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中国扶贫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社会互构论的诠释理路
    郑杭生, 李棉管
    2009, (6):  5-10.  DOI:
    摘要 ( )   PDF(1183KB) ( )  
    与社会学基础理论存在二元对立一样,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之一的贫困理论研究也呈现出个体主义范式与社会结构范式的二元对立。与此对应,中国扶贫实践也明显分野为个体主义扶贫范式和社会结构扶贫范式,这两种范式分别代表了中国扶贫历程的两个阶段。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原则,中国扶贫应该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参与、多元互动和制度之间的衔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积极创新的政策理路应对21世纪贫困挑战——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贫困的结构性现象
    杨敏
    2009, (6):  11-15.  DOI:
    摘要 ( )   PDF(1035KB) ( )  
    20世纪后期以来,城市贫困随着城市化过程快速发展,形成了"新城市贫困"现象。这一社会问题已不能仅仅归咎于行政失败或制度性后果,而是有其结构性的成因,与城市化过程、城市格局变迁,以及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形态等有着更为深层的联系。城市贫困的结构性现象提示我们,常规性的治理方式难以使之根本改观,我们需要更为积极的、坚韧的和创新的政策思路,长期应对城市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政策与反贫困: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李迎生, 乜琪
    2009, (6):  16-21.  DOI:
    摘要 ( )   PDF(998KB)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反贫困社会政策建设取得了值得肯定的进展,但对照当今国际反贫困社会政策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国的反贫困社会政策尚存在着重点转移滞后、政策主体单一、对象参与缺乏、开放程度不足、实施手段传统等种种缺陷。借鉴国际反贫困社会政策建设的经验,推动我国反贫困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应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
    向德平, 姚霞
    2009, (6):  22-26.  DOI:
    摘要 ( )   PDF(852KB) ( )  
    社会工作能够在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扶贫没有脱离传统的救济式扶贫政策的影响。克服扶贫政策的缺陷与不足,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修正与弥合扶贫政策不足、提升扶贫对象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社会工作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社会工作在扶贫领域的介入空间与介入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生产力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升——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历史嬗演的“经济学—哲学”考察之二
    王峰明
    2009, (6):  27-33.  DOI:
    摘要 ( )   PDF(2300KB) ( )  
    在马克思生产力范畴和理论的历史嬗变中,《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致安年科夫的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受英法社会主义经济学家思想的激发,马克思不仅赋予生产力以全新的思想内涵,而且由此出发,对人、社会存在和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从而彻底翻转了旧哲学历史观的认识原则和理论逻辑。然而,作为一种"思维抽象",虽然已不再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评李斯特》中那样,仅仅停留于"感性具体"的表面的直观,但也尚未达到对生产力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理解和把握。实现向"思维具体"转变的任务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完成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
    刘琼莲
    2009, (6):  34-40.  DOI:
    摘要 ( )   PDF(1034KB) ( )  
    从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与价值结构系统三方面作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假设能为政府寻求与市场、社会的合作路径以及推进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理论基础。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追求中,社会公正与制度和谐是优先考虑的问题。制度和谐是社会公正的前提条件,社会公正意味着不仅要确立形式平等,更主要的是实现实质平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在于发挥政府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的职能,它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政府的制度化程度,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政府服务精神,根据合作社会的要求构建一个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它是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观在中国当前推进社会建设方面的直接运用和实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问题
    对金融创新经济效应的若干思考
    胡海峰, 罗惠良
    2009, (6):  41-47.  DOI:
    摘要 ( )   PDF(1145KB) ( )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金融创新既有提高效率、丰富金融工具品种,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推动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等正面经济效应,又会产生金融系统稳定性下降、金融系统性风险增加、金融监管效力下降、货币政策工具失灵、金融危机传染性增强等负面经济效应。鉴于此,世界各国要在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国际合作,妥善应对金融创新的负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经济发展绩效:一个基于社会资本的分析视角
    崔万田, 曾勇, 马喆
    2009, (6):  48-55.  DOI:
