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理论轨迹
    卫兴华
    2008, (9):  5-10.  DOI:
    摘要 ( )   PDF(1435KB)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后期的改革理论指导是以前期的改革理论指导为铺垫和基础的。改革初期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市场经济)为辅,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出发点,它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打开了一个缺口,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中一次重大的突破。随着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这一缺口越来越扩大,最终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思想的演变
    方福前
    2008, (9):  11-18.  DOI:
    摘要 ( )   PDF(1604KB) ( )  
    改革开放30年来,指导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实践的思想依次为"计划主导论"、"间接调控论"和"政策主导论"。这三种宏观调控思想分别对应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主导论"发展到"政策主导论"反映了我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反映了我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深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农村改革30年:历程、经验和前景展望
    孔祥智, 涂圣伟, 史冰清
    2008, (9):  19-25.  DOI:
    摘要 ( )   PDF(1428KB) ( )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认为30年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就是尊重农民意愿、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选择好推进改革的形式。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项政策的实施要以符合新阶段的要求为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真理到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的逻辑进程与初步反思
    邹吉忠
    2008, (9):  26-31.  DOI:
    摘要 ( )   PDF(1058KB) ( )  
    本文从问题研究的视角,在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3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集体关注政治哲学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轨迹是从认识论到政治哲学、从真理问题到智慧问题的演变,并勾勒出可以期待的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与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问题
    论组织变革的困境与出路
    张康之
    2008, (9):  32-38.  DOI:
    摘要 ( )   PDF(1136KB) ( )  
    工业社会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官僚制组织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即周期性地陷入僵化的困境并通过组织变革而重新焕发生命活力。但是,官僚制组织在变革上是非常困难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力。这也决定了官僚制组织的历史性,即仅仅在追求稳定性的工业社会才能发挥组织社会的功能。现在,人类正在走向后工业社会,面对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了构建合作制组织的客观要求。合作制组织是开放性的、被社会所结构化的组织形式,因而,组织变革将成为合作制组织的一种常态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金融分工理论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胡海峰, 罗惠良
    2008, (9):  39-45.  DOI:
    摘要 ( )   PDF(1290KB) ( )  
    基于中介和市场不同风险分担机制的金融分工对于金融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在新技术融资上资本市场还具有特有的分工优势。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相对落后和创业板的缺位,致使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发挥不足和新技术融资存在困难,资本市场陷于分工错位的市场格局之中。本文认为,我国应利用流动性过剩机遇,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增强金融稳定,并为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生态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欧阳志远
    2008, (9):  46-51.  DOI:
    摘要 ( )   PDF(1288KB) ( )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化进步的最高形态,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构成一个逻辑体系。它的建构首先需要调整生产技术,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方式方面实现飞跃,争取在自然界中实现自由。但是,要在自然界中争取自由,又必须以社会中的自由为手段,以意识中的自由为前提,所以该建构必须得到高层次文明的响应。这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建构有一致性,但要比前两者深刻得多。中国生态文明的建构,要把工作重点置于物质生产领域,实现辩证的复归,这种复归需要适当强化高层次文明、尤其是精神文明的反作用,探索一种催化型的建构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参与联合国禁止酷刑规范的制度分析
    刘贞晔
    2008, (9):  52-58.  DOI:
    摘要 ( )   PDF(1700KB) ( )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加入联合国禁止酷刑规范体系以来,中国就积极加入了相关国际公约,广泛开展了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及联合国禁止酷刑工作机构的合作,加快了国内行政立法司法体系改革。对于中国参与禁止酷刑规范的原因和动力的解释,学界主要有"策略论"、"刺激—反应论"、"有利论"等几种观点,但都因偏于简单的"预期结果逻辑"推理而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依据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社会适应性逻辑",从制度为参与者提供的"意义架构"、"认知向度"、"社会合法性"、共享议题网络的"认知地图"以及制度与参与者之间的"同构性特征"等五个方面对上述问题做出了新的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形式选择——基于APEC和CAFTA的比较分析
    田野
    2008, (9):  59-65.  DOI:
    摘要 ( )   PDF(1631KB) ( )  
    随着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中国相继参与了APEC、CAFTA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与中国政策偏好相一致的是,CAFTA的制度化水平明显高于APEC。基于比较制度分析框架下的交易成本模型,本文定序测度了问题领域敏感性、国家同质性、透明度、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与不确定性六个变量,从而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形式选择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化视角下世界银行与中国的关系
    丁韶彬
    2008, (9):  66-72.  DOI:
    摘要 ( )   PDF(1488KB) ( )  
    自1980年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以来,中国与世界银行的关系不断发展。作为一个建立在市场经济规则基础之上的国际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对于中国而言并不仅仅是优惠贷款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提供者。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社会化分析表明,世界银行在促进国际规范的内化和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变化国际制度议价和中国
    于宏源, 王健
    2008, (9):  73-79.  DOI:
    摘要 ( )   PDF(1689KB) ( )  
    国际制度议价指的是自利团体之间为了处理集体行为问题而进行的协商。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不确定性和公平有效性关系到制度议价是否成功。大国的协调竞争对于国际制度议价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能源和资源的最大的需求者。在全球气候变化制度议价中,中国促进大国协调、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维护制度的公平和效率,为全球气候变化制度议价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
    陈学明
    2008, (9):  80-84.  DOI:
    摘要 ( )   PDF(2256KB) ( )  
    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难度,不仅仅在于通过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外文原著,了解他们的思想,更在于如何运用正确的判断标准,对这些思想的是非曲直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开发其理论资源为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寻找答案的强烈意向。本人在研究中逐步改变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如下看法:与带引号的"左"联系在一起的"激进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严重脱离实际的"经院式的马克思主义";局限于哲学和美学领域的"‘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热衷于把现代西方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的"调和、折衷的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破坏和否定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只适应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标志
    沈壮海, 刘玉标
    2008, (9):  85-90.  DOI:
    摘要 ( )   PDF(945KB) ( )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新理论、感知新实践、把握新特点、运用新技术、汲纳新知识、构建新体制、形成新成果,走过了创新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回顾这一历程,深刻把握其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对于我们直面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重大突发事件看青少年思想品德升华的契机
    邱吉
    2008, (9):  91-96.  DOI:
    摘要 ( )   PDF(1530KB) ( )  
    重大突发事件多为灾难性事件,它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预想不到的教育"契机",是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升华的"催化剂"。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总体上表现出由低到高的渐进发展态势,但其发展并非总是直线型的,而是在渐进中有突变、有飞跃、有升华。利用重大突发事件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升华,不仅要通过突发事件引发的社会公共危机,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而且要借鉴良性"冲动"理论,将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情绪和情感冲动引向积极的方向,并切实为青少年提供参与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理性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创造机遇、以角色扮演为基础,主动、持续地推进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升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