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
    刘建军
    2012, 47 (4):  5-15.  DOI:
    摘要 ( )   PDF(8155KB) ( )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迅猛到来,对爱国主义产生了巨大冲击,这种冲击既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性。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依然具有存在的合法性。以此为基础,爱国主义教育也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具有新的特点和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坐标下的公平、公正问题
    林剑
    2012, 47 (4):  16-23.  DOI:
    摘要 ( )   PDF(5905KB) ( )  
    公平与公正作为一种规范性范畴所表达的是一种价值取向或要求,它既是一种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也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要求。追求公平与公正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在追求公平与公正的问题上人们是没有分歧的。然而,公平与公正并不具有永恒真理的性质。在社会历史中具有历史的性质,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的性质,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要求的公平与公正的意蕴存在着差别。在不同阶级的人群中,人们对公平与公正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在公平与公正的问题上,既要反对绝对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相对主义观点。人们对公平与公正的追求应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只有符合历史必然性要求的公平与公正的价值诉求才具有现实性与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谈论公平与公正问题,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基本前提与参考坐标,人们追求的应是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公正,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或是没有确立坐标限制的公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问题探索
    马克思实践论视域的社会历史时空观及其当代意义
    胡刘1, 祝莉萍2
    2012, 47 (4):  24-31.  DOI:
    摘要 ( )   PDF(5986KB) ( )  
    传统物质论视域的时空观在肯定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对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作了同质性理解,而未能把握社会历史时空的独特性,以致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理解存在着一系列重大缺陷。马克思在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将社会历史时空的理解奠立在其科学的实践论之上,廓清了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的本质区别,从而超越传统物质视域的时空观,对于科学理解当代社会历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前沿
    合作与共赢:通往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由之路
    丁为民
    2012, 47 (4):  32-39.  DOI:
    摘要 ( )   PDF(5999KB) ( )  
    劳资关系已成为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劳动关系可分为合作劳动关系与非合作劳动关系两种类型。经验和理论分析表明,合作的劳动关系更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实现具有特定含义的劳资共赢。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劳动关系趋于紧张,它有可能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十二五”期间,应把实现劳资合作与共赢作为重要主线,从多方面展开工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特征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基于公平分配的视角
    康静萍
    2012, 47 (4):  40-46.  DOI:
    摘要 ( )   PDF(5468KB) ( )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也进行了走向市场的公司制改造,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内的劳动关系由以行政型为主向以契约型为主转变。契约型劳动关系有以下特征:企业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正处于由“主人翁”向“劳动者”的转变中;企业劳动关系由利益一体型向利益冲突型转变。这种契约型的劳动关系不利于初次分配中公平的实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集体谈判制度等改革措施构建新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特殊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新政治发展观与全球治理困境的超越
    蔡拓1, 曹亚斌2
    2012, 47 (4):  47-55.  DOI:
    摘要 ( )   PDF(6687KB) ( )  
    全球治理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权国家一直秉持“国家中心主义”理念所造成的,正是这种理念使得主权国家采取孤立式或趋利避害式的行为对待全球治理,从而导致全球治理中出现参与赤字和责任赤字。通过分析国家政治发展观的变迁,不难发现,传统政治发展观以主权、领土为界限将世界划分为“我者”与“他者”的思维方式便是“国家中心主义”理念的集中体现。这种传统政治发展观在世界范围的蔓延为“国家中心主义”理念的盛行提供了土壤。要解决全球治理困境,就必须克服“国家中心主义”理念。从政治发展观的角度来讲,就需要国家放弃“国家中心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政治发展观,进而采取一种开放的、负责任的政治发展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冷战后大国安全关系的特征与走向
    卢静
    2012, 47 (4):  56-63.  DOI:
    摘要 ( )   PDF(5992KB) ( )  
    在国际安全领域,大国关系决定着世界的战争与和平。冷战结束至今,在世界战略格局变化和共同利益增多的情况下,竞争性合作成为大国安全关系的主要的特征与走向,但战略目标的差异和冷战思维的残存又使得大国间战略防范突出。随着全球治理理念的发展和新兴大国的崛起,构建新型安全关系将成为大国的共识和责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辨析
    欧阳谦
    2012, 47 (4):  64-71.  DOI:
    摘要 ( )   PDF(5985KB) ( )  
    如何通过界定和伸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来坚持其理论的批判性?这个问题始终都在推动着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的发展演变,也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走向,即通过总体性思想来解释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及其历史辩证法。卢卡奇之所以被封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正是因为他是这种理论走向的始作俑者。本文认为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是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维度,同时也是在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因而引发了后续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的种种争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不仅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而且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难点解析
    关于收入分配的几个概念的讨论
