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关注民生问题 推进社会建设
    李迎生
    2008, (1):  5-5.  DOI:
    摘要 ( 1005 )   PDF(208KB) ( 1822 )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民生问题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基于这一背景,近年来,中央高层对社会建设给予了特殊的重视和突出的强调。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门列出一章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确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健全廉租房制度的关键: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
    夏建中
    2008, (1):  5-11.  DOI:
    摘要 ( 1155 )   PDF(1419KB) ( 1856 )  
    本文审视了我国廉租房保障制度的发展与主要内容,强调指出了政府对住宅保障制度新的认识;分析了这一制度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廉租房制度的政策建议,特别是如何确立低收入的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民工参与城镇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制度及社会基础
    关信平
    2008, (1):  12-17.  DOI:
    摘要 ( 1103 )   PDF(708KB) ( 1812 )  
    本文从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需要分析入手,探讨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框架、基本原则和经济与社会条件,认为,目前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是要根据农民工对社会保障实际需要的状况和他们自身的条件来确立合理并可行的制度原则和具体的制度安排。并且应该通过加强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而使他们能够长期稳定地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
    李迎生, 张朝雄
    2008, (1):  18-23.  DOI:
    摘要 ( 1206 )   PDF(946KB) ( 1716 )  
    农村社会政策建设不仅为农村社会建设提供制度基础,而且是农村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和重要途径。改革与创新农村社会政策体系,使之与农村社会建设乃至整体的社会建设相配套,是现阶段农村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本文基于社会政策的基本学理,试图从横向、纵向和过程三个维度全面、系统地分析农村社会政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就全面推进农村社会政策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初步看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的再组织化:现阶段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
    徐永祥
    2008, (1):  24-29.  DOI:
    摘要 ( 1277 )   PDF(920KB) ( 1919 )  
    本文从单位化社会体制解体的背景出发,概括了我国现阶段社会非组织化的若干特征,论述了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在社会的再组织化方面扮演的角色和功能,通过考察国内外的经验,论证了社会工作机构在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促进民间社会组织发展、提升社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和谐社会的发展之路——从库兹涅茨假说谈起
    郭熙保
    2008, (1):  30-38.  DOI:
    摘要 ( 1203 )   PDF(2372KB) ( 1685 )  
    库兹涅茨假说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和生态环境先恶化后改善。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库兹涅茨假说的存在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构建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舒适三者有机统一的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不是和谐的,从不和谐走向和谐,需要经历一段痛苦的路程。这个过程就是库兹涅茨"倒U型"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竞争还是产权——对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经验考察
    聂辉华, 涂晓玲, 杨楠
    2008, (1):  39-45.  DOI:
    摘要 ( 1260 )   PDF(1860KB) ( 1790 )  
    我们利用2001—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检验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两种假说:产权论和市场论。产权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产权改革,而市场论认为关键是为国有企业创造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结果表明,以企业的主营业务销售利润率为因变量,给定市场竞争程度,国有产权明显比其他所有制带来更低的经营绩效,而且在各种竞争程度的市场环境下国有产权的劣势都很明显;在考虑了市场竞争对产权的影响后,国有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著负的,而私营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著正的。这表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应该是产权改革,是继续改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关村创新的社会价值
    方竹兰
    2008, (1):  46-51.  DOI:
    摘要 ( 1205 )   PDF(870KB) ( 1642 )  
    中关村发展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中国科技创新方面,同时也存在于社会创新、制度和文化创新方面:中关村创新牵引中国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品质;中关村创新使中国经济开始起步迈向国际化和全球化;中关村创新孕育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中关村创新生成民族复兴阶段的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政治解放与当代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再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阎孟伟
    2008, (1):  52-59.  DOI:
    摘要 ( 1252 )   PDF(1272KB) ( 1718 )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把人的"解放"过程区分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政治解放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解放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推进和完成"政治解放",并进而为"人类解放"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评论
    解释模式的转换与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兼论生存论视野的科学与人文
    张德昭
    2008, (1):  60-67.  DOI:
    摘要 ( 1179 )   PDF(1711KB) ( 1704 )  
    科学史上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世界不同的解释模式,它们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对解释模式形成与转换问题的研究证明了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所开启的存在论境域的合理性。科学的实在性在于它既包含着自然的客观因素,也包含着人的建构性因素。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是在人的生存的展开过程中实现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边缘危机与未来转向——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多元形相及其反思
    刘劲杨
    2008, (1):  68-72.  DOI:
    摘要 ( 1232 )   PDF(932KB) ( 1677 )  
    中国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呈现为边缘处的多元形相,既是重要的研究生政治教育的事业建制,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并呈现出多种形相交叉的演进过程。本文透过这些不同的形相,力求揭示出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实质、存在危机及可能的未来转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苏淑民
    2008, (1):  73-77.  DOI:
    摘要 ( 1338 )   PDF(1072KB) ( 2626 )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诸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给其他国家及其公众留下的综合印象。公共外交是提升一国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我国应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开展公共外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地区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的“社会化”实践
    赵银亮
    2008, (1):  78-84.  DOI:
    摘要 ( 1183 )   PDF(1147KB) ( 1683 )  
    上海合作组织的结构发展适合通过"社会化"的进程来实现,这是由该地区及其不同国家的内在特性所决定的。作为相对新型和不发展的地区,上海合作组织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和工具,这一平台不仅对于该地区共同体的构建,而且对于国际层面规则和规制的适应,都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上海合作组织的身份认定将呈现动态的特征,其地区安全和合作职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其成员国间的关系,而且取决于该组织是否能够获得包括欧盟在内的国际共同体的支持和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潮评介
    “文明进程”的社会学与国际关系研究
    阎静
    2008, (1):  85-90.  DOI:
    摘要 ( 1178 )   PDF(1426KB) ( 1998 )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目前学说林立、流派纷呈的繁茂态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对其他学科方法和思想的吸收和借鉴。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的思想核心旨在揭示社会对暴力的内部限制,个人自我控制的内在约束,对残忍、伤害和苦难的公共态度的变化,以及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认同水平等。将之引入与国际关系研究相结合,不仅能够扩充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对礼仪思想和文明进程的分析,还能够拓展国家体系的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对文明进程的社会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文明进程的社会学为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之间搭建新的桥梁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信息
    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六次学术研讨会”综述
    崔云
    2008, (1):  91-92.  DOI:
    摘要 ( 1095 )   PDF(653KB) ( 1602 )  
    2007年11月17日,时值《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刚过140周年,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刚刚落幕,“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六次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和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主办,《经济学动态》、《教学与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协办。会议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参加会议的有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等各界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记者80余人。与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心语——我的哲学人生》评介
    古月
    2008, (1):  93-93.  DOI:
    摘要 ( 943 )   PDF(193KB) ( 1668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哲学,也是最具广泛性、群众性的哲学。毛泽东曾指出,“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群众的道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国现代化的哲学沉思——《李秀林文存》评介
    王祖红
    2008, (1):  94-96.  DOI:
    摘要 ( 1082 )   PDF(461KB) ( 1587 )  
    自近代以来,实现现代化一直是中华民族人心之所向,是中国历史发展大势之所趋。而真正自觉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始于中国改革开放。在当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旋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理论指导,而反映时代精神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只有在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才能找到现实的根据。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秀林(1931—1986年)的文集《李秀林文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丰硕成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