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特稿
    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
    冯刚
    2012, 47 (9):  5-9.  DOI:
    摘要 ( )  
    前沿问题的提出和破解,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和增长点,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坚持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认识和反映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等前沿性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法国思潮嬗变中的命运及其反思
    夏莹
    2012, 47 (9):  10-16.  DOI:
    摘要 ( )  
    本文梳理了自193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法国哲学中诞生、发展与衰落的过程。以对“我思”的批判与超越为主线,着重阐发了萨特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以及海德格尔对其思想的批判;并以后者的批判为转折点讨论了以列维—斯特劳斯以及阿尔都塞为主线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对“我思”问题的否弃及其暗中的回归。由此凸显了主体性原则在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法逃避的理论命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东剧变后的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匈牙利为典型个案的分析
    赵司空
    2012, 47 (9):  17-23.  DOI:
    摘要 ( )  
    苏东剧变后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三个转向:一是后马克思主义转向,从马克思“主义”返回到马克思本身,将马克思的思想作为一种与现代性相关的政治哲学,而放弃“主义”之称;二是激进批判转向,仍然坚持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寻找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基础;三是温和批判转向,寻找资本主义的新社会主义替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关于“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若干问题评析
    汤建龙
    2012, 47 (9):  24-31.  DOI:
    摘要 ( )  
    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近来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和重点。国内学界围绕相关问题也进行了几次讨论,问题的焦点是如何界定“英国马克思主义”。相关讨论在取得一定共识的同时也呈现了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国内“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两个十年”所呈现的特点和取得的成就做了简要的分析和说明,并在对相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认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中国经济性规制改革的动态演进及现实选择
    张晓莹1, 张红凤2
    2012, 47 (9):  32-38.  DOI:
    摘要 ( )  
    中国经济性规制改革是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展开的,其演进路径反映了制度变迁的阶段性特征。然而,路径依赖下的强制变迁特征导致规制供求失衡,规制改革面临诸多困境。因此,依据制约规制制度变迁的供求因素,寻求规制供求的动态均衡就成为经济性规制改革的现实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若干问题的学理性思考
    刘琼莲
    2012, 47 (9):  39-47.  DOI:
    摘要 ( )  
    为防止志愿失灵在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双重困境中产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要以维护社会公正为目标,以调节社会矛盾和平衡利益为重点,以有效社会政策为手段,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健全责任明确、协调联动、快速反应、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基于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其关键在于法治化、公共化、信息化与服务化。在厘定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内涵边界的基础上,讨论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开放性:发展模式与体制适应力、多元化的选择空间及其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邱兆祥, 安世友
    2012, 47 (9):  48-53.  DOI:
    摘要 ( )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赋予了它新的研究意义。本文研究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现实演变,阐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两种分离模式;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指出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调表现,即二元金融模式的困境;提出协调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应遵循“实体经济→金融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发展资本市场→虚拟经济”的改革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中国周边海洋主权争端的
    战略性应对分析
    沈海涛, 李永强
    2012, 47 (9):  54-60.  DOI:
    摘要 ( )  
    鉴于冷战后遗症的持续性作用、各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资源需求与突发事件的综合作用,中国周边海洋主权争端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激化的多发时期,形成了对中国周边地区安全形势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对此,需要在国家战略层面着手,坚持以和为贵的海洋发展战略与海洋战略威慑并重,积极应对这一局面。中国应对周边海洋主权争端的战略性措施及其相关的实施措施,对于中国未来国家海洋利益的维持与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与难以忽视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试论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
    王易, 彭思雅
    2012, 47 (9):  61-67.  DOI:
    摘要 ( )  
    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心理系统、思想系统和行为系统等要素的制约,大体分为品德规范的内化、矛盾斗争的冲突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三个阶段,表现出稳定而多变量、循序而分阶段、统一而有差异等特点,并遵循着矛盾协调律、渐进反复律和社会适应律等基本规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评述
    “南方谈话”研究的新十年
    王毅
    2012, 47 (9):  68-76.  DOI:
    摘要 ( )  
    2003年至今的十年,国内学界主要从现实意义的解析、主要内容的解读及精神实质的剖析等方面推进了“南方谈话”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呈现出视角多样化、内容深入化的倾向。展望未来,“南方谈话”的现实启示将会继续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而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推进“南方谈话”内容的研究,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国际关系结构主义
    理论的控制论透视
    黄真, 曾亚勇
    2012, 47 (9):  78-85.  DOI:
    摘要 ( )  
    控制论是从整体出发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视角,它是有目的行为的动态分析工具,追求互动因果关系的本质以及重视通信过程。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与国际系统论、结构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结构主义理论产生了较多契合,同时对结构主义理论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难点解析
    马克思分工理论视域下的西方企业经济民主辨析
    沈文玮
    2012, 47 (9):  86-91.  DOI:
    摘要 ( )  
    西方企业经济民主,是在传统的“员工参与”和战后“工业民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经济民主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之一,归根结底是由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的进步所导致的。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视角,对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演进的研究,对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企业的新发展,包括资本主义企业的经济民主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
    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问题——“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6次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凤超, 赵学增, 陈标宏
