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旨在人类解放的政治解放——三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阎孟伟
    2009, (1):  5-13.  DOI:
    摘要 ( )   PDF(1777KB) ( )  
    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作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将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的政治解放概括为"旨在人类解放的政治解放",以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确立明确的政治理念和原则,并厘清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与自由主义、国家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政治理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原则区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资本形态的演变看次贷危机爆发的制度性原因
    张春敏, 肖志家
    2009, (1):  14-20.  DOI:
    摘要 ( )   PDF(834KB) ( )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占主体地位的资本形态经历了商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虚拟资本等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所爆发的经济危机的特点与状态并不相同。次贷危机是资本形态发展到虚拟资本时代的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也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经济下滑背景下的失业分析:规模、特点及对策
    丁守海, 刘昕
    2009, (1):  21-28.  DOI:
    摘要 ( )   PDF(1543KB) ( )  
    本文首先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地区估算了中国非农产业的就业弹性。根据就业弹性的估算结果以及对不同产业下滑态势的判断,我们发现,本轮经济危机很可能会对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和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形成两轮就业冲击波。国民经济的就业拉动能力严重削弱。2009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程度可能会超过1998年的失业危机。作为第一次由市场力量引发的失业潮,本轮失业潮将表现出比以往更棘手的特点,尤其是失业焦点由体制内部门转向体制外部门甚至非正规部门,不仅使失业的冲击范围更广、底层群集性更强、民生危害更大,也使政府对失业的直接控制能力大大减弱。本轮失业潮要求政府在失业治理措施上探索出一条新的模式,特别是挖掘积极财政政策的失业治理功能。文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党关系的和谐与党际和谐文化建设
    丁俊萍, 程铁军
    2009, (1):  29-33.  DOI:
    摘要 ( )   PDF(698KB) ( )  
    我国各政党之间关系的和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和谐,既是整个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党际和谐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党际和谐文化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现实基础,其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利益表达和政治整合功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党际和谐文化建设需要执政党与参政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政府环境管理体制分析
    曾贤刚
    2009, (1):  34-39.  DOI:
    摘要 ( )   PDF(886KB) ( )  
    我国的环境管理存在很多体制问题:一方面,经济管理部门与环保管理部门相互分隔,经济部门在实际决策中很少考虑环境问题;另一方面,环保部门在复杂的权力配置与利益分配中难以作为。地方政府在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时通常体现为复杂的组织行为,如环境污染的机会主义,其背后所反映的是利益竞争和外部不经济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问题
    世界视野与本土关怀下的中国政治学
    陈岳
    2009, (1):  40-46.  DOI:
    摘要 ( )   PDF(1493KB) ( )  
    1979年政治学学科重建以来,中国政治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显著的成就。本文着重从"质"的角度考察了近十年来中国政治学一级学科各主要领域中发生的进步,主要涉及比较政治学理论、中国地方治理研究、国际关系理论、战略与安全研究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等领域。鉴于中国与世界一流学科之间的差距,中国政治学今后应该致力于在国际学术平台上提炼中国本土的问题与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含义与方法论特征
    李增刚
    2009, (1):  47-53.  DOI:
    摘要 ( )   PDF(1831KB) ( )  
    新政治经济学是在研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等问题时不将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排除在外,并采用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内生地分析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是一门横跨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经济学家对新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强调采用现代经济学的工具、理论和方法对政治、制度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新政治经济学的广义定义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经济对政治的影响;(2)政治对经济的影响;(3)采用现代经济学的工具、理论和方法研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问题。其方法论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方法论个人主义;二是经济人和理性选择假定;三是将政治看作交易关系或交换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
    严复“三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锋
    2009, (1):  54-60.  DOI:
    摘要 ( )   PDF(1887KB) ( )  
    严复开发民智、更新民德和强化民力的主张是其思想的重要闪光点,直接来源于西方,有严谨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支持。"民力"是基石,"民智"是资源,"民德"是保障。国民的道德水平、智力程度与体力现状决定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方向与道路选择,这是严复思想的核心所在。严复"三民"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同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两座丰碑,开中国近代讨论国民性之先河,成为现当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核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胡乔木晚年在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中的历史作用
    鲁书月
    2009, (1):  61-67.  DOI:
    摘要 ( )   PDF(1948KB) (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面临诸多领域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最重要最根本的首先是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只有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真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晚年胡乔木对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文化大革命"的性质进行了科学的定性;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中国20年犯"左"倾错误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理论上的努力,为彻底纠正"左"倾错误,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跨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戴长征, 乔旋
    2009, (1):  68-74.  DOI:
    摘要 ( )   PDF(1234KB) ( )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人口的跨国流动,从深层次来分析,影响人口跨国流动主要有政治、经济与自然等三方面原因。同时,全球化时代下的跨国人口流动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对国家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在此情况下,中国更应在处理跨国人口流动问题时谨慎而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詹明信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探析
    杨生平, 吴歧范
    2009, (1):  75-80.  DOI:
    摘要 ( )   PDF(1342KB) ( )  
    詹明信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新特点的分析提出后现代大众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主导的观点。他认为大众文化有着无主体性、无深度性与形象性等特点,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承担着经济、娱乐与政治功能。尽管他在文化分析问题上坚持了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由于其后现代主义消解深度的立场使其不能深刻揭示大众文化的深层本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述要
    臧峰宇
    2009, (1):  81-87.  DOI:
    摘要 ( )   PDF(2417KB) ( )  
    马克思政治哲学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不仅因为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意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反思、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哲学建构使马克思政治哲学成为可能,还因为不乏学者意识到政治哲学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维度,并自觉地将其纳入政治哲学史的归纳与政治哲学的阐发。如果说国外研究概况表现为归纳与阐发,那么国内研究趋势则表现为重审与建构,虽然较国外研究稍晚,但问题切入与纵深呈现出中国学者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深入理解。梳理国内外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历史图景,在此基础上构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框架,生发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对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并推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能推动“民主”吗?——对近十年西方学界争议的评述
    尹冬华
    2009, (1):  88-92.  DOI:
    摘要 ( )   PDF(1420KB) ( )  
    互联网能否促进民主?西方学术界充满争议。有人认为互联网能够推动公民社团和公共领域的形成,为扩大政治参与提供了资源和机会,从而促进现有民主制度的完善或推动威权政体的民主转型。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互联网对民主(化)的价值并不是很大,甚至会带来负效应。本文梳理了西方学术界围绕该论题的争议,阐述了不同观点的立论依据和价值立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东亚合作论坛2008:中国改革开放和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蔚然
    2009, (1):  93-96.  DOI:
    摘要 ( )   PDF(493KB) ( )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东亚及世界的发展都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一道面临着国际政治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与历史性机遇,探索有利的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发展是大家共有的愿望。2008年11月29—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中华日本学会、韩国国际交流财团、韩国庆熙大学协办的本届东亚合作论坛即以“中国改革开放和东亚”为主题,邀请了六十多位来自中、日、韩等国的政府官员和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与东亚合作”、“中国改革开放与日本”、“变革中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与东亚”等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交流,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设性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