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
    郑大华
    2010, (10):  5-14.  DOI:
    摘要 ( )   PDF(2802KB) ( )  
    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首先,社会主义一直是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不倦的选择与追求;其次,和民族主义一样,社会主义也贯穿于近代各种思潮之中。五四后,更准确地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分为两条思想谱系向前发展:一条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实践,另一条是以报刊编辑、大学教授为中坚的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追求。这两条思想谱系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着不同,我们在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时,应对这两种思想谱系及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加以区分。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模式对近代中国知识界产生过重大影响,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深远地影响过近代中国人社会主义观念的认识,就得自于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对苏联"一五"计划的总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析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重叠共识”——基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的考察
    闫润鱼
    2010, (10):  15-22.  DOI:
    摘要 ( )   PDF(2669KB) ( )  
    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是近世最有影响的两大社会思潮。前者以强调个体自由、后者以追求社会公平为思想特色。它们在传入中国后,相互间的思想论争不断,并因此给人们留下了彼此对立、互不相容的印象。事实上,自由主义者不仅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历史合理性,也认可社会主义倡导的社会公平价值,并主张以部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来保障公平的实现。社会主义者则认可自由对于生命体的价值和意义,主张通过宪法来保障个体的自由权利。受十月革命影响的社会主义者进而主张通过发动俄式革命,为失去自由的劳工大众争取自由。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重叠共识",不仅直接受制于知识分子肩负的启迪思想、变革政治的历史使命,也与这两大思想流派原本就存在着的既对立又互动的关系分不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颖涟
    2010, (10):  23-28.  DOI:
    摘要 ( )   PDF(1335KB) ( )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和深入,马克思主义以外的非主流的社会主义派别及其思想家逐渐受到关注。思想史学界发现,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则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知识界,尤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影响是非常普遍和重要的。这对于理解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一种更为开放、广阔的视角来审视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议题——兼论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
    冯新舟, 何自力
    2010, (10):  29-35.  DOI:
    摘要 ( )   PDF(1654KB) ( )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等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关注的焦点。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视角解读全球化中涌现出来的民族国家问题,并对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进行探索,可以得到结论: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中最重要的行为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普适性辨析
    王晓升
    2010, (10):  36-43.  DOI:
    摘要 ( )   PDF(2149KB) ( )  
    考茨基、哈贝马斯等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命题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正确的;鲍德里亚则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不能被运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这个命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充分的适用性",虽然也适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具体运用中要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套用。否定它的普遍适用性是错误的,不加区分地用于一切社会形态也是不妥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时空拓展及其引申含义
    高帆
    2010, (10):  44-51.  DOI:
    摘要 ( )   PDF(1882KB) ( )  
    就整体而言,马克思的危机理论集中讨论了特定经济体在特定时期,由于"资本和贫困"两重积累而引致了生产过剩和产出波动。然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劳动者报酬增加、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创新和发展——导致马克思危机理论的时空条件需要拓展。从马克思危机理论时空拓展的角度出发,中国必须正视市场经济背景下"危机"存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并以拓展国内需求为主线进行政策设计,以形成平衡市场供求和回应"经济危机"的常规性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隐性的意识形态——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反思
    吴学琴
    2010, (10):  52-58.  DOI:
    摘要 ( )   PDF(1693KB) ( )  
    本文从意识形态视角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进行了反思,解读它在中国流变的三个样板:经典文本的娱乐化、消费方式的符号化和终极信仰的平面化,揭示出它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隐秘内核,即内生的隐性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只有找到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契合点,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与哲学——关于葛兰西与福柯思想的一个比较
    张羽佳
    2010, (10):  59-64.  DOI:
    摘要 ( )   PDF(1620KB) ( )  
    把葛兰西思想与福柯思想进行对照研究可以充分显示后现代思潮对传统思想的冲击与挑战。在政治上,葛兰西坚信团结的力量,把政党看作是"现代君主"。他倡导有组织的政治行动,对构建积极的革命策略充满热情;而福柯则沉湎于各种越轨行为与性的体验,他拒绝政党政治,认为一切以革命的名义发动的政治行动都有陷入法西斯主义的倾向,他拒绝赋予这些政治行动以道德和伦理的正当性。在历史观上,葛兰西坚持黑格尔式的历史目的论,而福柯则以尼采主义者的姿态用系谱学反对历史主义的宏大叙事,强调历史的偶然性与外在性。在哲学上,葛兰西坚持意识自主的主体性哲学,福柯则对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持激烈的批评态度。福柯以激进的锋芒批评了传统理论的缺陷与不足,但这不能说明他已经超越了康德以来启蒙主义关于人之自由的哲学规定。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抛弃启蒙理想,而在于改造理性和主体的概念,从而引导更为积极的政治与历史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问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效果及实证检验
    史卫, 梁少群
    2010, (10):  65-70.  DOI:
    摘要 ( )   PDF(1011KB) ( )  
    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政府希望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效率、经营绩效的改善。本文通过一个虚拟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对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的影响。我们的结论认为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对于公司治理绩效的改善收效甚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欧洲民族主义聚合性趋势与欧洲一体化前景
    张涛华
    2010, (10):  71-79.  DOI:
    摘要 ( )   PDF(2132KB) ( )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洲民族主义有不断向聚合性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通过欧洲民族认同对象的转移与民族利益合作观念不断增强两方面体现出来。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洲民族认同对象由民族国家向欧洲地区整体转移是一种发展趋势,而且一体化中欧盟成员国的合作观念不断增强也是一种趋势,从而使得欧洲民族主义向聚合性方向发展。这种聚合性发展趋势对欧洲一体化产生积极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理性选择革命与现代西方集团理论的发展——利益集团形成机制的视角
    高春芽
    2010, (10):  80-85.  DOI:
    摘要 ( )   PDF(1353KB) ( )  
    现代西方集团理论的发展和方法论的突破密切相关。多元主义理论深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社会结构的变迁促使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志愿组建利益集团。而集体行动理论采用理性分析的方法,认为人们在组建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过程中将遭遇"志愿失灵"。集体行动理论与多元主义之间的理论争论不仅折射了从行为主义到理性分析的方法论变迁,它还为现代集团理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实用主义争论
    刘慧
    2010, (10):  86-91.  DOI:
    摘要 ( )   PDF(940KB) ( )  
    国际关系领域实用主义者的三个方法论分别是理论综合、分析折衷主义和不明推理式。实用主义争论表明了国际关系在研究方法论上从解构到重构的过程。实用主义本身不足以建立有效的学术研究,其工具主义导向需要辅之以规范制约,真正的出路还在于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这也是目前学界所推崇的后常规科学立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述评
    赵亚琼
    2010, (10):  92-96.  DOI:
    摘要 ( )   PDF(1131KB) ( )  
    2010年4月23—26日,由《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编辑部和南开大学哲学系共同举办的“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在天津举行。与会学者六十余人围绕“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会议中呈现的各种新观点、新见解评述如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