探讨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平台,对活跃学术气氛、交流理论成果、提升研究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