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当前改善我国劳动政策的思路与对策
    吴忠民
    2009, (2):  5-11.  DOI:
    摘要 ( )   PDF(913KB) ( )  
    针对中国现阶段劳动政策中的各种问题,当前应特别注意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事情:从社会公正的高度看待劳动政策问题,在基本理念进而在基本制度设计和基本政策安排上真正重视劳动政策;进一步激活工会的应有功能,有两种可能的模式值得考虑,一是使工会主席职业化、社会化,二是直接依靠企业中的党组织开展工会工作;注重雇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有效地解决好独立性问题、自律性问题和公正性问题;形成有效的集体协商制度;把握劳动政策推进的可行性和节奏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予、少取、放活”——中国共产党六次代表大会报告关于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演进
    辛逸, 高洁
    2009, (2):  12-18.  DOI:
    摘要 ( )   PDF(1926KB)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六次代表大会报告关于农业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与政策,以“多予、少取、放活”为主线,其已成为新时期“三农”政策演进的时代标志。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报告的重点是“放活”,着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强调“少取”,其核心是逐步减轻农民负担,并最终完成了取消农业税的伟大壮举;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突出“多予”,提出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时代的变迁,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关于“三农”问题的重点,将会继续围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中心任务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多样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刘凤义, 沈文玮
    2009, (2):  19-27.  DOI:
    摘要 ( )   PDF(1340KB) ( )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其中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模式、日本法人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瑞典福利资本主义模式最具代表性。不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有不同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资本主义多样化模式是生产关系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能够并行发展是源于每一种模式的内核都有其合理性。资本主义多样化模式变化的趋势是在坚持自身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追求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兼容。模式变化的实质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创新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动力
    宁光杰
    2009, (2):  28-33.  DOI:
    摘要 ( )   PDF(700KB) ( )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技术创新的产生与资本增殖的需要密不可分。随着资本积累和剩余资本的大量出现,资本主义需要加快技术创新以吸收经济剩余。技术创新的周期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技术创新围绕着资本增殖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其社会效益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技术创新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仍不能克服经济增长的低速和周期波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社会历史观研究中的微观分析与宏观描述——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新视角
    王晓升
    2009, (2):  34-42.  DOI:
    摘要 ( )   PDF(1339KB) ( )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一些人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宏观结构;而另一些人则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个人活动的微观维度来考察历史。实际上,马克思同时从这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考察历史,并在不同程度上关注这两个维度的关系。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我们应该从个人活动的微观结构与社会的宏观结构相互作用的维度来考察历史发展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的责任分析——鲍德里亚的现代技术伦理思想述评
    孔明安
    2009, (2):  43-50.  DOI:
    摘要 ( )   PDF(1736KB) ( )  
    综观鲍德里亚一生,现代技术及其社会效应始终是其思考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鲍德里亚的哲学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现代技术,尤其是大众媒介与最先进的数字和克隆等技术的仿真和仿像为核心的技术批判理论。它既是一种悲观的技术决定论,也是一种现代责任伦理观。在当今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必须直面现代技术的挑战。我们既不能像鲍德里亚那样,用技术虚无主义和技术悲观论来反对或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但也不能故步自封,仅仅抱着生产和劳动的范畴不放,无视现代技术所引发的新问题,而是必须不断地更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技术哲学思想,加深对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议程与方法
    门洪华
    2009, (2):  51-58.  DOI:
    摘要 ( )   PDF(1499KB) ( )  
    本文探讨国际战略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现状,展望其未来前景,规划其主要议题。作者指出,当前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大潮正起,但相关研究的理论深度、系统化和精细化程度均有欠缺,应用性、前瞻性战略研究亟需加强。作者通过分析指出,建立并完善国家决策咨询机制、促进国际战略学科建设、学者战略分析能力的锤炼是中国国际战略研究至关重要的三个主要方面,也是中国国际战略研究中的三个软肋,亟待加强。国际战略的议题数量繁多,抓住最为关键的重要议题,是中国国际战略研究能否有所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应切实关注和深入研究全球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大国兴衰规律、国家实力、战略文化及当前重大现实战略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析和谐世界与中国战略文化重塑
    江西元
    2009, (2):  59-66.  DOI:
    摘要 ( )   PDF(1802KB) ( )  
    在重构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思想运动中,中国学界出现了恪守"民族本位"与复归"天下本位"之间的思想对立。中国战略文化的基本特性:一是在时空架构上具有确定感和现实感;二是把人的地位看得最高,对人的心性抱持一种肯定的认识;三是以敬天厚生、整体一元与和合尚中作为价值重心。归根结底,中国追求的是某种形式的差序格局,即天下各地、各民族按照共同确认的规则和各自的实力,形成一种各就其位,各安其位的和平秩序。未来和谐世界能否建成取决于中西能否找到在西方寻求世界确定性和绝对同一的文化传统与中国肯定世界为统一自在之物,稳定的差序格局为天下持久和平之基础的文化传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与互补的思想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齐鹏飞
    2009, (2):  67-74.  DOI:
    摘要 ( )   PDF(2302KB) ( )  
    2008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新增设的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其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目前正处于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科体系建构的初始阶段。关于它的学科定位和建设思路--包括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内容和重点,它的科学内涵和体系、它的学术规范和话语系统、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它与相对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等,尚无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成型意见,诸多令学界思想兴奋的焦点问题,都有非常大的"仁智互见"的自由讨论和自由探索空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证研究综述
    高伟
    2009, (2):  75-80.  DOI:
    摘要 ( )   PDF(1267KB) ( )  
    马克思本人是十分重视实证研究的。马克思本人之后迄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证(经验)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其核心问题是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的必要性与划分标准问题。第一阶段区分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而第二阶段模糊了这种区分,第三阶段则修正了第二阶段的错误,重新区分两类劳动。莫斯利与沃尔夫关于美国利润率的实证研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证研究方法的一次大争论,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严格区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国内观众成本理论与国际合作
    林民旺
    2009, (2):  81-90.  DOI:
    摘要 ( )   PDF(2135KB) ( )  
    本文主要讨论了国内观众成本如何影响国际合作。观众成本理论是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发展。这一理论指出,由于国际事件的公开性,使得领导人的行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治观众的关注,因此在国际互动中存在着观众成本。而观众成本的存在能够影响国家间的互动,例如国际合作。本文回顾了观众成本的概念,探讨了国际合作常常失败的原因。进而指出,由于观众成本是代价高昂的信号,因此可以传递国家的真实意图,增强承诺的可信性以促成国家间的合作。最后,本文检视了这一研究的进步与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备课札记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
    郑冬芳, 王宏波
    2009, (2):  91-96.  DOI:
    摘要 ( )   PDF(2271KB) ( )  
    "人的本质"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前探讨以人为本的问题,更需要从文本研究的角度弄清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信奉黑格尔、用黑格尔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到信奉费尔巴哈、用费尔巴哈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再到形成自己唯物史观思想、用唯物史观范畴--"现实的人"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