    摘要 ( )   PDF(2371KB) ( )  
    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差异产生的原因,被不同学者归结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政策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从表面上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或两种要素优势比较的结果,其本质则是区域内存在的能够将各种资源的比较优势整合起来的潜在资源——社会资本作用的结果。对社会资本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社会资本的差异存在密切联系,优质的社会资本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劣质的社会资本则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美不同霸权体系下的债权国地位
    王珏
    2009, (6):  56-62.  DOI:
    摘要 ( )   PDF(1534KB) ( )  
    债权和债务关系是国家博弈和互动的工具和筹码,在英国霸权体系和美国霸权体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债权是维持英国霸权体系的工具,同时也是发生霸权更迭时的重要筹码,债权国是英国霸权体系的挑战者。而债权却不是美国霸权的体现,债务才是美国维持霸权的工具,美国体系中的债权国会被迫帮助美国维持霸权。一个国家是债权国还是债务国并不是判定这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标准,不能够由美国在英国霸权体系下成功称霸的历史来预测和暗示当今美国霸权体系下债权国的未来和霸权更迭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葛兰西知识分子思想的再审视(续)
    诺埃尔·E·博尔汀, 潘西华, 文雅
    2009, (6):  63-68.  DOI:
    摘要 ( )   PDF(2217KB) ( )  
    跳出葛兰西的文化思想,受意大利20世纪20、30年代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制约,葛兰西把对“反经济主义”①[2](P165)的持续关注作为理解马克思文本的方式之一。他在开展这项工作时提出了五个问题,现今这些问题还能激发人们对于批判性的有机知识分子的寻求吗?这一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者和受马克思主义解释方式影响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现代信用资本主义与周期性金融危机
    刘明远
    2009, (6):  69-74.  DOI:
    摘要 ( )   PDF(799KB) ( )  
    随着信用经济进入它的高级阶段,资本的扩张有了更多有利条件,它的横向扩张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纵向延伸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经济体。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伴随周期性生产过剩的是更大程度上的信用过剩;伴随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是更大程度上的金融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这种转型,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参与民主在欧盟的兴起及其理论反思
    郑春荣
    2009, (6):  75-81.  DOI:
    摘要 ( )   PDF(2204KB) (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消弭欧盟民主赤字的尝试中,欧盟机构实现了对公民社会价值的重新发现,《欧盟宪法条约》以及后来的《里斯本条约》写入了有关参与民主原则的表述。本文指出,欧盟有关参与民主的讨论与实践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欧盟关注的不是每个公民的直接参与,而是通过公民社会组织实现的间接参与;其二,欧盟不是把参与作为面向单个公民的内在价值,而是把参与作为提高复杂治理机制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工具。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在欧盟这个特殊构成体中,参与民主只应且只能是代议制民主的补充,而非替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联合国外交的特点及局限
    蒲俜
    2009, (6):  82-87.  DOI:
    摘要 ( )   PDF(1489KB) ( )  
    中国的联合国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全方位作用。曲折的发展历程和多重的身份,使得中国的联合国外交在实践中形成了独有的、鲜明的特点。不仅使中国获得广阔的国际政治经济空间,推动了中国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助于树立起建设性和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但是,在参与意愿、能力、经验和客观现实等方面,中国联合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着阻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违反国际规范行为的国际关系理论分析
    黄黎洪, 蔡佳禾
    2009, (6):  88-94.  DOI:
    摘要 ( )   PDF(1359KB) ( )  
    国际关系主流学派对违反国际规范原因分析上仍存在较大分歧。理性主义学派认为违反国际规范是国际规范与国家利益相互冲突造成的,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是由于国际规范参照系模糊性与特定国际环境下决策的观念导致的。国际政治心理学认为,决策者的动机偏见使得决策者在解释其政策和外部环境时,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将违反国际规范视为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此外,国际规范中存在多元的参照系数和决策者对于国际环境不同认识,使得决策者在违反国际规范时心理上存在侥幸或者刻意采取不同的标准对其行为进行解释。违反国际规范的行为是由于国际规范本身的相对的模糊性和决策者对于规范本身认知上的主观性造成的。文章试图在分析违反国际规范行为的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探究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在违反国际规范原因分析上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市场波动》评介
    马学亮
    2009, (6):  95-96.  DOI:
    摘要 ( )   PDF(296KB) ( )  
    罗伯特·席勒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享有盛名的经济学家,他196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7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著作涉及金融市场、金融创新、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房地产、统计理论以及市场道德判断、公共选择等多个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