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试论当代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的多样性
    王娟, 邱海平
    2011, (10):  5-12.  DOI:
    摘要 ( )   PDF(376KB) ( )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本文主要依据企业雇佣制度和劳资协调机制的特点,将当代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分别概括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多元化劳资关系模式、德国为代表的协商合作式劳资关系模式、日本为代表的利益一体型劳资关系模式等三种模式,并分析了不同劳资关系模式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危机是美国劳资关系的转折点吗?
    崔学东
    2011, (10):  13-21.  DOI:
    摘要 ( )   PDF(418KB) ( )  
    本文从经济金融化、社会保障私有化、政党工会关系、垄断资本全球化四个方面考察了新自由主义对美国劳资关系的影响。当前这场金融危机还不能推动美国劳资关系的转变。这是因为金融危机还不是新自由主义危机的全面体现,金融化依然会持续。新自由主义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挑战,劳资关系的改善缺乏工人运动和政治推动力量。垄断资本全球化加剧了美国工人阶级的弱势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背景下德国劳动关系的调整
    宁光杰
    2011, (10):  22-29.  DOI:
    摘要 ( )   PDF(383KB) ( )  
    本文介绍在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背景下德国劳动关系的调整,并对其变化的内在制度根源、效果及影响进行分析。为适应全球化环境下资本积累的需要,德国的集体谈判出现由行业向企业分权的趋势,企业在劳动时间和工资等方面获得更多的决定权和灵活性,这些调整有利于德国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并侵蚀了原有稳定的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从“劳动异化论”到“社会关系异化论”——“巴黎时期”马克思异化观的发展
    刘秀萍
    2011, (10):  30-35.  DOI:
    摘要 ( )   PDF(300KB) ( )  
    长期以来,学术界基本上是将"劳动异化论"视为马克思"巴黎时期"的主要思想来看待的,很多论者用它来表达、阐发甚至等同于马克思一生的异化思想。但是,如果把这一时期马克思的著述整合起来研究,就会发现,他的思想仍然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特别是他借阅读和摘录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机缘所阐述的思想,明显把"劳动异化论"发展为"社会关系异化论"。这是理解当时马克思思想必须关注的一个现象。而从思想传承的逻辑看,如果没有"社会关系异化论"作为中介,要过渡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对异化现象所做出的新分析,将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试论生态公平的当代建构
    夏文斌
    2011, (10):  36-41.  DOI:
    摘要 ( )   PDF(281KB) ( )  
    生态公平是研究和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生态公平既包含人与人的关系,更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将生态公平纳入社会公平体系中,会进一步丰富当代社会公平原则的建构。将生态公平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也会帮助我们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视构建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吸纳机制
    姚亮
    2011, (10):  42-49.  DOI:
    摘要 ( )   PDF(367KB) ( )  
    中国现阶段步入一个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何认识、定位和处理社会矛盾,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矛盾吸纳机制要求根据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针对不同的社会矛盾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它包括"容纳"、"转换"和"释放"三个层次的基本内涵。它的功能作用在于:降低处理社会矛盾的成本;避免社会矛盾的演化和升级;抑制负功能,发挥正功能;释放社会能量,消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协作。从实际来看,中国现阶段已具备构建社会矛盾吸纳机制的理念基础和现实条件。本文就如何构建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吸纳机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意识形态创新过程中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
    张骥, 申文杰
    2011, (10):  50-56.  DOI:
    摘要 ( )   PDF(335KB)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意识形态创新过程中引领社会思潮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一时期,我党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核心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动力;及时把握社会思潮的动向和传播趋势,实现对社会思潮适时引领;善于对社会思潮辩证分析、区别对待,实现对社会思潮的针对性引领;注重采取科学的方式和手段,实现对社会思潮的科学引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实现对社会思潮的认同引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
    结构压力与进程动力:中国和平崛起的体系层次分析
    刘青建, 张凯
    2011, (10):  57-65.  DOI:
    摘要 ( )   PDF(445KB) ( )  
    冷战结束之后,中国的和平发展面临着美国单级霸权试图遏制中国的实力增长和全球战略空间的扩展、美国与其盟友联合对付中国、美国的制度霸权对中国的国际选择和行动的制约以及美国假手周边邻国和国家集团遏制中国崛起的多种结构性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中国有效利用了单极国际体系的多层次性、"多强"利益的多元化所形成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分化和组合以及"多强"对单极霸权的挑战等结构特点,在与美国、周边邻国以及域外国家和国家集团互动的国际体系进程中,规避了单级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压力,正在逐步走向和平崛起。今后,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其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保持多层次互动进程的良性发展和持续性将是中国规避单级体系结构性压力,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比较优势与约束因素——以“资源禀赋—行为能力”为视角
    黄金辉, 丁忠毅
    2011, (10):  66-73.  DOI:
    摘要 ( )   PDF(396KB) ( )  
    软实力在当今国际竞争,特别是大国竞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国家软实力日益成为中国大国成长战略的重要内容。深入分析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比较优势与约束因素,有利于提高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针对性。从"资源禀赋—行为能力"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软实力建设的比较优势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道德正义性、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国家软实力建设奠定了"硬"基础、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等方面;而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约束因素则主要包括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西方国家和某些周边国家基于全球战略和地缘政治的需要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忧虑和掣肘等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认同状况研究——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
    万欣荣, 叶启绩
    2011, (10):  74-81.  DOI:
    摘要 ( )   PDF(356KB) ( )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的认同现状,采用离散选择模型(probit)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主旋律影视节目吸引力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增强、高校中相关人员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的重视程度等,都会显著地影响大学生的认同。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和方法论,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规律的研究,增强理论的可信度,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认同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潮评介
    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评析
    吴志成, 杨娜
    2011, (10):  82-88.  DOI:
    摘要 ( )   PDF(342KB) ( )  
    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整体上仍然处于当代世界国际关系研究的边缘地位,但在和平、安全、区域认同、福利国家模式等研究领域,已经发展出具有本区域鲜明特色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并为国际关系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做出了贡献。当然,北欧地区国际关系研究也存在自身的不足,理论基础薄弱与学术规模偏小的现实造成了其学科发展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教材·教改
    哲学教育三论
    程广云, 夏年喜
    2011, (10):  89-96.  DOI:
    摘要 ( )   PDF(372KB) ( )  
    古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全人教育,此即所谓"博文教育"、"博雅教育",与技能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相对应。哲学教育就其本性而言,是公民教育的最高形态,就其形式而言,是通过对话教育实现的。于今,在市场导向和政府导向的双重作用下,教育的大众化和实利化倾向日益深重。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呼吁教育"回到古典",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的理念由此复兴,而作为公民教育和对话教育的哲学教育也因此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