    2012, 47 (9):  92-94.  DOI: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机会与空间——我与《教学与研究》之间的故事
    郑有贵
    2012, 47 (9):  95-96.  DOI:
    摘要 ( )  
    我喜欢向《教学与研究》投稿。从1997年起,我向《教学与研究》投了九次稿。这份刊物给我的研究事业增添了新的机会,也打开了新的空间。成长台阶,增添新机。对这样一份由著名学府主办的高水准的学术刊物,我心存敬畏。1997年,还只是助理研究员的我,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论文,还被全文转载,增添了做好研究的信心,在心理方面迈过了“畏怯”这道坎。2000年第2期发表的《“两个飞跃”: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获得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机会。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指南中有一个叫《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选题,当时我还只是副研究员,此前也没有申报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按一般的经验只能申报一般项目,承担重点项目根本就是一种奢望。我接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立项通知时,发现被批准为重点项目,喜出望外,感觉是天上掉馅饼,曾想是否弄错了。2004年3月2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中央国家机关重点项目检查和调研会,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会上,曾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全国社会科学党史党建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沙健孙教授说,该选题重要、所设计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新、有较多的前期研究成果,还特别提到对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有过研究,所以评审组将申报的一般项目改为重点项目。此后,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全国社会科学党史党建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郭德宏教授见到我时,特别叮嘱要把这个项目做好。这些都让我感受到全国社会科学党史党建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对该项目寄予的厚望。鉴此,我不敢懈怠,非常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静心于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到24个省进行走村入户式调研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第一手调查资料,从“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资源在工农两个部门的配置与“三农”政策选择等方面展开了新的学术探讨,尝试性地解“三农”政策之演变、析“三农”理论之创新、探“三农”发展之路径、究“三农”决策之动因,在此基础上揭“三农”趋势之指向、献“三农”之对策。非常幸运的是,项目的最终成果《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 “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2009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百种重点图书之一,2010年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指引方向,成就新篇。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这块“水桶理论”中的短板,引发了较多的学术讨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自2004年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连续将解决好“三农”问题锁定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2007年,编辑部的李文苓老师敏锐地提出对改革开放以来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进行梳理和阐释的选题,并约我撰写。这样,当年第9期发表了《“三农”政策突破与理论创新——9个中央1号文件的重大突破》。该文指出,九个“中央一号文件”在“三农”政策上实现了转折性突破。20世纪80年代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主要针对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实行放活政策和市场取向改革,重塑农村经营主体并为其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根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和“两个趋向”论断,新世纪初四个“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向“三农”提供更多的公共品,以改善“三农”发展的政策环境。认识突破与理论创新不仅为九个“中央一号文件”实现政策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还将积极影响未来“三农”事业的发展。基于对“中央一号文件”在当代中国农村改革中的重要历史地位的认识,2008年初,地处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安徽人民出版社在策划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时,提出了《一号文件与中国农村改革》的出版选题,知道我写过这样的文章,就向我约稿。尽管时间紧、任务重,我和长期的合作伙伴,以高质量完成任务为己任,精诚合作,在11月正式出版该书,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献上了自己的礼物。该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百种重点图书之一、增补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入选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还入选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如果没有编辑部老师的指引,或许也就没有承担《一号文件与中国农村改革》写作的机会,由此所获得的研究进展及其荣誉也就无从说起了。良好合作,发挥时效。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学术探讨的新要求。根据自己的积累,很快就写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政策突破》。该文第一部分提出,“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隐患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未来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新的政策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战略选择,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举措。第二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五个方面的政策目标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做出系统性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安排,特别需要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构建起平等的就业政策和培育壮大产业组织上实现新的突破。因为长期与《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的老师合作,结下了友谊,交流沟通也就很方便,考虑到这篇文章有很强的时效性,首先想到了向该刊投稿,而且也得到及时发表(2006年第1期)。我不敢说这篇文章有很多创新或突破,但确实是第一时间段的学术讨论文章,因而发挥了良好的效应。据中国知网(CNKI)统计,该文被引用63次。高位平台,效力彰显。我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九篇文章,有六篇被全文转载,两篇被摘转。2010年第4期发表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政策》一文,是在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于2009年所承担的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托课题“新中国60年来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研究”的部分成果。该文提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应以工农、城乡协调和融合发展、结构的协同转换为政策目标。工商资本大量进入农村是“双刃剑”,可以解决农村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也有可能使农民沦为工商资本的雇用而弱化农民的主体地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将雪中送炭、携小扶弱政策与组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可以很好地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从城乡财政体制一元化、对农民进一步赋予土地权益而增加财产性收入、增加向农民的转移性支付、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强化以税惠农的政策等方面进行改进,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向“三农”倾斜。在资源配置上,需要建立起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工农、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的制度。这年12月17日,中央某部门将其摘成约五千字的材料,以内部刊物形式报送,次日中央领导同志将其批转有关部门参阅。在这份刊物上所发表文章被转、被引、被决策机关关注,尽显其效力。在《教学与研究》创办60周年之际,将我与她的故事写出来,以示感激和祝贺,也告诉同行者,她也是你的机会和空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