    张俊山
    2012, 47 (4):  72-80.  DOI:
    摘要 ( )   PDF(6669KB) ( )  
    收入分配是一个以收入的形成为逻辑起点,经过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环节,形成收入在各个社会成员间分布的过程。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收入因生产、流通过程的各种关系、社会过程的各种关系而被不同社会成员所占有、实现、分割并在他们之间转手。在这些关系的作用下,财富由最初简单、抽象形式逐步转化为各种具体的收入范畴,最终形成呈现在社会表面的社会生产成果的最终占有、分布状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欧洲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
    房乐宪
    2012, 47 (4):  81-87.  DOI:
    摘要 ( )   PDF(5302KB) ( )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的重要分支,在制度内涵及核心假设方面都有其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末被应用于欧共体/欧盟研究以来,其学术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它对欧洲一体化为何制度化以及如何被制度化提供了一个比较精细的理解,受到学界关注。本文试图概括分析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基本特征及核心假设,阐析其对欧盟制度运作的经典解释,并就其理论解释优势及局限性进行思考和总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试论中共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创新
    温静, 王树荫
    2012, 47 (4):  88-94.  DOI:
    摘要 ( )   PDF(5306KB) ( )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共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创新,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明确民族精神教育方法创新的指导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掘民族精神教育方法创新的根本力量;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民族精神教育方法创新的长效机制;开辟新媒体宣传阵地,探索民族精神教育方法创新的新兴载体,取得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成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文苓
    2012, 47 (4):  95-96.  DOI:
    摘要 ( )  
    2012年1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王怀超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韩庆祥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教授、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季正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辛向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梁树发教授、张云飞教授等出席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由《教学与研究》主编齐鹏飞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秦宣教授作了会议总结发言。
    此次研讨会围绕三个主题展开:一是回顾和总结201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及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二是前瞻201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及相关学科在学科建设、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就2012年《教学与研究》重大选题和专题性研究提出具体建议。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等重大理论问题以及社会公正、贫富差距、社会道德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与会专家认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和实施,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标志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社会转型期凸显的新矛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有说服力的释疑解惑,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也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针对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现状,与会专家指出,当前理论界在很多重大问题上的争论,其根源在于对基本问题把握不透,讲得不清。因此,应从根本上对这些问题予以澄清和阐释。如: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科学?到底是主义还是学说?100多年过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到底哪些是基本原理或科学原理?哪些是个别结论?哪些被实践证明是对的?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过时的或空想的?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而与现实紧密相连的也是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如:所有制问题、分配问题、社会发展规律问题、宗教问题、国家理论问题、危机理论问题、帝国主义理论问题、战争根源问题、时代问题、政党问题、阶级斗争问题、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理想信念问题,等等,也应给予有说服力、信服力的正面解答。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在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和高校理论工作者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目前,全国高校已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硕士点206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已经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支撑。与会专家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迅猛发展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各高校一级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存在“重申请,轻建设”的倾向,有的学科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发展平台,却主要从事其他学科的教学科研,忽视或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自身建设。因此,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来说,它的学科范式、基本特征、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内部关系等,以及六个二级学科的各自发展如何深化,都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以便今后更好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专家们一致认为,《教学与研究》作为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近60年来秉承一以贯之的办刊宗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希望在原有良好发展的基础上,更加贴近教学,贴近课程,贴近学生,贴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注现实问题,追踪热点问题,解答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加强跨学科、综合性、专题性研究,继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起到思想发轫、学术引领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