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科学发展观
    马俊峰
    2009, (3):  5-10.  DOI:
    摘要 ( )   PDF(561KB) ( )  
    价值体系是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和价值运动的一种有机统一。价值规范既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的社会形式,也直接地制约着人们的现实价值选择,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合理区分和正确处理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的关系,抓住价值规范建设和制度创新这个中心环节,经过全社会各个方面的长期的共同努力,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优越性与现实优越性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兼论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
    刘维春, 刘怀玉
    2009, (3):  11-18.  DOI:
    摘要 ( )   PDF(1509KB) ( )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在上个世纪相当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得到令人满意解决和回答的问题。传统的苏联教科书过分地强调了二者的同一与联系,把新唯物主义看成是传统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高度发展,从而造成对新唯物主义理解的简单化,忽略了二者的本质差别。与苏联哲学教科书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片面地发挥了新唯物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的异质性,认为新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唯物主义的直接否定,从而否定了二者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认识新唯物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的关系不仅是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历史性之必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性本质。新唯物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新唯物主义不仅以哲学唯物主义为基础,而且还是在更高层面上对它的超越。这种超越性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第一次伟大变革,也预示了新唯物主义对现实的伟大革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通组织理论研究
    宋宪萍
    2009, (3):  19-25.  DOI:
    摘要 ( )   PDF(1082KB) ( )  
    马克思的流通组织理论体系并不是单纯建立在对流通组织的分析上,而是把流通组织和生产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在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动态结合中展开分析的;巴罗和斯威齐对流通组织理论表现了高度的关注,认为在一体化条件下,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相互融合;布雷弗曼认为流通组织的出现是分工的结果,而且随着分工的深化,流通组织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流通组织理论的研究是在与生产组织的联系和发展中展开的,流通组织在福特制生产方式向后福特制生产方式演进中的变迁,有力地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通组织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理论新探及启示
    谭燕芝
    2009, (3):  26-31.  DOI:
    摘要 ( )   PDF(1077KB) ( )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规模、行业结构和国家结构诸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这并不能为基于发达国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背景所提出的主流跨国公司理论所解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呈快速递增态势,根本动因在于形成了具有持续性效用的技术能力,企业的技术能力观点是分析我国企业FDI的新视角。相关分析对加深企业理论的几个方面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市化进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基于中国地级城市数据的实证检验
    章泉
    2009, (3):  32-38.  DOI:
    摘要 ( )   PDF(1970KB) ( )  
    本文采用Driscoll和Kraay(1998)发展的考虑到横截面依赖特征的面板数据模型,利用中国1997-2001年间城市级别的面板数据,利用不同指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检验。理论上城市化进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城市化改善环境质量和城市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前者基于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后者着眼于环境管制的间接作用。本文检验发现,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指标的城市化定义对环境质量具有正效应,而以建成区面积为指标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对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同时,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制造业比重等社会经济变量也对环境质量具有负的影响。这一发现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进程中环境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启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戴维·麦克莱伦论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段忠桥
    2009, (3):  39-45.  DOI:
    摘要 ( )   PDF(1616KB) ( )  
    本文集中论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及其基本主张,后现代主义四个代表人物--利奥塔、福柯、德鲁兹和德里达的主要观点,后现代主义与新社会运动的关系,以及西方国家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如詹姆逊、哈维、伊格尔顿等人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美软实力外交比较研究:以东南亚地区为例
    李庆四
    2009, (3):  46-54.  DOI:
    摘要 ( )   PDF(2182KB) ( )  
    随着中美关系的全面深入发展,软实力竞争成为两国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深受中美两国重视并为此倾注了不少外交资源的、独具历史地理和人文特征的东南亚地区,这一竞争就显得特别突出。在东南亚的外交角逐中,美国凭借强大硬实力影响而占据了软实力优势,而中国近年来在该地区的软实力外交成果也是相当卓著的。针对美国的软实力战略,比较和研究两国存在差距的原因,中国才能在这场软实力竞争中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并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区一体化与冲突管理机制相关性研究:基于欧盟的实证分析
    赵银亮
    2009, (3):  55-62.  DOI:
    摘要 ( )   PDF(1214KB) ( )  
    当下,欧盟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创新。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与地区冲突管理模式创新之间有着紧密的相关性。欧盟主导处理冲突的"欧洲化"模式,代表着一种进程,即"将冲突的最终结果,与一体化的水平或者说欧洲处理冲突的其他结构联结在一起"。欧洲的整合已成为二战以后该地区秩序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一体化,欧盟为寻求地区冲突的解决探索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述评
    闫润鱼, 陆央云
    2009, (3):  63-71.  DOI:
    摘要 ( )   PDF(2366KB) ( )  
    声势浩大的国民性改造思潮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它的研究已取得不菲的成果。关于改造国民性思潮兴起的历史机制究竟有哪些?该思潮的终极关怀是"国民"还是"国家"?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取舍态度如何?对他们的不同关照或立场又能做出怎样的流派划分?本文将研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概括为如上这些方面,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藉此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该研究的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述评
    王志刚, 黄棋
    2009, (3):  72-76.  DOI:
    摘要 ( )   PDF(1163KB) ( )  
    内生式发展模式是指以区域内的资源、技术、产业和文化为基础,以区域内企业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本地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最大化区域的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它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新理论,其演化过程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密切相关。尽管内生式发展模式被很多学者视为今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由于内生式发展模式产生和演化的过程尚短,很多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材·教学·教改
    2000年以来全国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若干问题论析
    程美东, 侯松涛
    2009, (3):  77-84.  DOI:
    摘要 ( )   PDF(1512KB) ( )  
    本文对2000-2008年全国中共党史专业5个博士点307篇论文进行了考察,按照党史实证、现实理论政策、历史理论政策、边缘学科、人物思想、现当代史、其他等七类进行了分类统计与分析,总结了这5个博士点在此期间论文选题的特点,并由此对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学术评价探论
    杨慧丽
    2009, (3):  85-88.  DOI:
    摘要 ( )   PDF(508KB) ( )  
    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学术评价机制的科学、公正和客观,对于鼓励学术创新、激发内在潜质、促进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和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充分认识这类学科学术评价的特点和难点,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以法为据的评价程序和以质量为指向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改革的哲学与哲学的改革理论研讨会”综述
    臧峰宇
    2009, (3):  89-90.  DOI:
    摘要 ( )   PDF(158KB) ( )  
    为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探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路,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与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2008年12月22-25日在海口召开了“改革的哲学与哲学的改革理论研讨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朱磊
    2009, (3):  91-92.  DOI:
    摘要 ( )   PDF(360KB) ( )  
    2008年11月24-25日,“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江汉论坛》等杂志社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教育部思政司、湖北省教育厅和武汉大学的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紧紧围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这个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爱德华·P·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评介
    李永新
    2009, (3):  93-95.  DOI:
    摘要 ( )   PDF(490KB) ( )  
    近年来,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终结之后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一思潮还存在一些界划分歧和边界争议,不过,这些分歧和争议正表征着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后现代”语境下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因为,从时间上来看,尽管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甚至有些问题就发生在当下,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却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历史性理论逻辑。在后现代这一主导理论范式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既有一些总体性的逻辑,更充满了各种“地方性”的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