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专稿
    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探源(续)
    李捷
    2008, (7):  5-15.  DOI:
    摘要 ( 1246 )   PDF(2037KB) ( 1830 )  
    对于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建设 无论是作为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 还是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 都极为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
    郭湛, 谭清华
    2008, (7):  16-22.  DOI:
    摘要 ( 1232 )   PDF(830KB) ( 1602 )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都涉及利益关系,利益关系是将四者有机统一的一条红线。改革内在地包含着利益的调整,要建立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其结果就是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利益驱动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利益协调机制,社会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的稳定是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功能。当利益驱动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实现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时,其结果从社会运行看就是社会的科学发展,从社会状态看就是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并且具有根本的性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预测分析与就业战略的选择(续)
    曾湘泉, 卢亮
    2008, (7):  23-27.  DOI:
    摘要 ( 1101 )   PDF(1178KB) ( 1677 )  
    本文的研究表明: 就劳动力年龄人口总量变动(15~64岁)而言,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总数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有两个运行高峰(参见图1),一个是在2007年到2011年,另一个高峰在2019年到2020年,其数值都是在93000万人左右波动,第一个高峰在2010年达到93478万人的峰值,第二个高峰在2020年达到93675万人的峰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议程与研究方法问题
    杨光斌
    2008, (7):  28-32.  DOI:
    摘要 ( 1240 )   PDF(1141KB) ( 1696 )  
    本文首先对政治学的"规范化"问题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治现实,提出了政治学研究的"语境—议程—方法"命题,即研究方法取决于研究议程,而研究议程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语境。中国的政治现实决定了,中国的政治学首先应该研究那些"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国际政治中的权利政治
    夏安凌, 封帅
    2008, (7):  33-40.  DOI:
    摘要 ( 1209 )   PDF(1646KB) ( 1899 )  
    长期以来,权力政治占据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中心舞台,而权利政治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本文通过对权利政治概念的辨识,试图从历史的发展中寻求权利政治的理论脉络,从权力政治理论的发展中理清权利政治的存在状态,从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寻求权利政治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从而探求国际政治从权力政治走向权利政治的基本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思想史梳理
    鲁克俭
    2008, (7):  41-48.  DOI:
    摘要 ( 1174 )   PDF(1898KB) ( 2039 )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一直以来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国外史学理论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讨论的问题大都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有密切关系。但长期以来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跟踪研究的学者不太注重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所讨论的问题和历史脉络了解不够,知之不详。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进行思想史梳理的研究成果,以增进中国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历史及现状的了解,并为中国学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四次大合成”与国际关系理论综合化趋势
    郑先武
    2008, (7):  49-56.  DOI:
    摘要 ( 1290 )   PDF(2316KB) ( 1731 )  
    国际关系理论史就是一部围绕"四次大合成"日益综合化的历史。"四次大合成"包括:"多元主义"合成为古典现实主义、"两新"合成为理性主义、跨越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的"中间地带"以及基于全球化变革的"第三条道路"等。"第三条道路"开始真正超越国家中心与国际无政府结构的"连续性主题",而转向对国家-市场-社会复合体与世界共同体的"变革性主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马克思总体性方法及其学科建设意义
    张云飞
    2008, (7):  57-63.  DOI:
    摘要 ( 1203 )   PDF(1124KB) ( 1718 )  
    在马克思看来,总体或总体性是指事物的诸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性。总体性方法是用总体性视野来看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将对象和客体置于多重结构和复杂关系中来看待对象和客体,要走向辩证思维。马克思总体性方法,既是确立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方法论基础,也是加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我们要从学科对象、学科结构、学科方法和学科功能的整体性上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难点解析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
    胡为雄
    2008, (7):  64-70.  DOI:
    摘要 ( 2062 )   PDF(1743KB) ( 1725 )  
    "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在对之进行讲解时应注意如下六个讲题:(1)上层建筑是一个比喻性概念;(2)上层建筑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3)上层建筑属社会存在,不属社会意识范畴;(4)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随历史的演变而演变,其内容丰富多样;(5)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具有内在联系,其职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6)把上层建筑表述为政治结构,能更好地说明它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为什么坚持活劳动的价值理论
    赵准
    2008, (7):  71-76.  DOI:
    摘要 ( 1178 )   PDF(1490KB) ( 1632 )  
    马克思之所以坚持活劳动的价值理论是因为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劳动关系;该理论以"人类社会的一般经济规律"为基础,主张用"劳动雇用资本"的方式配置社会资源,揭示了价值的实质是"时间节约和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述评
    近年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研究述评
    陈莉莉
    2008, (7):  77-83.  DOI:
    摘要 ( 1233 )   PDF(1846KB) ( 1620 )  
    随着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和不断成熟,学术界对社会建设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论述。本文从社会建设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阐释、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问题研究、社会管理问题研究三个方面对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了评述,并指出了在社会建设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信用风险转移视角的理论综述
    许荣
    2008, (7):  84-89.  DOI:
    摘要 ( 1250 )   PDF(846KB) ( 1751 )  
    本文把国际经济学界对于信用风险转移影响金融稳定性的研究整理综述为三类观点:信用风险转移对金融稳定性具有双重影响的研究;从社会成本和机构成本比较视角而认为信用风险转移增强金融稳定性的研究;信用风险转移损害金融稳定性的理论研究。论文同时概述了金融监管当局以及国际金融机构从市场交易技术层面对于内部风险转移影响金融稳定性的评估,并对未来研究进行简要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与模式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论坛”综述
    陈亮
    2008, (7):  90-94.  DOI:
    摘要 ( 1079 )   PDF(510KB) ( 1606 )  
    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8”于5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农业部农研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世界经济研究会、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市社科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40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评介
    颜鹏飞
    2008, (7):  95-96.  DOI:
    摘要 ( 986 )   PDF(440KB) ( 1570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梅荣政教授65万字的新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站在时代精神和时代主题的高度,打破过去传统的研究模式,力图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是一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总体性研究的颇具匠心的力作。该书有两大鲜明的特征:1.具有世界历史大视野,立足于时代发展、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这里要区分时代主题和大时代总体主题的区别,前者是后者在现阶段上的实现形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